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更新时间:2022-12-29 05:30:36 人在看 0条评论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2022年12月29日发(作者:先进个人的代表发言稿(精选8篇))

重阳节传统文化

【篇一: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族文化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节。重阳节别名“登高节”、“茱萸节”、

“菊花节”等,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祝寿节”、“女儿节”等,今天也

被称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起源很早,在漫长的传续过程中,重阳节逐渐成为深具中国

民俗文化特征的重要节日之一。两千多年来,对生命归宿的追求作

为重阳节深层结构中的基本内涵没有发生改变,人们熟悉的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等词句,[①]就高度概括了这一节日所

蕴涵的丰富的时空观和生命感。但在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还融合了

敬老养老的儒家理想与孝道伦理,也融合了道教养生贵生、驱邪求

寿的世俗理念,逐渐由最初的天伦祈祀型国家大礼转变为人伦娱乐

型的民间佳节,成为一个世俗化的全民传统节日。如今,在全球化

老龄工作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成

为我国老龄工作的一个集中点,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内涵的重要的

社会性节日,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

代表性节日习俗,如“佩插茱萸”、“食蓬饵”(菊花糕以及后来的重

阳糕)、“饮菊花酒”和“登高啸咏”、“群聚宴饮”等习俗。

1、饮重阳酒、菊花酒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

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

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

代陶渊明。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

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

怀于言”。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

亲故》诗云:“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

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

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当然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

如《梦梁录》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

菊花为延寿客,姑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

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除了饮

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习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头上之外还可

以吃,也可以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这种习俗

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

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民族文化

2、登高啸咏、群聚宴饮

登高是重阳节的典型习俗,无论是驱邪祈寿还是宴饮狂欢,古人过

重阳节一般都将其和登高这一习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登高是一项古

老的活动,它首要的是和先民的狩猎、采集等活动有关,后来慢慢

地与人类关于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祸、登高升仙等认识或活动

发生联系,从而赋予登高一种特殊含义。

【篇二: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

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结晶。值

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

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

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浓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雅俗共

赏。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精

彩画面。

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阳数,象征着吉祥、幸福、光明。农历九

月初九,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是个值得

庆贺的吉利日子,从此就过重阳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

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今。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和高度文明的民族,祖先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

益、有趣的节日。九九重阳是阳气极致之日,两九相重,日月并阳,

阴阳之气交接,为了避免邪气之侵袭,遂有登高、饮菊花酒、插茱

萸,以避祸求福的风俗。

民间在古代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登高所到

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最旺盛的时节,因此自古以来就形成了:重阳

节赏菊的传统习俗,所以这天又称菊花节。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

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

消灾。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

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制作材料:糯米,玉米,红豆,南瓜,白糖,少许橄榄油。

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

以在1989年时,中国政府把这一天定为老人节。

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重阳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

是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而是一种信息,老年人更需要关爱,需

要快乐和健康,孝敬长辈,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

要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篇三:重阳节如何彰显传统的孝文化】

重阳节如何彰显传统的孝文化

九九重阳老人节,是专属于老人的节日,但在当下,老人的节日怎

么过?

节日,当然要过得快乐,对老人来说可能享受天伦之乐是最好的享

受了。今年的九九重阳是在周日,也许老人们可以和自己的子女们

一起过一个节日,但其它时候就不可而知了。九九重阳,应该说来

源于《周易》,因为在《周易》中,阴爻被称为六,阳多被称为九,

这样九九为重阳。

中国是世界上最讲孝的国家之一,儒家文化从强调社会秩序的角度

强调礼,而孝悌是礼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儒家文化在长达两千多

年的发展中,长期居于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使孝道成为判断一个

人思想道德的第一标准,任何人只要不孝敬老人可以认为就是大逆

不道。

但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年轻人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个个都在

忙于自己的工作,对有些人来说周末并不意味着休息。一周下来也

是已经身心疲惫,这样想和自己的老人在一起就这成了一件难事,

我们的老人可以说比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孤独。

中国文化本来是个勤俭因素比较多的文化,但现在却是炫耀成风,

奢侈消费世界第一,但经济发展水平却是世界八九十名。我们的政

府和媒体也被经济大潮推动,把少有的节日变成了商品经济下拉动

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这就是旅游消费的节日,一到节日人们不是

回家陪自己的老人,而纷纷赶往所谓的景点,人们把旅游当作了节

日理所当然的事情,就是春节也不例外,传统上春节是个便宜团圆

的日子,君不见现在的春节已经成为有些人出国的时候。对于在节

日陪同老人过节,我们的宣传好像把它忘记了。

记得一首《常回家看看》曾经打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我想倒不

一定是因为这首曲的节奏多么优美,而是因为它唱出了我们生活中

缺少了而又应该有的东西,这东西就是亲情,是孝。老人们缺少的

不是物质,可能最缺少的是精神生活。中国文化中专有一个名词叫

天伦之乐,这足以说明当一个人老了的时候能够和自己的子女在一

起,看着自己的孙辈们是一种多么高的享受,而这种享受却不是物

质的,而是精神的。

国务院为了保留中国传统节日,特意安排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

仲秋、元旦放假,这里面就包含着人文因素,即是为了人们守住我

们的精神家园。但这些节日中除了春节能够显示我们对老人的尊敬

外,其它节日在今天已经淡化了这一文化因素。

因此,本人认为,重阳节这一天应该放假,而且节日的名称就是以

回家陪自己的老人为主题,这一天不要再宣传消费,而更多地宣传

孝顺老人。每一个人都会老去,当我们老去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

子女的陪伴,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寻找机会陪伴自己的父母、爷爷奶

奶,还有我们的外祖父母们。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8-56350-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2-29 05:30:36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