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之美阅读答案
2022年11月20日发(作者:公司名称变更函格式及范文)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北京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
第Ⅱ卷5至14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将本试
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
杂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教室
.
瑕疵
.
徜
.
徉不落窠
.
臼歌声粗犷
.
A.shìzīchángcháokuàng
B.shìcīchángkēguăng
C.shìcītángcháokuàng
D.shĭzītangkēguăng
2.下列各组词语总,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融洽筹划名信片大象的鼻子—-能屈能伸
B.按语沉湎泊来品斑马的脑袋—-头头是道
C.宣泄鄙薄炒鱿鱼耗子啃书本—-咬文嚼字
D.装帧针砭挖墙角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为英雄全训华守墓37年的陈健,获得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
人物的称号。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一个生者对一个死者的承诺,
只是良心的自我________,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放弃了梦想、
幸福和骨肉亲情。__________火红的时代背景,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
_____……
A.约束淡去风范B。制约淡忘风范
C.约束淡忘风尚D。制约淡去风尚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
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
....
,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B.有的国家考“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
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
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漫骂,而是将大家
耳熟能详
....
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达不满。
D.有的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
....
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面对困难
不胆怯的孩子,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一本杂志编的《野性大地》,摄影质量令人惊异,打开扉
页那七八幅跨页图片,如同民角亮相,开场便一鸣惊人。
B.鲸的“歌声”能表达很复杂的意思,但远不能与人的语言相提
并论,因为鲸的“歌声”里没有够代表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的明词。
C.漫步桃园,那一排排、一行行、一树树的桃林让人流连忘返;
中餐后还可去自费采摘,那柔软多汁的大桃更让你大快朵颐。
D.某些商家违背商业道德,利用中小学生具有的好奇心理和在考
试作弊并不鲜见的情况下,为“隐形笔”大做广告。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
成6-10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粟于民,
三请,不见
.
许。公命柏遽巡国,致
.
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逐分家
粟于氓,致任器
○
1于陌,徒
.
行见
.
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
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
撤
○
2无走,四顾无告。而君不恤,日夜饮酒,令国至乐不已
.
。马食府
粟,狗餍刍豢,三室之妾俱足梁肉。狗马室妾,不已
.
厚乎?民氓百姓,
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
○
3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不恤,婴之罪大矣。”
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逐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
.
。令趋架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
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
.
康
○
4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
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原夫子之
.
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
.
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
之令。”逐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
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撩,
使足以毕霖雨。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
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
七万钟,薪撩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退
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
《晏子春秋》)
注释:○1任器:装粟米得容器○2敝
撤:艰难的样子
○3乐:喜欢、乐意○4
康:大路
6.下列语句总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致
.
能歌者致:使……到来
B.徒
.
行见公曰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
逮:赶上
D.委
.
之百姓委:任命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三请,不见
.
许B.令国致乐不已
.
徒行见
.
公曰狗吗室妾,不已
.
厚
乎
C.公驱,乃之
.
康内D.晏子乃
.
返
愿夫子之
.
幸存寡人断其喉,尽其肉,
乃
.
去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
...
原文的一
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
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D.后(于三日)者,若不
用令之罪。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第Ⅱ卷(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扦弊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
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记五》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等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
什么乐趣。这种乐趣诗怎样表现的?(4分)
答: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三题)(6分)
1.《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因而譬喻说:“锲而
舍之、朽木不
折;,.”
2.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
后四句是:“,周公
吐哺,天下归心。”
3.《阿房宫赋》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揭示秦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故说: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之;,
。”
4.《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多情
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
。”
得
分
评分
人
四、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17题。
天坛之美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的天坛,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品,它具有一
种独特的意境,它以凝练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博大深邃的精神内涵,体
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的思考和想象。
天坛的意境美,可以归纳为:高、园、清。
“高”是天的一种特征。天坛的建筑是连续性的逐渐上升的完整
体,从南北中轴线上看,南端的园丘高5.18米,皇穹宇高19.2米,
祈年殿上升到38米,成为中轴线的高峰。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
城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而祈年殿比太和殿还高出3米,成为天
帝的象征。
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圆丘的
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
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园”不仅指外形,而且是一种哲学境界。在中国古代美学中,
园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
以及祥和的精神。
天坛建筑群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量圆的造型。圆丘、皇穹宇、祈
年殿都是圆形,每一个建筑又形成很多同心圆,一直扩展到与穹隆形
的天空成为一个圆融的整体。
“清”是天的一种特征,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美学范畴,体现一
种人格精神或艺术境界,例如清新、清真、清淡、青妙等。“清”由
“青”而来,通常我们称天是“青天”、“蓝天”、“苍天”。天坛的基
本色调整体是青色,不论是天空还是梳理瓦都属于青色。“青”是祥
和、安宁的象征,也体现了一种空灵的美。
天坛建筑中,祈年殿、黄穹宇都采用蓝色梳理瓦,深蓝的梳理和
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更显示出天的澄清、明朗。反过
来天的澄清、明朗,又于祈年殿的外隆廓虚实相生,唤起观赏者的审
美想象。
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晴朗的独特意境。
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
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
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
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
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取材于杨辛《天坛》)
1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天,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答:【】
得
分
15.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答:【】
得
分
16.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
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
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答:,,。
得
分
17.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
“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答:
。
得
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1题。
给“书虫”当夫人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
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
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
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的所有领土,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
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居距”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到顶天立地的大
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
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不觉之间,写字台
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
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
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
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
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
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
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
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
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儿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
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行途中,他
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
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
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
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
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地说:“知
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
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
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
出入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笃
定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
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意装修新居,书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
维护,时间花的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
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
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
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
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
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的工整隽
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
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
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地酸甜
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
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种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
是把我念叨地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下去了。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
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取材于肖融《给
“书虫当夫人》)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
的两项是(4分)
A.所谓“惨”状,是说写字台及其周围又被书籍和文稿占据了,
显得又乱又挤。
B.“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说明妻子对丈夫有点畏
惧。
C.妻子有时“不免有点失落”,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
起享受点生活的乐趣。
D.丈夫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写情书都一丝不
苟。
答:【】【】
19.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6分)
①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
.....
久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
是‘意识先于存在
......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
的语言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0.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
“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4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1.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
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觉。联系最后一段的有
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2.“小葱拌豆腐”本是老百姓喜爱的一道家常菜,后来衍生出一句
家喻户晓的歇后语。不久前,某行政部门征集公益广告创意,以一盘
“小葱拌豆腐”为主体图案的广告创意,因有积极的比喻意义被采纳
了。请你为该“主体图案”配一句恰当、简明的广告语,不少于8字。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3.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
闻。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超过30字。(4分)
新学期初,某大学爱心社联合十多所高校,推出了为期3天的“爱
心大巴”免费接站活动,在北京站前接送同学。由于受到返校大学生
的怀疑、猜测,乘客寥寥,而无偿提供的矿泉水和小点心也因无人问
津成了摆设。学子们的爱心变成了伤心。
点评:
24.请以“我的一条建议”为标题写一段文字,为办好北京奥运进言
献策。(5分)
要求:①内容合理、具体,语言通顺,不少于80字。
②不得写出建议人的单位、姓名。
我的一条建议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
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
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字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
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
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
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B2.C3.A4.B5.B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D7.D8.A9.C10.B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5分)
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
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文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
者/过矣。
12.(7分)
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
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
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13.(6分)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②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③后人衰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衰后人也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散
14.C
15.D
16.雄伟(雄壮、雄浑……威严)(庄严、森严……),厚重(凝重……)
17.与“清”关系最大
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类。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散
18.(4分)B、D
19.(6分)
“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
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
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
幽默(风趣、诙谐);富于书卷气(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
20.(4分)
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段主要写“书虫”
怎样爱书。第二问:从“书虫”爱书,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研究、
写书),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21.(4分)
要点一: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
解与尊重。
要点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
我价值的肯定。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2.(3分)(略)
23.(4分)(略)
24.(5分)(略)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5。(60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