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北京疫情静默

更新时间:2023-01-04 10:48:10 人在看 0条评论

北京疫情静默


2023年1月4日发(作者:你就是我的风景散文)

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

通知

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

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

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

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发挥各级整

治层层加码问题工作专班作用,高效做好举报线索收集转办,督促地方及时整改到位。

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系统的督促

指导,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长期封控对人的影响

封控、管控本身并不可怕,甚至有的人本来就喜欢宅家。给人带来影响更大的是

“不被允许出门”以及由此而来的一系列饮食、就医、工作、人际关系、经济等各方

面挑战和困难所引发的心理困扰。

对于许多人来说,疫情与封控、管控都是以前几乎从未体验过的突发性负面事件,

在心理上可称之为“应激性生活事件”。相应的,人们也会经历心理上的应激反应四

阶段,许多负面情绪都属于适应应激事件而带来的正常反应。

隔离(无论是居家隔离还是小区内隔离)对人会产生许多心理上的影响,有些影响是

负面的,但正如“危机”中既有“危”也可能看到“机”,在隔离期间,我们也可能

会体验到一些积极和正面的感受,体验到自己适应的能力。以下将按照隔离的时间线

索来展现封管控政策给人带来的普遍心理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隔离并不是毫无预兆就发生的,有的人是突然发现阳性被隔离,但

更多人是先看到附近区域(例如小区)里的病例增多,才开始预感可能会被封控或管控。

这种“可能会封,也可能不会封”的不确定感会给人带来恐慌和焦虑。一件不好的事

情在很可能发生时,给人带来的焦虑往往比已经发生了更为强烈。恐惧无法预知——

一旦隔离封控落到自己头上,自己是否有承受和应对的能力?同时,焦虑的情绪里还包

含着希望——“也许我现在还有机会做些什么去减少未来可能的痛苦”。

因此,在这个时期,人们囤货的愿望最为强烈,甚至比已经被封的人更为强烈,因

为囤货本身能起到安抚恐惧的作用。有的人较为乐观,囤货较少;有的人更为悲观,囤

货较多。不同的应对方式与既往的经历、家庭的影响、对外界环境的预期有关,不能

简单的说“囤多”好还是“囤少”好,主要看后来隔离封控的实际生活处境更符合当

初哪种应对方式,那么从事后来看这种应对方式会显得更具有社会适应性。比如当上

海人听说“要封4天”时,大家纷纷抢购,最后实际上封了远远不止4天,结果有的人

没囤够,甚至落入要断粮的境地;有的人则庆幸自己准备充分。受到上海的影响,北京

早先也出现了囤菜热潮,但后来发现许多地方物资充足,囤菜反而可能浪费食物。这

些情况都是在事前很难准确预估的,却会影响到事后人们的心理状态。

隔离初期——生活全方面的变化与挑战

即使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和物资准备,但是封控依然可能来得比较突然,对很

多人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是一种应激事件。封楼封小区后,生活发生非

常大的变化,人们必须接受适应挑战,改变以往的习惯,学习以新的方式做以前经常

做的事情,比如购物、做饭、与家人高频率的打交道。一部分人的生活的确因封管控

遭遇了现实层面的困难,因此,这一时期现实层面的有效帮助远比心理层面更为重要,

当然,如果两个层面都能得到有效帮助会更好。

这一时期主要的情绪为焦虑、易怒、烦躁、担忧或恐惧,人们更容易做出一些通常

情况下不会做出的重大决定,比如辞职、离婚、结婚、迁居等。这个时期也是自杀、

自伤、人际冲突高发期。如果出现就医或饮食保障等基本需求层面的困难,会破坏人

们对生存环境的安全感,成为内心焦虑感的底层来源。

以我所在的上海为例,三四月间,与长程个案工作的心理咨询师明显感到来访者心

理创伤被激活、发生应激事件、家庭关系冲突的情况变多;心理热线接短程为主的咨询

师则发现自杀、自伤等危机干预的频率显著高于平时。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也比平时更

为耗竭。

封控、管控给生活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

1.工作、学业、家庭生活上的紧急调整

需要立刻与工作单位、学校、家人等协调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有的行业不可能线

上工作,受到极大冲击,从业者往往可能被裁员,有些刚签约的可能被取消,又很难

找到新工作……这些人的收入骤降,甚至陷入负债,这不仅是单纯的经济重担,更是

对人生规划的突然打击,将极大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的正常运转。

有的行业情况稍好,可部分转成线上工作,当然也可能伴随着收入下降。员工需要

适应这一转变,需要紧急与客户、领导、同事进行额外的沟通,这就大大增加了发生

冲突的机会。这些都会让员工感到焦虑和抑郁。

仅有极少部分幸运的人原本就是完全在线工作,行业免受疫情影响。即便如此,他

们也会感受到周围大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冲击。与所有人一样,如果无法接受和适应现

实层面、心理层面的损失,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痛苦也会更强烈。

总的来说,这段时期,原有的生活被打乱,新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容易产生失控

感和焦躁感。直接参与抗疫的工作人员面临的身心挑战往往更大,他们可能突然直接

面临长期高压生活,更容易产生耗竭感。

2.适应陌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曾经需要出门上班上学的人,现在得适应在家办公、上学。许多曾经可以外包的家

务工作(比如外卖、保洁、食堂)不得不自行承担;有的地方购物困难,可能大清早就要

网上抢菜,还有可能一无所获;过去送货上门的物品现在必须随时关注,及时去小区门

口领取,家务劳动总量大大增加。同时,积极配合高频率的核酸检测,会让每个家庭

成员都更感疲惫,更容易烦躁、愤怒。

3.适应新的家庭关系

对于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人来说,家庭成员相处时间大大增多,这意味着家庭关系

中冲突的部分和爱的部分都会被放大。应激事件本身带来的负面情绪容易放大冲突的

部分,将他人的言行推测至比现实更负面的方向,很多事情平时没什么,此时却往往

引发矛盾,家庭中许多隐含的、未解决的问题可能会明显地爆发出来,对关系的不安

全感也会放大。比如妻子觉得家务量陡增而丈夫却看不到或承担得不够,也不能理解

自己的辛苦,怀疑丈夫是否爱自己;食物短缺时,有的家庭成员吃得过多,可能引发其

他家庭成员觉得自己不被在乎的感觉;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大量增加,孩子感到被过

分干涉,而父母感觉“操心”更多还不被理解……平时,这些家庭冲突也许不难化解,

甚至根本不会起冲突,但在封控管控时期,这些冲突会被放大,家人间的磨合也显得

更为困难。

人们会感受到家庭既是负担,也是彼此的支撑。如果家中有需要关照的老人、病人、

孕妇、体弱者或婴幼儿,他们将会带来更多的焦虑和现实困难;但是当一个人孤独时、

有困难时,也会感受到有家人共同面对困难的底气,以及情感联结的慰藉。

此时,每个人的亲密关系议题(比如与夫妻、父母、子女的关系)都会遇到挑战,这

也是每个人从关系中理解自己、并更深地理解家庭关系的时机。封管控是一个家庭共

同面对的难题,家庭成员之间如果有好的感情基础,能较好的沟通、协作,往往会磨

合出更好的家庭合作能力。

4.独居的孤独感

对于独居的人来说,隔离带来的是更强的孤独感。以前还能出门与他人打打交道,

现在只能长时间居家,不仅更加孤独,也会有更多的担忧:“如果遇到困难该怎么办?”

的确,我们都听说过此类情况:独居的老人不会手机抢菜或团购,独居的年轻人没有

做饭工具,有些人独居者突发疾病,难以及时就医,无法照顾自己,甚至出现了生命

危险却未能及时获救。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封管控也为独居者创造了更多与邻居相处的机会。如果他们

能积极寻求帮助,也能主动伸出援手,就能体会到,原来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

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什么是“远亲不如近邻”。关注疫情动态的人们甚至会注意到,

也有隔离在方舱的年轻人找到了美好的爱情。

5.失去既往熟悉生活的痛苦和对解封的渴望

不能出门、不能出小区带来了许多不便,人们非常怀念过去正常生活的时光,仿佛

那熟悉的日子明明只在几天前但是又如此遥远。每个人都强烈地渴望解封,渴望恢复

往日熟悉的生活。这时期,大多数人都热衷于预测疫情什么时候会结束,不时感慨

“这日子啥时候才是个头啊”。人们开始发现,过去快递送上门,想出门就能出的日

子像是一种被忽视许久的幸福。大家甚至想象解封的时候要敲锣打鼓庆祝。

6.现实的创伤经历或既往创伤激活

封管控期间,如果遇到自己或家人感染了新冠、得了重病,或工作生活不幸遭到重

大影响,或经历了一些与既往创伤事件相似的事件,可能会导致强烈的创伤性反应。

例如,有些人曾有亲人在2020年疫情期间离世,那么此时遭遇封管控,很可能会唤起

创伤反应,心理遭受极大伤害。

周围人经历的创伤也容易唤起自己的替代性创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观看大量负面

新闻后容易心情沉重,仿佛在脑海中也经历了一遍“假如这样的事情落到我身上”。

这些负性事件距离一个人越近,他(她)受到的替代性创伤也会越强。在紧张、严苛的

疫情管控之下,一线抗疫人员和心理咨询师也是承受替代性创伤的高风险人群。

如果你感到心理创伤已经导致明显的痛苦和正常生活困难,那么你需要及时的心理

支持。

此外,这一时期也会有人因为自身痛苦而丧失理解他人的能力,可能会表现出与平

时不同的一面,比如对周围人的痛苦显得冷漠、无动于衷,认为其他人就这么点小事,

和自己经历的痛苦比起来不值一提。

7.情绪的宣泄

这一时期,人们有大量情绪需要被宣泄和排解,家人成为倾诉的主要对象,上网成

为缓解情绪的主要方式。

很多人在封管控初期更容易沉迷于刷新闻、看各种与疫情相关的信息、与其他人交

流疫情,这是因为,应激事件刚发生时,人们通常会不自觉的关注与应激事件相关的

信息,增强对应激事件状况的了解,一方面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困境,同时

也能感到自己的感受仿佛被看见和理解,间接起到宣泄情绪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可

能会接触大量与应激事件相关的负面信息,引发恐惧甚至替代性创伤。

当人们逐渐适应了封管控生活后,内心会变得更为宁静,忍不住关注疫情信息、忍

不住聊天的行为也会有所减少。

8.对被查出阳性的恐惧

在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下,许多人最恐惧的莫过于自己被查出了阳性。对阳性的恐

惧通常来自于:

①对自身健康的恐惧:害怕生重病、身体扛不住。

②被集中隔离的恐惧:担心自己吃不消方舱生活。

对拖累周围邻居的恐惧:一人阳性会严重影响大量人——一栋楼,甚至一个整小区

的人——的正常生活。有部分人认为“感染新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一定是因为你不

够小心谨慎”,那么被查出阳性的人就可能感到十分内疚,也可能会害怕因拖累他人

而引来的攻击、愤怒和歧视。我所在的小区,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发现阳性被转运

走的时候流着泪说“抱歉拖累大家了”。还有的地方对感染后转阴的人存在歧视,雇

主解聘,邻居指指点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给查出阳性的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

担,因此每一个人都相当担心新冠落在自己头上。

怎么缓解封控焦虑

首先,暂时离开应激源是安全的。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暂时离开应激源,可以使用

“安全屋技术”,也就是说给自己安排一个私有的空间和时间,在那个小空间里自己

是安全的,可以暂时不受外界的打扰,不用去想令人头痛的问题,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事情,转移注意力,维持心境的稳定。

第二,避免信息过度暴露是合理的。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心情不好再接触大量

纷繁复杂的信息,会加重情绪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控制好信息的摄取量,学会辩证

地、科学地看待信息,倒不如放下手机,增加一些娱乐或者锻炼的时间。

第三,自我和相互的激励和肯定是温暖的。当我们内心正能量越来越少的时候,非

常需要自我的肯定,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或者面临的困难,更要客观看待自己的优

点和可能解决的方法。同时,来自朋友、工作团队,大家之间的相互鼓励和肯定支持

也很重要,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可以为我们内心正能量充电,避免耗竭。

第四,保持联络交流是重要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

封控时间长,尤其是一线工作人员离开家人时间长,难免出现分离的内疚情绪。由于

自己要在防疫一线工作,无法照料家人,担心家人的安危,容易出现内疚自责。这个

时候我们更需要保持与家人的联络,让家人安心的同时也可以让自己安心。第五,让

自己忙起来是有力量的。尽量让自己保持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让自己忙

起来。合理安排时间,既要有学习工作时间,也要有放松娱乐时间,培养兴趣爱好,

适当锻炼和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焦虑。最后,坚定信念和信心是必须的。消除压力来

源是最好的办法,但人的能力有限,且易受客观环境影响,所以信念就变得非常重要。

积极乐观地面对,无疑是最佳的减压手段。此时此刻,信心比金子更重要!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8-76649-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1-04 10:48:10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