本文作者:kaifamei

所见袁枚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更新时间:2022-12-15 22:13:45 人在看 0条评论

所见袁枚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2022年12月15日发(作者:难忘的经历作文(15篇))

袁枚《所见》诗词赏析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响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突然想要捕获树上鸣叫的知了,就立刻停顿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

树旁。

解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响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创作背景

诗人在旅途的路上观察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突然听到蝉的叫声,

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预备捕获蝉。这一幕触发了诗人的诗兴,就写下

了这一首“所见”。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其次句调子突然昂扬,旋律突

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闲得意的

得意模样和他的开心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态,“振”字则间

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闲适拘束、

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

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由于心中欢快,才不禁引吭高歌,甚

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旧是连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

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缘由,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

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突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觉树

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敏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突然”发生了

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

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

机灵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

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特别机智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得意。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布满童趣的

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

散漫、放纵;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

殊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

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敏捷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

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非

常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

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索。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

似闲情逸致,实则寄予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

显明白,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安静和美丽如画的

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拘束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

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

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地,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

“真性情”。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8-24630-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2-15 22:13:45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