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灿烂的遗产鲜于焕

更新时间:2023-01-04 16:50:33 人在看 0条评论

灿烂的遗产鲜于焕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宋史middot秦翰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1

洛阳世界文化遗产简介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洛阳”,

自古位处天下之中,“山河控戴,形胜甲于天下”。以洛阳为

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

地之一。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

从夏代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

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建都洛阳。

5000年文明史、4000年城市发展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

使之承载了中华文明最厚重、最丰富的内容。这里是丝绸之

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华夏文明的源头、最早

被称作“中国”的地方。悠久的历史为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

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

洛阳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4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

位近500处、不可移动文物点9000余处;馆藏文物40余

万件(套);现有老城历史文化街区、涧西工业遗产两个文

化街区;14个中国传统村落、28个河南省传统村落。全市

现有博物馆60座,文物开放单位10余个。二里头、偃师商

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沿洛

河一字排开,形成“五都贯洛”的恢宏气势。附近还有宜阳

韩都故城和邙山陵墓群等大遗址。洛阳大遗址分布密度之高、

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具有

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洛阳作为千年帝都而享誉国内

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遗址的存在。这些价值突出的大

规模遗存,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重要的物证,直接揭示了

2

中华民族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同时,许多的帝王、名人在

这里生活过,在这里发生过许多对后世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

重大历史事件、发明创造、文学作品、传说典故等等。

一、龙门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它同甘肃敦煌

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南部龙门镇伊河两岸的山

体崖壁上,南北绵延长约1公里。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东西对

峙,伊水历其间而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称“伊

阙”。隋代营建东京洛阳后,因其正对隋唐洛阳城宫城之端

门和郭城之定鼎门而始称“龙门”。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

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魏、西魏、

北齐、隋、唐、五代、北宋等朝代。北宋以后虽也有雕凿,

但为数甚少。其中,北魏和唐代开窟最多,艺术性也最高。

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洞窟约占60%,其他时代的窟龛

造像约占10%。据最新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

造像近11万尊,佛塔80余座,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

久负盛名的《龙门二十品》和《伊阙佛龛之碑》,二者为龙

门石窟书法碑刻艺术的精华。

龙门佛教艺术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大同云冈石窟风

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而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碰撞、

相融合而开凿形成的。龙门佛教造像艺术一开始就呈现出

3

“改梵为夏”的趋向,表现出对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规律的

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出现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

造像的神态气质、衣着服饰、雕刻手法焕然一新。北魏龙门

造像展现出的一种“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表情温和、

潇洒飘逸且富有生机、健康和力度的“中原风格”,展示了

北魏王朝推行汉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进程中朝气蓬勃、奋

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孝明帝时期的35年间,龙门

佛教造像艺术进入第一个兴盛期。古阳洞正壁一佛二菩萨,

莲花洞正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宾阳中洞三世佛造像,乃至

魏字洞、普泰洞、皇甫公窟、路洞的造像等,展现了中原风

格在龙门出现、成熟、鼎盛和发展的历史画卷。古阳洞是龙

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北魏皇室贵族造像最集中

的一个洞窟。洞内造像题记700多品,有纪年的110品左

右,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仅该洞就占有19品。莲花洞以

其窟顶有一朵高浮雕精美大莲花而得名,是龙门窟顶装饰的

最佳作品。宾阳中洞为宾阳三洞中间的一个洞窟,始凿于北

魏景明初年。当时由于政局变动,北魏仅完成了中洞,南、

北二洞至初唐方才完工。据文献记载,宾阳洞原名“灵岩寺”,

明清时期始有“宾阳洞”之称。宾阳中洞是北魏迁洛后最具

代表性的汉化石窟,堪称六世纪初中国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

唐代开凿的代表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

4

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

龙华寺、极南洞、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看经寺、二莲

花洞和四雁洞等。龙门唐代造像受雍容华贵、富丽健美时尚

的影响,演变为体躯丰腴,面相圆润,隆胸细腰,典雅端丽

的风格,并精雕细刻,毫无繁缛、臃肿之感,昭幽显微,达

到了形似完美的高峰。龙门佛教艺术呈现出的盛唐气象、大

唐风范,在唐王朝东都洛阳一经形成,便迅速风行全国,对

敦煌莫高窟等地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域外,朝

鲜、日本的石窟造型艺术也多受其影响。

大卢舍那像龛是唐朝皇室亲自经营的国家工程,武则天

为此捐“脂粉钱两万贯”。大龛南北宽近40米,规模极为宏

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九尊大像,主尊卢

舍那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容丰腴饱

满,修眉若新月清秀,双眸似秋水澄澈,俯视人间,目光慈

祥而睿智;嘴角上翘,微含笑意,是宗教理念与人间审美的

完美结合。其两侧饱经沧桑的迦叶、温驯稚拙的阿难、雍容

华贵的菩萨、英武威严的天王、瞪目怒吼的力士,无不个性

鲜明,形神兼备,与主佛卢舍那一道构成了一座瑰丽的人物

艺术画廊。奉先寺以卢舍那大佛为中心,通过其它雕像——

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和地鬼的衬托,结构严谨,主次分

明,根据其内在的特征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既遵循经典,

又突破宗教仪轨的束缚,人神交融,美丑、善恶对比强烈,

5

写实、夸张运用适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教化作

用,是7世纪石窟造型艺术最完美的代表性作品,成为唐朝

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万佛洞是为高宗和武则天及其诸子祈福而造,属典型的

皇家洞窟。因洞内壁面上雕刻有1.6万尊佛像故名。摩崖三

佛龛是一个依山凿石开放式的露天造像龛,凿造于武周时期。

这项工程因武周政权结束而被搁置,所留下的半成品,是研

究雕刻工序的重要实物资料。看经寺是东山诸窟中最大的洞

窟,造像气势宏大,开凿年代约在武则天时期。擂鼓台中洞

本名“大万伍佛像龛”,因其左右还有两个同期开凿的洞窟,

故统称擂鼓台三洞,大约完工于武周时期。该洞一个显著的

特点是窟内三个壁面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千佛像,其总数

当在1.5万尊以上,与西山万佛洞有异曲同工之妙。

龙门石窟的佛教造像多为皇室权贵发愿祈福之作,但也

有民间商会、平民百姓,还有少量外国佛教徒留下的作品。

它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却折射出洛阳的兴衰,

反映了王朝的重大政治动向以及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

个层面,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堪称为一座

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为我们研究佛教建筑、雕刻艺术以及中国古代

音乐、服饰、医药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石窟内记载开

窟造像事迹的碑刻题记,是研究石窟寺兴衰、佛教、历史、

6

地理、美术、医药等领域的珍贵资料,其所体现的书法艺术,

也颇值得称道,择魏碑书法精者二十而名的“龙门二十品”

既保留着汉隶的遗风,同时也孕育了唐楷的新体因素;宾阳

中洞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由岑文本撰文、书法名家褚遂

良书丹,是初唐时期楷书的代表作品;奉先寺《大卢舍那像

龛记》则是盛唐时期楷体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龙门石窟是

中国石窟寺艺术早期后段(5世纪末6世纪初)和中期(7、

8世纪)的典范作品,其历史地位在中国石窟寺雕刻艺术发

展历程中无可替代。因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961年龙门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更因为突出的普遍价值而于2000年11月30日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

洛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历史悠久、文

化灿烂,其作为汉唐时期的都城所在,为丝绸之路的开辟、

发展和繁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前138年,张骞出

使西域,开启东西文化交流之路。为重启丝绸之路,公元73

年,东汉王朝派班超从洛阳出发出使西域,前后经营西域达

30年,不仅稳定了西域诸国的发展,而且开通了沙漠丝绸之

路的南线和北线。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东汉班超重新开通

西域,其意义不亚于张骞首通西域。西域与中原隔绝半个多

7

世纪后重新开通,并且,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这是中国使

者第一次远达波斯湾,大大扩展了丝绸之路的国际交往范围。

欧洲与中国有据可考的首次直接交往也发生在东汉洛阳。到

了隋唐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东都洛阳为丝绸之路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

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洛阳首批入选中国段丝绸之路申遗名单的汉魏洛阳城

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等三处遗

产点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类型的遗产,是洛阳作为丝

绸之路东方起点历史价值的集中体现。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

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分别作为汉魏时期的帝国都城和隋唐

时期帝国都城的主入口,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都城的代表性

遗迹;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加上陕县的崤函故道,分别作为

丝绸之路重要的关隘和道路遗迹,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防御

及交通遗迹,从而构成了城、门、关、道这一内涵丰富、完

整的丝绸之路要素体系,突出地反映了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

地位、价值和特点。

1、汉魏洛阳城遗址

汉魏洛阳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孟津县

相与毗邻的伊洛平原上,西距洛阳市老城约15公里。汉魏

洛阳城始建于西周时期,此后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

8

魏等朝代相继为都,至唐初废弃。前后延续长达1500多年,

作为都城长达近600年。东汉至北魏在此建都有330余年。

总面积北魏时最大,其外郭城南北、东西各10公里,约100

平方公里。汉魏洛阳故城是我国所有都城遗址中,历代定都

总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遗址。在一百

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埋藏着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

晋、北魏等朝代最为典型、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当

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等方面具有无可替

代的意义。就城市建设而言,汉魏洛阳故城在我国城市发展

史,尤其是都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都城

的建筑形制、设计规划影响达千年之久。1961年,汉魏洛

阳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是汉魏洛阳城遗址作为公元1-6世纪中华文明发

展史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个重要王朝的都城,是这

一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汉魏洛阳城遗址代表了东汉至

北魏历代中原王朝的文明与文化特征,见证了北魏时期游牧

民族与农耕民族大融合所促生的独特城市文化,展现了城市

形制的跨区域、跨时间交流,展现了佛教在中原地区的传播

和本土化过程。

北魏洛阳城继承并确立了曹魏以来不断探索的南北向

城市轴线、单一宫制、外郭城制度、里坊制等城市形制,发

展创新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形态,成为中国古代都城制

9

度变革期的重要城址。汉魏洛阳城遗址现存代表性遗存主要

包含北魏内城范围(即东汉、曹魏、西晋时期城址范围),

遗存主要包括东汉至北魏时期的城址(北魏内城)及宫城城

墙、城门、城壕,道路,水系,建筑遗址(包括宫殿、衙署、

寺院、仓库等),手工业遗址等。

汉魏洛阳城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

心,上承灿烂辉煌的秦汉文明,下启恢宏昌盛的唐宋盛世,

曾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繁华大都市。至今,其保存完整的宫城

中轴线布局、高耸连绵的内城城墙、宽广的太学遗址、巍峨

的灵台旧址、壮观的永宁寺木塔基址、矗立地面的高台大冢,

都依然透露出昔日帝国京都的豪华雄姿。

2、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公元7—10世纪丝绸之路东

方起点都城隋唐洛阳城的南入口及街区遗址,位于中原地区

的洛阳盆地、隋唐洛阳城遗址南区,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

方起点城市洛阳城的代表性遗存,见证了东方农耕文明发展

鼎盛时期帝国的文明水平,展现了唐代都城城市文化的礼制

特征,并对唐代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平城京、平安京等城

市的规划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鼎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称“建国门”,

唐代改称“定鼎门”,并一直沿用至北宋,沿用时间达530

余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区主要遗存包括定鼎门门址、城墙

10

遗址、天街遗址、明教坊、宁人坊里坊遗址及周边水系遗址

等。定鼎门门址南侧发现的骆驼蹄印,是丝绸之路沿线以骆

驼作为主要运输工具进行商贸活动的独特物证,印证了西域

与中原的密切往来,与丝绸之路上繁盛的商品交流活动密切

关联。

3、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始建于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

年),沿用原设于河南省灵宝市的秦函谷关关名,是公元前2

世纪至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中原地区防卫都城,以及洛

阳作为东汉都城时自丝路起点都城西行必经的重要关隘遗

存。函谷关坐落于秦岭东段余脉涧河河谷,控制洛阳盆地及

关中盆地之间交通,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

通管理制度、防御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

保障。

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关镇,北距黄河60

公里,西邻镇区,东距洛阳市区23公里。遗存主要包括关

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以及关墙外向南北两

侧延伸的长墙遗迹,关楼遗址东西两侧发现有总长约400米

的古代道路遗迹,东侧发现1处建筑基址。

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次年竣工。

“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此次

11

营建,基本奠定了隋唐洛阳城的规模和布局,以后又经多

次增修,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兴建洛阳城几乎是同时进行。隋大

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营建东京洛阳的同时,下令在

洛阳开凿通济渠,组织民众以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为基础开

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沟通中国南北

的大运河。同时在东京洛阳城内建设了密布如网的水运交通

体系。大运河的开凿并投入使用,使得古都洛阳的地位更加

重要。洛阳城的修建使国家政治中心东移,丝绸之路起点自

然延伸至洛阳,来自西域的客商云集洛阳,通商贸易、文化

交流;而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通后,南北贸易流

通、人员往来日益繁盛。隋唐洛阳城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

文化和商贸中心,是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中国

古代都城史、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历史、科

学、艺术价值。

虽然元代时对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不再经过洛阳,

但洛阳在中国水运交通史上的作用却永远被记入史册。洛阳

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城市和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因此留下了

通济渠(洛阳段)、含嘉仓、回洛仓、常平仓、子罗仓、新

潭、漕渠、天津桥、月陂等大量珍贵的运河遗产。含嘉仓、

回洛仓遗址均为隋唐时期重要漕运官仓遗址,为大运河附属

遗存之中的配套设施。作为大运河漕运的实物见证,2014

12

年6月22日,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和回洛仓遗址作为洛

阳段大运河的典型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含嘉仓160仓窖遗址

含嘉仓始建于隋代,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国家性漕

仓之一,也是唐代使用的最大、最重要的官仓。作为隋唐洛

阳城皇城之内的皇家粮仓,其位置、储量与出土遗存证实了

唐代大运河漕运与朝廷供给的重要关联,是隋唐时期中国南

北漕运发达的见证。遗址位于今洛阳老城区北关一带。仓城

呈长方形,东西宽615米,南北长725米,总面积约43万

平方米。文献记载,唐天宝年间,全国储粮约1200万石,

而仅整个含嘉仓的粮食储量就达到580万石。从仓窖内出土

的刻铭砖上记载的内容看,含嘉仓的储粮来源主要是河北、

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含嘉仓160仓窖遗址位于仓城中部,是含嘉仓迄今发现

的最完整、储量最大的仓窖遗存。1972年经发掘清理,仓

窖口呈圆形,直径11.1米,窖总深6.2米。窖内堆积着大半

窖的炭化谷物,按160号仓窖内出土的谷物量推算,当年储

藏时的体量约有25万公斤。2013年申遗期间,重新修建了

遗址保护展示陈列馆,原址保护并对外开放,遗址保护展示

条件大为改观。

2、回洛仓遗址

回洛仓位于隋唐洛阳城东北角外,是隋代大运河沿线的

13

大型国家漕运官仓,在整个大运河运转过程中起着中转站和

储备库的作用。它具有完整的仓城格局和众多仓窖遗址,反

映了隋代大运河漕运的规模与相应的国家直属的仓储设施

建设的情况,是以洛阳为中枢的隋唐大运河的实物例证之一。

仓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邙山南麓瀍河东岸的小李村西一带,

且西部紧邻瀍河,往南直达通济渠,水运条件十分便利。

回洛仓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毁于隋末农

民战争,沿用时间较短,之后逐渐荒废埋于地下。从2004

年发现至今,已经过多次勘探发掘。根据钻探调查和考古发

掘已知,回洛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

米。仓城墙宽3米。分为中部的管理区、东西两侧的仓窖区、

道路和漕渠等部分。仓窖成组分布,排列规整有序,东西成

排,南北成列。目前考古勘探发现已确定的仓窖数量达到220

座。根据对仓窖分布规律的推算,整个仓城仓窖的数量为700

座左右。

回洛仓一期遗址公园已建设完成,在回洛仓遗址西北部

修建保护展示陈列馆,对回洛仓遗址41#、42#、46#、47

#仓窖实施本体保护和展示,并对已探明的仓窖、道路遗址进

行植被标识、绿化,原址展示著名的“隋代粮仓”,其壮观

的规模使人为之震撼。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8-77474-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1-04 16:50:33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