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关于管理的哲理小故事

更新时间:2022-11-20 13:10:38 人在看 0条评论

关于管理的哲理小故事


2022年11月20日发(作者:平凡的世界书中的结局)

销售人员管理和激励员工成功的哲理小故事

生活中处处都有许多的故事,有些故事却在我们的生活体现了一

种管理的哲学,也反应出了许多经典而有用的道理,让我们一起学习

一下这些经典的帮事和其中让人感悟的人生进步哲理吧!

1。楚王脱帽——对别人宽容、给自己机会

春秋时期,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曼妙,美

酒佳肴,烛光摇曳。同时,楚王还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

姬轮流向各位敬酒。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

片,席上一位官员乘机揩油,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

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刚才有人乘机调戏

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

道是谁了。”楚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却大声向各

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

脱了痛快饮一场.”众人都没有戴帽子,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

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揩许姬油的那一位.他因楚王

施恩于他,而发誓毕生效忠于楚王。

故事的哲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

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保全下属的尊严,有时也是一

种有效的激励。

2。九头牛的故事——神奇的心理暗示

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部落,有一个传统:那里的青年人想结婚,先

要学会捕捉牛的技术.捉了足够的牛,作为聘礼,送给女家,才可以成

家立室.最少的聘礼是一头牛,最高是九头牛。这个部落酋长有两个女

儿。有一天,一个青年走到酋长的面前,说爱上他的大女儿,愿意以

九头牛作为聘礼迎娶她。酋长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忙说:“九头牛

的价值太高了,大女儿不值,不如改娶小女儿吧,小女儿值九头牛。”

可是这位青年坚持要娶酋长的大女儿,酋长终于答应了他,这件事轰

动了整个部落。一年后的一天,酋长经过这位青年的家,看见他家正

举行晚会,一大群人围成圆圈,正欣赏一位美丽的女郎载歌载舞。酋

长十分奇怪,去问那位青年这个女郎是什么人?怎么酋长会不认识

呢?年青人回答:“她就是酋长您的大女儿啊!”年青人以“九头牛"

的价值对待他迎娶回来的妻子,同时酋长的大女儿也确信自己的价值

是最高的“九头牛"的时候,她便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故事的哲理:

你期望你的下属、同事是什么样子的,你就要把他当成你期待的

样子对待,那么因你的暗示,他就会向你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也会

变成你所期望的样子.

3。神偷退兵——威慑往往比事实更有效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并

把他们招揽到麾下.有个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待为

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三次败

北。子发旗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简直

无计可施了。这时神偷请战.他在夜幕的掩护下,将齐军主帅的睡帐

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对他说:

“我们出去打柴的士兵捡到您的帷帐,特地赶来奉还。"当天晚上,

神偷又去将齐军主帅的枕头偷来,再由子发派人送还。第三天晚上,

神偷连齐军主帅头上的发簪子都偷来了,子发照样派人送还。齐军上

下听说此事,甚为恐惧,主帅惊骇地对幕僚们说:“如果再不撤退,

恐怕子发要派人来取我的人头了.”于是,齐军不战而退。

故事的哲理:

通过威慑,让你管理的对象或竞争的对手自己意识到即将到来的

后果,往往比你去明言甚至实施,更节省成本,而且效果更显著.

4。马歇尔的良苦用心——基于对方的沟通才有效

在“马歇尔计划”刚开始制定的时候,美国人基本上支持了这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促使欧洲复兴的计划。然而马歇尔本人却很担

心,锱铢必较的国会是否会同意拿出那么多钱去支援欧洲。有一天,

马歇尔接到通知,国会拨款委员会将举行听证会,研讨马歇尔的欧洲

重建计划。为了使马歇尔计划能顺利被批准,国务院两位专家一起干

了一个通宵又一个整天,起草了关于马歇尔计划的发言稿。他们搜集

了全部事实,提出了一切必需的要求,并列举了令人信服的理由,配

之以大量具有权威性的具体细节作为论据,说明这一计划可使欧洲免

于浩劫,同时又对美国有利的道理.然后他们兴冲冲地带着自己的苦

干成果回到马歇尔处,把他们精心准备的发言稿交给了他。马歇尔看

了一遍,半晌沉吟不语,最后他往椅背上一靠,说:“我不想用这个

稿子了.”助手们大吃一惊,以为自己的稿子不符合马歇尔的要求。

马歇尔似乎看透了他们的心思,说:“别误会,我看讲稿写得很好嘛。

可是,你们想,听证会想要听的是什么?他们想听的是我马歇尔将军对

这个计划的看法,而不是你们两位的看法。要是我去那里念这篇发言

稿,他们会明自是你们写的.我看不带讲稿去更好些,大家以为我会

先发表一篇声明,我就说,先生们,你们要我出席听证会,现在我准

备回答你们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向我提问,不管到时会提出什么样的

问题,我都要用心阅读这篇发言稿。这样才好用你们准备的各种理由

来回答他们的问题.这样才会使他们满意,因为委员会真正想知道的,

是我本人是否了解这个计划。”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马歇尔的这种分析

是正确的,计划终于获得拨款委员会的支持,从而也就有了“财神爷”

的保证。

故事的哲理: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而且还考虑对方

可能的心理变化,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何愁得不到

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呢。基于对方需求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

5。不争气的马——负向激励不可少

观看了精彩的赛马会,在回家路上,主人感叹地对座下的马说:

“我的马啊,今天的比赛你可都看见啦,那一匹匹腾云驾雾、追风撵

月般的骏马多棒呀!可你,走起路来慢慢腾腾,一步三摇,活像一头

老驴!要不是熟马难舍,我真想把你卖了-—唉,你就不能给我争争气

吗?”“我怎么能跟那些骏马相比!它们的装备可比我强得多,就说鞍

子吧--”“哦,对!对!”主人恍然大悟,“那些骏马的鞍子确实都

是明光锃亮的!好,我立即就给你配一副好鞍子!"马鞍很快就配好了,

可这匹马依然如故.主人忍不住又发起牢骚来.马说:“你不就配了一

副鞍子吗,可是那些骏马的装备还是比我强,比如说辔头吧——”

“哦,”主人想,“那些骏马的辔头似乎是要强点。”于是,他又买来了

新辔头.对马的所有欲望和要求,他都尽量满足.遗憾的是,这匹马依

然没有丝毫长进。主人十分苦恼,百思不得其解:“我给了它一匹骏

马所拥有的一切,可它为什么不能成为一匹骏马呢?”

一个朋友告诉他:“因为你手里缺少一根鞭策它上进的鞭子!”

故事的哲理:

人才稀缺与人才流动,使得员工挑老板正在成为潮流.如同没有

大棒的胡萝卜毫无意义一样,没有鞭策的“留人",留下的就只是成

本.

6.富翁之死-—管理在制度之外

天冷得出奇,年迈的富翁坐在炉火旁豪华的座椅上取暖,熊熊的

火焰照亮了富翁肥胖的脸庞,渐渐富翁觉得身上发躁,脸上发烧-—

炉火太旺了。富翁环顾四周,怎么四个佣人只来了三个?那三个佣人

告诉富翁:另外一个佣人跟管家请假了。富翁没有吭声,他想离开炉

火,可别的地方实在是太冷了,没办法只得继续坐在豪华的座椅上向

着炉火.要吃午饭了,富翁头晕得怎么也站不起来。医生赶来,富翁高

烧达39。4℃!医生说:这都是炉火温度过高造成的.高烧引起的并

发症非常严重,在富翁弥留之际,医生问富翁:“这么多佣人为什么

不把座椅往后挪一挪,离炉火远点?”富翁艰难地告诉医生:“不能

怪他们,他们都是有分工的,今天分管把椅子往后挪的佣人请假没

来。”医生无奈地看着奄奄一息的富翁感慨万千.

故事的哲理:

制度的作用在于各司其职。然而管理的真正内涵恰恰在制度之

外,也就是对异常的应变。而应变的标准是始终把握住组织的根本利

益与核心目标。

7。半壶水——有责任,才有责任感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艘轮船不幸失事。大副带着幸存的9名

水手跳上了救生艇,在海面上漫无目标地漂流。10天过去了,大家

依然看不到一丝获救的希望.大副守护着仅存的半壶水,不许那9个

人碰它一下——有水就有活下去的希冀,没有了水,大家就再也难以

撑下去了。大副是救生艇上惟一带枪的人,他用枪口对着那9个随时

都有可能疯狂地冲上来抢水的水手,任凭他们对着自己咒骂咆哮.

在这9个人当中,最凶悍的是一个秃顶的家伙.他把双眼眯成一道缝,

威胁地盯着大副,用他那沙哑的破嗓子奚落他道:“你为什么还不认

输?你无法坚持下去了!”说着,他猛地蹿上来,伸手去抢壶。大副

毫不客气地用枪对准了他的胸膛。秃顶叹一口气,乖乖地坐下了。

为了保护这半壶维系着生命之希冀的淡水,大副已是两天两夜没有合

眼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否则,秃顶他们会用鲁莽的举动亲手

把所有落难者推进死亡的深渊.然而,干渴和困倦折磨得他再也撑不

下去了,他握枪的手一点点软下去,软下去……惶急中,他居然把枪

塞给了离他最近的秃顶,断断续续地说:“请你……接替我。”然后就

脸朝下跌进了船舱。十多个小时过去了,黎明时分,大副醒了过来,

他听到耳畔有个沙哑的声音说:“来,喝口水.”———是秃顶!秃顶

一只手拿着淡水壶,另一只手稳稳地握住枪对着其余8个越发疯狂的

水手。看到大副满脸疑惑,秃顶略显局促地说:“你说过,让我接替

你,对吗?"一轮朝日终于送来了一艘救援的船。

故事的哲理:

责任感是维系一个团队的最重要因素.许多老板都觉得自己的员

工对公司没有责任感。然而,造成这一切困局的原因就在于老板没有

真正赋予员工真正的责任.而有责任的员工才会从全局考虑,甚至可

能会有惊人的责任感。

8.比尔•盖茨的“机会”观——不追求机会,才会有机会

不久前,意大利的《机会》杂志创刊。经主编策划,决定“抓机

会"邀请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撰写发刊词.这一“高招”立即得到杂

志社同仁赞同-—当今世界还有谁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擅长抓住发财

机会的呢?他不等大学毕业就去开软件公司,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十

年来一直名冠世界首富。只有今年墨西哥的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

以个人资产678亿美元取代了他。谋划者认为:如能成功,《机会》

杂志在创刊之日即可在社会产生轰动的效果.但发出发刊词撰写邀请

函之后,却石沉大海.《机会》杂志社决定派专人到西雅图比尔•盖茨

家,跟踪求写发刊词。果然堵个正着。在《机会》记者一再恳求下,

比尔•盖茨答应在他前往非洲的飞机上接受采访。《机会》杂志随即决

定买头等舱机票同行.在飞机上,记者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提出采访

提纲全是与“机会"有关的提问:一、你是怎么想到不等大学毕业就

抓住“机会”离校创办微软?二、你对这个发展机会,有多大把握?

可有什么条件来判断,它就是“机会”?三、你对“机会”与人生、

与事业的影响,怎么看?……《机会》就是要逼比尔•盖茨多说一些

“机会”内容。比尔•盖茨打开采访提纲就笑了。他说:根据你的提

问,我谈三点.第一,最近我母亲病逝,我深感对母亲的孝顺是不能等

待的。第二,我认为在爱情上也不能等待,只要你真的爱她,就不要

迟疑,直接向她求爱,不然她就属于别人了。第三,就是企业要回报

社会,不能等待,如慈善事业.只要你认可这是很重要的,也不要等

待。投入慈善事业是我的理想和追求。记者吃惊地发现:他所要的“机

会”二字,在比尔•盖茨嘴里始终没有出现。

故事的哲理:

人,不能为投机而工作。当你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事业追求上,

只要你从社会大众、人们根本利益与需求出发,去从事一项事业,“机

会"就会很多。相反,如果一味投机,你总有一天会发现:你已经一

再错失了其实最值得你珍惜的“机会”.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en369.cn/fanwen/xinxi-1-71554-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1-20 13:10:38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