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白鲜皮是治皮肤病的吗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股市端午节放假通知)
龙源期刊网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作者:陈全文张喜奎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6年第12期
摘要:本文整理介绍了张喜奎教授在临床上运用白鲜皮的经验与体会,认为白鲜皮除了具
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外同样还有许多被人忽视的功效,张喜奎教授临证时灵活运用白鲜
皮配伍其他方剂治疗多种内科杂病,疗效斐然。
关键词:白鲜皮;咳嗽;杂病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2-0013-03
白鲜皮是临床上一味极常用的中药,其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功效。纵观
临床各家医案,不外乎以其治疗湿热疮毒、风疹瘙痒之类的外科皮肤疾患。然笔者业师张喜奎
教授结合其长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认为白鲜皮非但可以治疗皮科疾恙,而且在治
疗多种内科杂病、疑难病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笔者有幸忝列其门墙,侍诊其左右,深
感业师临证运用白鲜皮之妙,故今不揣浅薄试总结业师运用白鲜皮经验如下。
1祛风散热,宁嗽止咳
外感咳嗽多以风邪为先导而伤于上焦之肺。“风为阳邪”,日久易劫灼津液,伤及气血,多
见干咳少痰或痰粘而黄,咽干,口渴,舌红少苔等症。《神农本草经疏》中指出“咳逆者实火
上冲也,得寒而散,则咳逆止矣”,因此业师在治疗上多拟祛风散热,宁嗽止咳之法。《神农
本草经》言白鲜皮“主咳逆”,《兵部手集方》指出:“疗肺咳,有白鲜皮汤方,甚妙”,《玉楸
药解》亦言其治咳嗽上气,清代医家张隐庵言白鲜皮能治风热之证且能益肺而止咳逆,而现代
药理研究亦表明白鲜皮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1]。故业师临床上治疗外感咳嗽时只要有热象者
多用白鲜皮以祛风清热,宣降肺气,无论成人还是小儿均可遣用。成人每日用量20g,小儿酌
减,其效果尤佳。风热咳嗽症见:咳嗽,咽痛或咽痒,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常伴鼻流黄
涕,口渴,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等,业师常处:炙麻黄12g,五
味子12g,苦杏仁12g,桑白皮12g,蝉衣9g,白鲜皮20g,浙贝母12g,连翘15g,金银
花15g,鱼腥草30g,板蓝根15g以疏风清热,化痰止咳;风燥咳嗽证见:干咳咽痒,口
干,或声音嘶哑,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业师
常处:炙麻黄12g,五味子9g,苦杏仁9g,桑叶12g,炙杷叶9g,瓜蒌12g,浙贝母12
g,麦冬15g,沙参15g,白鲜皮20g,蝉蜕9g,以疏风润燥,化痰止咳;若为阴虚咳嗽则本
方去蝉蜕减轻祛风之力加百合15g,天花粉9g或地骨皮9g等以增强滋阴清热之功。若见无
明显原因而经过反复治疗咳嗽仍不愈者,则多与机体过敏有关,此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本
品20g,往往效佳。
2疏风利尿,降浊解毒
龙源期刊网
中医学将慢性肾炎归属于“水肿”、“虚劳”、“腰痛”、“慢肾风”等范畴。早在《内经》中就
已提出“风水”、“肾风”病名,说明风邪是导致肾病和影响肾病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2]。本病的
根源是脏腑虚损,只有在肾虚时风邪才有可乘之机,风邪致肺失宣降且其性开泄亦可致水谷精
微不循常道,流溢于小便而出现蛋白尿。现代医学指出慢性肾小球疾病多为免疫复合物疾病,
其发病与外源性的抗原激活补体密切相关,疏风常可达到现代医学所述的抗炎作用,因此疏风
常是该病治疗过程的关键环节[3],此外业师还认为肾炎病程中常伴浊毒内蕴的表现,故在治
疗中业师始终重视疏风降浊解毒。白鲜皮《本经》言:“主淋沥”,《玉楸药解》指出:“白鲜
皮清金利水,治黄疸溺癃”,故白鲜皮除具有疏风清热作用外亦有利尿解毒降浊之功,凡肾炎
之水肿、蛋白尿夹有风邪者和由肾炎进展所致肾衰而出现血中肌酐、尿素氮升高或因其侵犯肌
表而皮肤瘙痒属浊毒内蕴者,业师甚是喜用白鲜皮而且常配伍蝉蜕以增强其疏风解毒,利尿降
浊之力。因为据近年报道,用蝉蜕配苏叶、益母草治疗慢性肾炎,对减少尿蛋白有一定作用
[4],同时国医大师朱良春言各家本草均未有对蝉蜕之“利小便”有过记载,唯独张锡纯述及,证
之临床确有效验[4]。一般成人每日用量为白鲜皮20g,蝉蜕9g。肾炎水肿之风水夹郁热者,
业师常以白鲜皮、蝉蜕合越婢汤与五苓散化裁;肾气不足,阴虚水停者,常以白鲜皮配黄芪,
党参,女贞子,旱莲草,蝉蜕,石斛,茯苓,泽泻,车前子,桑寄生,川断,三七,白茅根,
鸡内金以益气养阴,利水消肿。若肾衰属阳气衰败,浊毒内蕴者,药用大黄,炮附子,黄芪,
白条参,杜仲,桑寄生,茯苓,泽泻,鸡内金,甘草,再配伍白鲜皮,蝉蜕,地肤子之属以祛
风燥湿,解毒止痒,其效尤佳。故业师在治疗肾病时运用白鲜皮、蝉蜕之广泛自有其理。
3散风解毒,凉血止血
特发性血小板紫癜属中医学的“血证”、“紫斑”、“发斑”、“肌衄”、“葡萄疫”等范畴。明代
王肯堂在其《证治准绳·疡医》中曰:“夫紫癜风者……此皆风湿邪气客于腠理,气血相搏,致
荣卫否涩,风冷在肌肉间,故令色紫也”。风性主动,血随风动,故血不得藏,流不归经而出
血亦是“风伤荣”的成因之一,可见风邪在本病中的重要性。业师认为儿童患者,常在发病前有
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由于肾藏精,精能化血,故业师认为儿童患者多是幼儿先天肾精亏虚,外
风引动而起,治疗上应充养阴精兼以散风清热止血。潘超美主编的《看图速认中药》书中亦有
记载以白鲜皮细末外敷治疗外伤出血,说明白鲜皮确实有止血之功效。现代研究亦表明,白鲜
皮有止血作用[5],故业师治疗此证儿童患者常以六味地黄丸合白鲜皮、白茅根化裁,以滋肾
疏风,清热止血。方拟:熟地黄6g,山药6g,山茱萸6g,黄芪12g,黄精9g,白鲜皮9
g,白茅根9g,三七3g,谷麦芽各6g,鸡内金6g,若本证伴有皮肤痒痛及咳嗽者,白鲜
皮、地肤子等祛风清热之属更是必不可少之药,故白鲜皮的止血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4清热除湿,祛风通痹
痛风多近于中医痹证中的风湿热痹,治疗上常以清热祛风,除湿通络为原则。白鲜皮《本
草纲目》言:“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明经去湿热药也,兼入手太阴、阳明,为诸
黄风痹要药。世医止施之疮科,浅矣!”肺气不宣则三焦水气不调,津液失布则肢节失养而不
可屈伸,白鲜皮禀太阴阳明之精气,上可宣肺通利三焦水道,下可燥湿健脾,使水津四布,筋
脉得以濡养[6]。《神农本草经疏》记载以石斛配木瓜、牛膝、桑白皮、石楠叶、白鲜皮、黄
龙源期刊网
柏、茯苓、菖蒲,则主诸痹及逐皮肤邪热痱气冷痹弱。《药性赋》言:“白鲜皮去风治筋弱而
疗足顽痹”,《神农本草经》亦言其:“主不可屈伸起止行步”,可见白鲜皮祛风通痹之功自古
已有述及,业师用药每每讲究有理有据,故治疗痛风时常以之白虎加桂枝汤合白鲜皮化裁治
疗。有湿热者常于上方中加薏苡仁20g,土茯苓20g,山慈菇15g;肾虚络淤者加杜仲12g,
狗脊12g,桑寄生12g,川断12g,鸡血藤20g,葛根20g,怀牛膝9g;阴盛格阳而痛不可
近者则加附子通阳散寒止痛。
5疏风清肝,燥湿止泻
泄泻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为临床常见病、多
发病,同时也是临床疑难病症。此病基本病机为脾病和湿盛,同时主病之脏还与肝、肾密切相
关,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白鲜皮具有疏风清肝,燥湿止泻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白鲜皮
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小鼠消化道溃疡作用[7],故业师对以下几种夹有热邪的泄泻常加白鲜皮
以提高疗效。1,寒热错杂病位在中焦,方用半夏泻心汤化裁;2,寒热错杂病位在下焦,方用
乌梅丸化裁,此二证加用白鲜皮,以其与黄连、黄芩同用则苦寒泄降,清热和胃,祛风胜湿;
合干姜之辛温则辛开苦降消痞结;3,气郁致泻,土木不调之泄泻,方用逍遥散或痛泻要方化
裁,白鲜皮与柴胡、薄荷等疏肝解郁药合用以增强透达郁热之效;其与辛散之防风合用则疏风
清肝助脾之力更著;4,湿热内蕴之脘腹痛泻,方用葛根芩连汤化裁,白鲜皮伍葛根祛风升阳
止泻;伍黄芩、黄连以清热燥湿。
6结语
实际上,笔者业师认为白鲜皮除了可以用于治疗以上诸证外,还广泛运用白鲜皮治疗以下
疾病,譬如带下病,《傅青主女科》言“夫带下俱是湿症”,而笔者业师认为白鲜皮的清热燥湿
之能于此证最宜,故常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白鲜皮,常取效验;黄疸病,《药性论》曾明确提
到白鲜皮“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业师据此发挥,用其治疗湿热蕴蒸型黄疸,
同样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皮肤疾病,事实上以白鲜皮治疗皮肤病临床上并不少见,然笔者业
师活用经方,常以桂枝汤配伍大剂量白鲜皮治疗痤疮、湿疹、荨麻疹等病,不可谓不令人称
道。
如上所述,笔者业师临证运用白鲜皮确实十分精当,认为白鲜皮在主要发挥清热祛风作用
的同时亦兼有止咳、利尿、降浊、止血、通痹等功效,其所涉疾病包括内、外、妇、儿等科。
其中不少见解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妙,已经远远超越了白鲜皮仅能用于疮疹瘙痒等旧论。此
外,笔者业师不落俗套,认为白鲜皮不仅可用于热证,也常用于寒证,重在随证灵活配伍,遣
方之时或去其性而存其用,或弃其用而扬其性。上文对笔者业师临床运用白鲜皮的经验与体会
做了粗陋的总结,足可见临证运用中药不可仅执一端,深入体会运用中药对于临床应诊确实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1]张明发,沈雅琴.白鲜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12,9(2):95-96.
[2]张喜奎.肾脏病六经辨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6-17.
[3]米齐悦,杨丽平,占永立.风药在慢性肾小球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特点[J].中医杂志,
2015,56(2):167.
[4]朱良春.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4.
[5]睢大员,于晓凤,李淑慧,等.白鲜皮止血作用的药理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96,22(6):608.
[6]朱燕中.《神农本草经》觉悟之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7.
[7]张明发,沈雅琴.白鲜皮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抗感染药学,2012,9(2):97.
(收稿日期:2016-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