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手抄报大全
2022年11月26日发(作者:学会欣赏的作文15篇)
关于2015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
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
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
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
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
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
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
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
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
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
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
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
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
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
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
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
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
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
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
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
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
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
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
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
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
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
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
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
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
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
者的思想感情。
耍狮子
“耍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
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
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
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舞龙灯
传说唐代有一年大旱,龙王错行云雨,淹死了长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
旨命魏征监斩龙王,后龙王阴魄不散,夜夜扰闹皇宫,吓坏了唐王李世民,于
是向群臣问计,众臣认为应超度龙王,于是民间乃有元宵节耍龙灯之习。龙灯一般
由竹木、彩纸、布等扎成,节数为单数,长达数丈,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
能燃烛的称“布龙”,舞龙时,领舞者手持龙头,数十人举起紧连龙身的木棍,随
于其后,整条龙在乐声中沿着规定的路线和队列奔跑。龙就象活了一样,民间以此
习俗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猜灯谜
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
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
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
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
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