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饮酒节选 陶渊明

更新时间:2023-01-02 14:44:49 人在看 0条评论

饮酒节选 陶渊明


2023年1月2日发(作者:中秋节简短的祝福语(精选50句))

陶渊明《饮酒》翻译

陶渊明《饮酒》翻译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

和对人生的感想。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接下

来小编为你带来陶渊明《饮酒》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时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之中隐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说出却忘记了如何表达。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间,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③君:作者自谓。尔:如此、这样。这句和下句设为问答之辞,

说明心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

⑤见:(读xiàn)同“现”,出现。

⑥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这两句是说傍晚山色秀丽,

飞鸟结伴而还。

⑦此中:即此时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隐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

正意义,即“迷途知返”。这句和下句是说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

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既领会到此中的真意,不

必说。

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把房屋建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你问我为何能

如此,心既远离了尘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的僻静了。在东篱之

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烟云弥漫,夕阳西落,

傍晚的景色真好,更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中,

领略到大自然的真趣,想要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的说

出来。

鉴赏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

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

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

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但个

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

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

立。诗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

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

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

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

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

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

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他的这《饮

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

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

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

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

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

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

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

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

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

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

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

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

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

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

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

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

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

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

“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

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

“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

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

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

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

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

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

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

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

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

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

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

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

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

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

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

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

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

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

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

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

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

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东坡先生

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

“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

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

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

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

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

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

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

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

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

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

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

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

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

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

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

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

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

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

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

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开头说的,这是

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

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

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

明)的全部人生。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8-70753-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1-02 14:44:49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