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貌特征描述
2023年1月2日发(作者:李清照武陵春原文及翻译)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
学生:计明学号:2
学院:社会发展学院专业:地理科学
入学时间:2009年9月15日
指导教师:张松婷职称:讲师
完成日期:2013年5月15日
诚信承诺
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的
SWOT分析及其对策》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
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年月日
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雅鲁藏布大峡谷拥有地质、地貌、地形等独特的性质,具有开发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文章以此为研究对象,运用旅游地SWOT分析法分析其发展生态旅游的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
部的机遇与威胁,并依照矩阵形式,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有利于雅鲁藏布大峡
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关键字:雅鲁藏布大峡谷;SWOT;生态旅游;战略对策
SWOTanalysisandCountermeasuresoftheYarlung
ZangboGrandCanyon’secotourism
Abstract:TheYarlungZangboGrandCanyonhasthepropertyofgeology,geomorphology,
topographyandotherunique,withtheadvantageof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tourism,thearticle
takethisastheobjectofstudy,usingthetravelingSWOTanalysisoftheeco-tourismdevelopmentof
internalstrengthsandweaknessesandtheoutsideopportunitiesandthreats,then,inaccordancewith
thematrixform,thevariousfactorsarematchinganalysis,putsforwardastrategyofecologicaltourism
development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YarlungZangboGrandCanyonAreafinally.
Keywords:theYarlungZangboGrandCanyon;SWOT;ecologicaltourism;strategy
目录
1引言..........................................................1
2研究区概况...................................................1
2.1自然环境特点................................................1
2.2生态旅游发展概况............................................1
3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开发SWOT模型分析........................1
3.1优势(strength)............................................1
3.1.1自然旅游资源独特多样.......................................1
3.1.2国际地位和知名度高..........................................2
3.1.3旅游区组合条件好..........................................2
3.1.4原始神秘性独特............................................2
3.2劣势(weakness)............................................2
3.2.1交通闭塞..................................................2
3.2.2开发模式不合理............................................3
3.2.3旅游区内生态环境脆弱......................................3
3.2.4旅游季节的限制............................................3
3.3机遇(opportunity).........................................3
3.3.1生态旅游的开发潮流........................................3
3.3.2公众的需求增加............................................3
3.3.3政策的扶持................................................4
3.4威胁(threat)..............................................4
3.4.1生态环境的破坏............................................4
3.4.2区域内民族传统文化的异化和消失............................4
3.4.3地理区位远离国内、国际主要客源地..........................4
3.4.4开发成本高,开发难度大....................................5
4雅鲁藏布大峡谷开发生态旅游的基本战略.........................5
4.1SWOT战略分析表..............................................5
4.2战略分析矩阵................................................5
5生态旅游的开发战略............................................6
5.1生态环境的合理规划与保护....................................6
5.2生态旅游品牌的策划与传播....................................6
5.3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旅游联合...................................6
5.4民族特色与生态文化的开发....................................7
5.5建立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7
参考文献........................................................7
致谢............................................................8
1
1引言
当今,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日益深入,现代旅游业也进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
在依赖旅游地资源条件、强调当地资源保育和维护社区概念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成为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峡谷凭借其地质、地貌、地形等独特的
性质,具有开发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优势[1]。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以其深度、宽度
名列世界峡谷之首,更以其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宝贵资源而引起世界科学家的瞩目,其
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高的环境特点具备生态旅游开发的潜质,
因此,对其资源开发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研究区概况
2.1自然环境特点
雅鲁藏布大峡谷北起米林县大渡卡村(海拔2880m),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
拔115m),长达504.6km,平均深度2268m,最深处达6009m,平均海拔在3000m以上,
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经河谷北上,造就了通道沿途许多奇特的生
物地理现象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拐弯峡谷地区具备世界上最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
从海拔7782m的南迦巴瓦峰往东南方向急下到峡谷中的希让一带,海拔仅500m,直线
距离也仅30余公里,可以经历从高山冰雪寒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的九个垂直自然带
[3]。各个自然带风光旖旎,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尤为重要的是森林资源和各类生物
资源。并且峡谷位于喜马拉雅强烈上升中心,剧烈的地质运动使得整个峡谷地区地貌
复杂,类型多样,冰川、陡坡、峭崖,绝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环境十分
恶劣。尚有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被誉为“地球上最后的秘境”。
2.2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生态旅游是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
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
结合的旅游活动[2]。其内涵更是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力求旅游主体、旅游客体、
旅游媒体和旅游环境之间达到平衡状态,使其相互影响,促进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和
经济、文化的进步。
2008年7月底,雅鲁藏布大峡谷部分地区已正式对外开放,并且已推出水陆联运
的线路以便欣赏神奇的自然风光。至2012年底,大峡谷地区集观光、度假、科考、探
险、漂流于一体的旅游区初具规模,游客接待量达30万人次,游客类型定位已有向大
众旅游发展的趋势。在部分先期对外开放的区域的旅游开发已与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
冲突,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刻不容缓。
3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开发SWOT模型分析
3.1优势(strength)
3.1.1自然旅游资源独特多样
2
峡谷长达496.3km,最深处达到5382m,核心河段平均切割深度在5000m左右。它
的长度超过原认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峡谷(长440km),深度超过原认为世界
之最的秘鲁科尔卡峡谷(深3200m左右)。
这里发育有我国乃至全世界所仅有的珍稀冰川类型,它们都是我国海洋性温性冰
川中较长的山谷冰川,冰川末段伸入到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中,最低可以达到海拔
2500m左右的地方,构成奇特的自然景观。峡谷自然景观的本质特点是山与水在线状
方向上的动态组合,动态表现出一种上升与下切力之间的抗衡,雅鲁藏布大峡谷是青
藏高原上最大的水汽通道,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故而谷内十分湿润,山水动态
组合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这样的暖湿环境有利于造就生物的多样性,峡谷具有从高
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
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
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另外,在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
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m[3]。雅鲁藏布大峡谷独特的自然
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基础因素。
3.1.2国际地位和知名度高
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以其深度、宽度名列世界峡谷之首,更以其丰富的科学内涵
及宝贵资源而引起世界科学家的瞩目。世界最大降水带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
藏布江流域,雅鲁藏布大峡谷也是热带气候带和自然带分布最北的地带;峡谷内繁衍
着多种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古老物种;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稀有生物资源也分布
于此;雅鲁藏布大峡谷使全球热带气候北移了650km,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大的降水区,
是全球抬升最快的地区。多种之最让雅鲁藏布大峡谷在国际上享誉盛名。
3.1.3旅游区组合条件好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林芝地区米林县境内,正处于青藏雪山
高原宗教文化旅游区,距离拉萨、昌都等著名的旅游区较近,是西藏旅游的重要地段。
同时毗邻西南奇山异水民族风情旅游区,著名的风景区丽江、大理、虎跳峡、玉龙雪
山、黄龙九寨沟等皆分布于此,同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一条比较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
路线。
3.1.4原始神秘性独特
雅鲁藏布大峡谷四周高山林立,层峦叠嶂,与外界交通不便,峡谷内的旅游资源
受人类的影响和破坏较少,保留了纯朴自然的原始风貌,同时区内分布着工布藏族、
门巴族和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保留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强烈的神秘新奇感,
符合现代旅游群体追求返璞归真、求异、求新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3.2劣势(weakness)
3.2.1交通闭塞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与外界几乎隔绝,可进入性较差,仅有318国道与拉萨和昌
3
都相连。其中墨脱县交通更为落后,曾经是全国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最后一个通公
路的县,现今虽已通车,但大多跨越高山大河,道路险峻,滞后的交通是限制该地区
生态旅游的主要因素。
3.2.2开发模式不合理
我国开发峡谷旅游的历史较短,虽然市场竞争并不激烈,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
论指导,造成开发模式单一,旅游资源管理粗放等问题[9]。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具有
大量优秀的旅游资源,但是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如果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
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重开发、轻保护,势
必损害和浪费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
3.2.3旅游区内生态环境脆弱
大峡谷地区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俯冲的东北挤角,地质年代年轻,地质运
动剧烈,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加之该地区温暖湿润,甚至东南一隅存在热带雨林气候,
高温多雨,分解作用和淋溶作用剧烈,使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环境极为脆弱,破
坏后难以恢复。目前生态旅游刚刚起步,开发程度不高,许多优势旅游资源暂未得以
开发形成规模,资源破坏程度较低。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壮大,破坏现象将会加剧,治
理环境污染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片面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往往会导致自然保护
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10]。
3.2.4旅游季节的限制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气候变化异常,每年10
月至来年6月,由于大雪封山,道路难以通行,所以在此期间,地区的旅游业进入休
眠状态。只有6月初—10月中旬是能够徒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时间,4月和10月是进
入墨脱的最好季节,这两个月里在大峡谷一带雨水较少,无塌方、泥石流的危险。而
在6月至8月的雨季,由于河段落差极大,水流湍急,且两岸岩石壁立,所以进出峡谷
的道路异常险恶,危机四伏。这种旅游开发的季节短,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发展的综合
效益,使得协调淡旺季之间旅游设施和旅游人力资源极为困难,造成人力和物力资
源的浪费,这将成为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限制性因素。
3.3机遇(opportunity)
3.3.1生态旅游的开发潮流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
题。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
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而我国生态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人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势必使旅游
业走生态化之路[4],所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发展生态旅游顺应时代潮流,拥有着良好的
发展前景。
3.3.2公众的需求增加
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于物质追求之外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加,在内需启动、
消费升级以及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步入黄金发展期。2012年前
三季度,国内旅游人数达22.5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达9918.09万人次,出境旅游人
数约6100万人次,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6]。根据规划,“十二五”
时期,中国政府将多策并举,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国内旅游
行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行业也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3.3政策的扶持
雅鲁藏布大峡谷拥有大量珍稀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的开发有利于带动当地的经
济发展。2010年《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获国家
林业局林护发[2010]165号文件正式批复,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规划。《规划》通过批复,将对进一步整合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
峡谷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促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旅游产业升级,将雅鲁藏布大峡
谷打造成西藏旅游业龙头、中国旅游名牌、国际旅游胜地。
3.4威胁(threat)
3.4.1生态环境的破坏
雅鲁藏布大峡谷河谷深切,地势险峻,降水丰富,分解、淋溶作用剧烈,生态系
统脆弱,极为容易遭到破坏。随着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在生态旅游
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环境意识差、开发方式不当、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导致生
态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退化等现象[9],从而直接影响了雅鲁藏布大峡
谷地区的小气候,并间接影响到藏区甚至全国的气候变化。有报告称雅鲁藏布大峡谷
地区高山积雪正在减少。另外在景区建设各种娱乐设施、休憩场所等严重破坏了自然
之美;旅游者在景区产生的垃圾污染未能及时得以回收和处理而造成的环境破坏。更
有甚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偷猎,盗卖、乱挖行为时有发生,致使部分名贵动
植物资源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
3.4.2区域内民族传统文化的异化和消失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分布着工布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保留着独特
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随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这
些资源也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上看,民族文化资源受到破坏
的原因是文化生态破坏引起的。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稳定性,完整
性延续性受到威胁,文化同化、异化、消失的现象将不断出现,民族文化产品庸俗化、
商品化、价值退化现象时有发生。
3.4.3地理区位远离国内、国际主要客源地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西藏西南边陲,从国际旅游市场看,远离我国主要客源国,
如东南亚、欧美各国;从国内旅游市场看,远离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主要客源地,造
成消费者心理感知上的遥远。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区域短线旅游将成为旅游
5
发展主流,只有开发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精品,才能吸引主要客源地的消费者,这就
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旅游精品战略实施的难度。
3.4.4开发成本高,开发难度大
基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质活动剧烈,且险山恶水,道路崎岖的原因,对于生
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极具挑战性,包括旅游设施、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等。在20世纪90
年代,全程141km的扎墨公路(波密县扎木镇--墨脱)建成,但是这条耗巨资修成
的公路,只开进过一辆汽车就宣布报废。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困难是威胁当地生
态旅游发展的因素之一。
4雅鲁藏布大峡谷开发生态旅游的基本战略
4.1SWOT战略分析表
根据上述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编制SWOT战略分析表。
表1SWOT战略分析表
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的内部
条件分析
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的外部
条件分析
优势(S)
S1:自然旅游资源独特多样
S2:国际地位和知名度
S3:旅游区组合条件好
S4:原始神秘性
机遇(O)
O1:生态旅游的开发潮流
O2:公众的需求增加
O3:政策的扶持
劣势(W)
W1:交通闭塞
W2;开发模式不合理
W3:旅游区内生态环境脆弱
W4:旅游季节的限制
威胁(T)
T1:生态环境的破坏
T2:区域内民族传统文化的异化和消失
T3:地理区位远离国内、国际主要
客源地
T3:开发成本高,开发难度大
以上SWOT分析表表明,目前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的开发存在着诸多内部劣
势,面临着各种外部挑战,但该地区自身具有许多显著地优势,外部也提供了很多发
展机遇。总的来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开发是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
在,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把握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所拥
有的优势和机遇的同时,也要利用外在环境,将劣势转化为有利条件,将威胁转化为
发展的机遇。
4.2战略分析矩阵
依照SWOT分析矩阵提供四种战略组合——SO战略、ST战略、WO战略和WT战略。
6
表2.战略分析矩阵一览表
SO战略ST战略
生态主体战略
旅游品牌形象战略
市场营销战略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战略
WO战略WT战略
精品旅游路线战略
适度规模多元开发战略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区域联合战略
5生态旅游的开发战略
通过SWOT矩阵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开发进行分析,提出多种科学的开发战
略。
5.1生态环境的合理规划与保护
大峡谷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恢复。生态旅游业的核心
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所以必须以旅游资源和旅游地
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为基本思路。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前必须做好科
学的规划,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5.2生态旅游品牌的策划与传播
峡谷开发有多种模式,在国外有国家公园开发模式、休闲度假旅游综合开发模式、
社区开发模式。其中科罗拉大峡谷的国家公园开发模式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其特点严
格保护自然环境,注重科学和生态教育,旅游方式和产品的多样化,可提供生态观光、
探险科考、徒步拓展、野营、生态度假等[8]。根据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源特点及地质
地貌特点,具备开发国家公园的条件。并且大峡谷本身已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良
好的品牌形象也使得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资源基因库(动物王
国)的美誉得以确立。
5.3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旅游联合
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极具特色,具有显著的独立性,区域内的旅
游资源具有较强的整合性[10],可开发多条精品旅游路线,如米林县地区—多雄拉—拿
格—汗密—马尼翁—背崩;波密县—古乡湖—随拉山口(海拔4400m左右)—加热萨区
等。另外大峡谷周边也拥有许多优质的旅游资源,近有太昭古城、苯日神山格萨尔古
堡。远有拉萨景区,四川黄龙、九寨沟,云南丽江、大理等著名景区。区域间的旅游
联合使得旅游资源互补,旅游产品更具竞争性。
7
5.4民族特色与生态文化的开发
峡谷的通道还是人类活动的走廊,高地的藏族和低河谷地带的门巴族、珞巴族人
民也多利用这条通道联系往来,使得这里成为藏民族的起源、雅砻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之地。浓郁的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是除自然景观外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在生态旅游的
开发中,应突出民族特色,采用多元开发,并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避免特
色文化的异化和消失[5]。
5.5建立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的开发最终是要依赖市场,依赖消费者,建立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的经营
管理模式一是能将所有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信息散播到企业内各部门;二是有
关战略和战术性的决策由各部门共同决定,借助开放的决策过程汇集各部门的专业知
识与经验;三是各部门之间通过沟通协调执行决策并致力于完成任务[7]。这种模式构
成内容有三个: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和内部合作,它可以在顾客需求与竞争者之间
求得一种平衡,其实质是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以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生态旅游开发中要
重视市场的调研和预测,以提高营销决策的科学性;要合理确定目标市场,提高营销
效率;同时更要重视旅游产品的“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日益增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谢艺.恩施大峡谷生态旅游SWOT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
Sci.2008.36(21):9257-9259.
[2]万绪才,朱应皋,丁敏.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2002年第2期.第17卷.
[3]杨逸畴,高登义,李渤生.世界最大峡谷的地理发现和研究进展—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考察
和探险成果.[J].地球科学进展.1995年6月第10卷第3期.
[4]刘德谦.中国生态旅游的面临选择.[J].旅游学刊.2003年第2期.双月刊.第18卷.
[5]加央旦培,杨改河.西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开发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
报.2011.26(2):225-231.
[6]萧宇嘉,严明航,康建华.2013-2017年中国旅游业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R].中投
顾问.2012年11月.
[7]陆相林,兰思仁.SWOT分析模型在福建省旅游发展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4年12月第3卷第4期.
[8]王国爱,李同,刘洋,牛西平,段晶晶.峡谷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以山西省泽州县
丹河峡谷景区为例.[J].规划师.2010,04.26;No.17911:37-43.
[9]胡卫华.峡谷旅游的现状、发展方向及对策.[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No.11418;68-71.
[10]方起东,祝炜平.峡谷的自然地理特征与旅游开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02:
68-71.
8
致谢
在我的学士论文即将完毕之际,我要向在我学习、研究过程中给予我帮助的师长、
同学以及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张松婷老师,在我的论
文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分析以及几度修改过程中,对我的指导和鼓励。张老师治
学严谨、力求创新、务实高效的精神品质深深影响了我,在此向张老师致以崇高的敬
意和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