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鲁迅《社戏》点评与赏析

更新时间:2024-04-02 02:47:15 人在看 0条评论

鲁迅《社戏》点评与赏析


2024年4月2日发(作者:豆腐花)

鲁迅《社戏》点评与赏析

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作者通过对童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

善良与高尚。

因为书上写得大多都是反映农村景物的,因此读起来就显得特别亲切,一幅美丽的

“农村夜景图”仿佛映入我的眼帘: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桥、小巧玲珑

的划船。“我”和一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他们下船、点篙。飞一般的在月下

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淡黑的

山、依稀的赵庄、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等等。这些本来是农村中很普通的景

,也是我们农村孩子很熟悉的,但经过鲁迅的一番艺术加工,看上去简直变成了人人向

往的神仙美景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对农村的怀恋,对他小时候在外婆家的眷恋之

情。同时更激起了我和农村孩子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在鲁迅笔下,一些普通的农家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纯朴,他们的思想又是那么高尚

无私,真切体现当时农村孩子的风貌。在这些孩子中我更喜欢双喜和七斤,他们勇敢无

私,热情活泼,热爱劳动。双喜更是个讲义气的人。七斤也常和小鲁迅玩抓蟋蟀的游戏,

他们从不计较,和睦相处,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

我反复地读者这篇我最喜欢的小说《社戏》,仿佛感到整篇作品中的每一个词都倾注

着鲁迅对农村孩子深深的爱,我真切地感受到农村孩子也是很幸福的。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

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

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

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

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

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彩如豆麦的

“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

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

转,悠扬”,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

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

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孩子在浪花里

蹿”,化静为动,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社戏

《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

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

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

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农家少年朋友

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

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9-1280555-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4-04-02 02:47:15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