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怎么打
2022年12月29日发(作者: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精选9篇)
如何正确拨打急救电话
当遇到突发情况或遭遇意外伤害时,拨打120、
110、119这些“救命电话”是我们的第一选择,这些号码也
因此成了我们教导孩子要牢记的常识。它们所构建的“救命
通道”,就像和死神比速度的赛场,对挽救生命有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早一分钟就能挽回生命,晚一分钟却能酿成悲
剧。在这条救命通道里,除拨打求救电话外,前往救援、
现场施救,都是缺一不可的环节。但不幸的是,由于种种
原因,这条救命通道常常被无端“堵”住,导致救援不及,生
命流逝。那么,究竟什么给救命通道设置了障碍呢?
骚扰、无声、错播电话侵占着救命的120
“您好,这里是120,您是否需要救护车?”在北京急救
中心调度指挥室的电话分流台,这样的询问每天要几千
次。分流台的作用是初步“排查”救援信息,在这里每天会过
滤掉四五千个恶意、骚扰、咨询或者无声电话。进行初步
筛选后,急救电话将转入调度台进一步核实,可即便经过
一次筛选,调度台每天仍会接入上千个无效甚至是骚扰电
话。
8月31日上午,《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北京急救中心,
体验救援调度工作。短短一个小时里,每台分流电话几乎
每隔3秒就要响起一次,但遗憾的是,超过2/3的电话都
是骚扰电话。有的人打120来查电话费,还有人在电话接
通后,大喊一声就挂掉,非常影响工作。“我们一天中大半
工作时间都浪费在骚扰电话上面。120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
源,是为了保证市民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获得及时帮助的救
命电话。骚扰电话过多会严重阻塞线路并耽误时间,不仅
浪费资源,甚至可能延误挽救生命的时机。”正在紧张接线
的工作人员抽空告诉记者。
与骚扰电话相比,更令人着急的,是太多因不会“说”而
出现的无效电话。9点31分,调度台接到了这样一则电
话:“他晕了!快来一单元402!”电话那端的女人带着哭腔
大声叫嚷着。“您别慌,是哪个区的哪里?”调度员神色紧张
地安抚说,“昌平区,快点来啊!”“是什么小区的一单元,
房间是多少号?”“402,不对,是414!”女子继续失声大
喊,突然间就把电话挂了。调度员赶紧重拨电话,电话中
的女子依然慌乱,在稳定了情绪后,调度员终于弄清了具
体信息,可经过一番折腾,足足过去了5分多钟。北京急
救中心调度员单冬冬告诉记者,这是典型的因不会说而延
误救援时间的案例。类似的电话他们每天都能接到很多,
需要多次核实信息才能确保救援的准确性。
记者了解到,8月30日早8时到8月31日早8时,
整整24小时内,北京急救中心共接入救援电话6356个,
在初步排查后转入调度的电话共有1979个,除去催车或者
无车电话,中心当天共派车918次。这些数字意味着,每
天大量的无用电话“抢占”着救援电话通道。
在北京急救中心医师李贝看来,老百姓在认识上对打
120存在缺失,不知何时该打,何时不该打。“当出现与健
康相关、危及生命、自己不能处理的情况时,应拨打120。
我们会根据情况进行分流,把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人们
应理解排位和等待。如果病人有活动能力,且离医院不
远,可以自己去医院,这比等待更有效。”正确的求救表述
更至关重要,北京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副主任鲁强指
出,拨打120时,地址、简要病情、病人信息最重要。在
危急关头,人们应尽量冷静,表达清晰、简练。
在拨通电话后,首先应说清具体地址,区(县)、街
道、小区、楼号、门牌号信息,一个都不能少。城市外来
人口多,很多人不清楚所处方位,所以必须搞清地址,牢
记重点建筑物。其次要简要描述病情,告知发病情况、既
往病史和个人信息。发病情况的表达越细越好,有助于医
生判断疾病。最后要保持通话畅通,以便救援人员随时联
系。
120遭遇的问题,同样也发生在110和119。据四川省
成都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接处警介绍,仅成都市平均每
天能接到7000—8000个110报警电话,但其中40%—50%
是骚扰和无声电话。此外,还有不了解110职责,要求警
察解决“马桶堵了”、“水龙头坏了”等琐碎小事的电话。而在
火警电话119中,说不清地址等情况也非常普遍。
占线、堵车、家属急等常延误抢救
正确拨通救援电话仅是“救命通道”的起点,挽救生命的
下一步是前往救援,然而这个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阻碍。李
贝表示,救援中常出现当事人准备不足,延误救援开展的
情况。
联系人电话接不通。救援人员在赶往现场时,会第一
时间联系当事人核实信息,但往往遇到无法接通的问题。
李贝表示,急救人员在救援途中和病人家属联系,目的在
于确认地址,问清病情,计划治疗方案并配备相关设备。
可有些人在挂掉急救电话后,会继续打电话求助他人,导
致救援电话怎么也打不进来。李贝建议,除了保持手机畅
通外,若只有座机,应守在电话旁,避免占线,随时听从
医生的指导。
室内外救援通道不畅。“救命通道”的畅通与否影响着抢
救生命的最佳时机。在救援中,救援人员经常会遇到门禁
坏了、电梯没开、担架进不去电梯等阻碍。李贝表示,家
属及病人应留心居住地环境,如果小区在深夜电梯就停
运,等待救援时应提前让物业把电梯打开。有急救需求的
家庭,如果知道电梯空间并不能放下担架车,最好能提早
自备轮椅。若要走楼梯,家属应尽量提前清理楼道、走
廊,移除影响搬运的杂物,方便担架快速通行。此外,家
中空间也应保持畅通,避免家具等阻碍搬运病人。救援途
中遭遇堵车、应急车道被占等,更是延误施救的常见现
象。
病历准备不足。有些家属在病人突发状况后,不能及
时、准确告知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病史。因此,有急救需求
的病人,应在等待时把病历准备好,备在身边,当自己无
法说清时,急救人员也能根据病历判断病情。
不配合急救人员。鲁强表示,急救人员到现场后,会
针对患者情况进行量血压、测脉搏等检查,但家属往往着
急送病人到医院,对医护人员的行为表示不理解。在“送往
哪家医院”和“何时送往医院”的问题上也经常出现意见不一
的情况。有些病人家属希望将病人送到有熟人在的医院,
但可能因路途较远而易延误病情。
在火灾救援中,客观条件的准备就更为重要了。北京
市海淀区公安消防支队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救援中
常面临的客观阻碍首先是地区消防配套设施不完善或管理
不当,导致救火车无法到现场进行救援。比如有些小区里
的消防车道被私家车占用,消防车无法接近失火点。还有
些居民在楼梯、安全出口等处,堆放杂物,甚至设闸上
锁,不仅堵住了逃生通道,也增加了救援难度。
在所有救援中,最令救援人员头疼的难题是群众围
观,不仅增加救援人员的顾虑,还会阻挡救援通道的畅
通。
错误自救反为救援帮倒忙
生死攸关时,人们一方面会求救,另一方面也会选择
紧急自救。《生命时报》曾联合北京急救中心、新浪网等进
行了一项17553人参与的网络调查,在10道急救测试题
中,大部分人只能做对4道题,这表明国人缺乏急救知
识。李贝表示,由于缺乏经验,错误的自救常常加重病
情,增加救援难度。
乱用药物。很多人因不了解药物特性和用法,自行乱
吃后加重病情。比如在患者不太舒服时,家属情急下会给
患者服下安宫牛黄丸,不但效果不好,还会呛到病人。还
有些患者因中暑出现头晕、心慌,立即吃下大量硝酸甘
油,却因为服药量过大,出现严重低血压。
出血盲目包扎。外伤出血,立即止血是第一选择。可
有些人会用粉末、香灰盖在伤口上,甚至用缝衣线、鱼
线、铁丝等错误道具当止血带使用,结果反而加重失血、
延误救治。
骨伤后随意移动。外伤、车祸等对骨骼造成伤害后,
最重要的是保持原位,不要随意挪动,因为有些内伤不会
表现出来,进一步活动时会恶化。如果怀疑自己出现关节
扭伤、脱位或骨折时,也尽量不要移动,不要自己复位。
针对常见意外和错误自救,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蒋
小燕介绍了一些应对方法。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先吃速效
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有条件的及时吸氧,禁止来回
走动或搬动病人。一旦发生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
苏。昏迷、脑中风:让病人平躺,将头部侧向一边,以便
呕吐物、分泌物流出,防止窒息;不要使劲摇动患者头
部,以免出现颈部错位或脑外伤加重。出血:初步判断出
血速度、出血量,是否为动脉出血,如出血量小,可采用
加压包扎法止血,即清洗完伤口后,用较厚的纱布等物盖
好伤口,再用绷带紧紧缠绕。骨折:伤者本人不宜随意移
动身体,家人也不要随意挪动伤者,避免骨折错位。
畅通的救援通道是生命的重要保障,李贝表示,“救援
电话”、“救援通道”、“救援现场”,这三个环节看似独立,实
际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救命通道”是否畅
通。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大家在意识上不要将救援工作完全交付给救援人
员,只有共同协作,才能为挽救生命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