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春秋战国社会发展的三大趋势

更新时间:2022-12-28 22:13:08 人在看 0条评论

春秋战国社会发展的三大趋势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短暂的美丽500字作文)

1/18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

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

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

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

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

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

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

2/18

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

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

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

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

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

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

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

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

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

3/18

提倡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⑤民族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融和为推动统一;⑥

长期战乱,人心渴望统一。

(3)周边匈奴,东胡,戎,越等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交流等逐渐趋于融合。

三、商鞅变法。

背景:

(1)经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阶级-新兴地主

阶级和奴隶主贵族矛盾深刻,纷纷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政治-诸国争霸,兼

并富国强兵的需要;(4)理论-法家理论初步形成,要求改革变法加强集权;(5)直接-

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的策略。

目的-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内容: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上废特权,行军功受爵,

废分封,行县制;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社会上令民为拾伍,实行连坐。

全方位地废除了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评价:积极-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

集权;使秦国强盛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消极-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

不良影响。

四、封建社会初期治国思想的演变和终结。

4/18

演变:

法家独尊-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多种学派,其中法家主张改革,法治和中

央集权,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秦国利用来作为治国的主要依据,建立了统一的集

权国家秦朝,但法家失于暴政,秦朝二世而亡。

汉初用道-秦朝亡于暴政,汉初天下凋敝,西汉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恢复经济,

出现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出现了王国问题,威胁西汉统治。

汉武尊儒-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张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汉武帝采纳改造后的儒学为治国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至此,儒家为主(表),法家为辅(里),佐之以道的治国思想形成。

认识: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

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

五、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现代价值。

(1)春秋创立-孔子提出仁,礼,主张以德治国,主张逐步改良。

(2)战国发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对苛政,保证农时,宽刑薄税。

(3)秦朝摧残-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4)西汉独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

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5)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5/18

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

革新。

(7)近代崩溃-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

打击;新文化运动中彻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后儒家受极左思潮影响,

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时期以来,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

挥了积极作用。

现代价值—和谐论;统一观;重视德化;重视家庭人伦;民本思想。

单元二封建国家大一统(秦汉)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21年年秦始皇统一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中国历史,简称

秦汉。此阶段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即封建大一统时期。其中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封

建多民族国家,西汉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封建国家,东汉是封建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这

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的政治大一统和专制集权格局,经济的封建农工商结合的自然经济格

局,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格局,大开放中心性外交的格局,应用性的科技文化格局基本定型,

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6/18

(一)政治-封建大一统:大统一和制度形成;

1、统一:秦朝顺应历史趋势,完成了中国历史第一次大统一,影响十分深远。

2、制度: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后代所沿用。两汉从多

方面发展和完善了这一制度。

3、治国思想:治国思想趋于稳定,从法家,道家到改造后的儒家。

(二)经济-封建经济第一个高峰。

此块属于星号内容,一般情况下高考不考。适当浏览,特别是生产工具和货币的图。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

1、秦汉周边生活着匈奴,西域,白越,诸夷等少数民族,大多出于奴隶社会阶段

或更早。

2、秦汉采取有效的手段,巩固了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交流,开拓了边疆。这

些手段包括自卫战争,通使联系,经济文化交流,设立管辖机构,和亲等。

(四)外交-大开放的基本格局

1、秦汉形成大开放局面,源于国力强盛,政策开放,军事保障,交通开辟。

2、秦汉在东亚初步形成东亚文明中心,通过两条丝路和中亚,西亚,南亚,东南

亚,欧洲建立联系。两条丝绸之路是重点。

3、秦汉和各国进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处于领先的地位。

7/18

(五)文化-封建文化的高峰

1、秦汉的科技领先世界,包括天文历法,地动仪,九章算术,医学等。

2、秦汉的哲学,宗教,史学均有开创性重大贡献。

3、秦汉的文学艺术有鲜明的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如汉赋,兵马俑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核心,两对矛盾(含义),五方面内容和趋势,

六个阶段,两面影响。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对矛盾含义和趋势: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中央集权的权力原则-两者相互联系。

皇-相矛盾;中央-地方矛盾。

五方面内容和趋势:中央官制削弱宰相;地方官制分权弱权;选官制度不断强化;

监察制度不断严密;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六个阶段:秦建立,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强化,明清顶峰。近代结束。

两面影响:前期积极为主,后期消极上风。积极-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维护社会

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华文明的连续稳定发展;消极-皇权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保守阻碍新生因素。

单元三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220年曹魏废汉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的中国历史,包括三国鼎

8/18

立,西晋短期统一,十六国和东晋并立,北朝(北魏,东西魏,北齐周)和南朝(宋齐梁

陈)对峙等四个阶段。这一时期,政治分裂,政局动荡,但蕴含统一,经济江南持续开发,

民族出现大融合局面,对外关系丝路中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封建国家分裂和长期动荡;

(二)经济-南方的开发和北方的恢复。

特点:江南开发中原相对缓慢,士族和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水平较

低,各民族交流加强。

(三)民族-民族迁徙和大融合

(四)外交-暂时中断。

由于受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和政局动荡影响,传统的丝绸之路不太畅通,但佛教的传

入出现高潮。

(五)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应用科技方面的数学,农学,地理取得一批成果,佛教流行,道教变成统治阶

级的宗教,文学承上启下,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取得重大成就。

单元四封建国家的繁荣(隋唐)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589隋朝统一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包括短暂的隋朝和唐朝两

9/18

个历史阶段。隋朝时间虽短,历史地位十分重要,为唐朝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唐朝前

期,形成封建社会繁盛局面,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这一时期,政治清明,国家统

一,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多民族国家得到重要发展和巩固;对外交往盛况空前;

封建科技文化辉煌灿烂。

(一)政治-封建国家统一安定;

1、隋朝完成大统一,从各个方面巩固了统一。

2、唐朝初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行程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3、隋唐从政治,经济,军事上开创和完善了封建制度,包括三省六部,科举制,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府兵制和募兵制。

(二)经济-封建经济全面繁荣。

1、原因:国家统一,交通发达,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民族交流,中外交往。

2、表现:农业上经济重心南移和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唐三彩和秘色瓷,商业的

货币,市场发达,城市四大都市兴旺。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

1、特点: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边疆各族都获得了重要发展建立了政

权;中原和边疆交流密切,促进了双方发展;中央王朝政策开明加强了管辖和联系;唐朝

的疆域空前广阔。

2、中央采取开明灵活的民族政策,包括战争,管辖,册封,和亲,会盟,经济文

10/18

化交流等。具体参看后表。

(四)外交-盛况空前。

这一时期,海陆交通空前发达畅通;交往的国家地区空前广阔,交往的形式和深度

空前发展,交往的影响空前深远。具体参看后表。

(五)文化-辉煌灿烂

这一时期,应用型科技继续领先世界,唐诗辉煌灿烂,艺术多彩多姿。

二、一分为二的评价隋炀帝。

功过都相当突出。

功显著:促成南北统一;设进士科,形成科举制度;修驰道,加强和北方联系;兴

修大运河加强南北联系;加强和突厥,西域等的民族联系,并派人去台湾;对外开放,和

日本,中亚,西亚等交流密切。

过突出:好大喜功,奢侈腐化,暴政,繁重的兵役劳役,严刑酷罚导致隋朝灭亡。

三、封建社会盛世的出现的原因和认识。

原因:根本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适应,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具体来说,(1)经过前朝农民

起义冲击,农民得到一定生产资料;(2)后继统治者进行政策调整励精图治-①经济上保

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资料,包括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等。②政治上革新制度,

善于用人,革新吏治,反对腐败等;③民族上,政策开明,相互交流促进民族融合;④

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为我所用;(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前提。(4)其他方面,如生

11/18

产工具改良,水利兴修等。

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和睦,外交开放交流。中华文明

的影响不断扩大。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

认识:盛世的创造者是劳动人民,但统治者也参与了创造,有时候还起到关键作用;盛世

的本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对协调;封建盛世由于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内在矛盾,注定难

以持久。要形成盛世,要注意协调方方面面的矛盾。

单元五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宋元)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907唐朝灭亡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包括三个历史阶段,907

年到979年是五代十国,979年北宋局部统一到1279年元朝大统一期间是两宋和辽夏金元

的对峙时期,1279年到1368年是元朝的统一。

(一)政治-分裂走向统一和中央集权强化;

1、分裂走向统一:这一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时期,但逐渐走向元朝的大统一,

而且统一的范围和深度远超秦朝和隋朝。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达到空前水平,特别是对西藏

和台湾的有效管辖。

2、中央集权强化:北宋从中央到地方采取分权和收权的方法强化了中央集权,基

本防止了篡权和割据的政治现象;元朝形成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对后代影响至今。

3、改革变法:一种是汉族政权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包括范仲淹的改革和王安石

12/18

变法啊;一种是少数民族采取的封建化和汉化改革,例如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和忽

必烈的改革。

(二)经济-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三)民族-民族大融合局面

1、多个民族争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加强了交流和融合。

2、元朝大统一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民族迁徙频繁,汉族到边疆,少族到

中原;形成新的民族回族。这一时期,民族融合范围广,程度深。

3、元朝空前加强边疆的管辖,特别是西藏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

(四)外交-海贸空前。

(五)文化-高度繁荣

1、应用性的科技三大发明外传对世界文明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2、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阶段,理是本源,气是材料,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为封建等

级制度辩护。

3、文学突出了世俗性,宋词元曲发展。

二、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战争和和议。

民族战争:这些战争属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不能采取侵略反侵略

来评判;但存在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由于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财富,破坏经济发展,

岳飞等领导的属于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也符合两族人民根本利益。但不宜采用民族

13/18

英雄的称号。可称抗金英雄。

民族和议:这些议和不能认识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不是外交条约,是民族和约。

对于两宋来说,政治上具有屈辱性,也加剧了人民经济负担,但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政治

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局面,经济上有利于双方贸易交流,最终促进民族融合。

三、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四大发明对中西的不同影响

(1)宋元时期,由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在继承前一时期

发达的科学技术成就技术上,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许多领先世界的文化成就,三大

发明是其中最突出的成就。

(2)马克思精辟地评价了中国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

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

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

提的最强大杠杠。这就从深层次上揭示了三大发明给欧洲历史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

(3)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我国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传到欧洲后为

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火药在中国不仅没能轰塌封建专制制度,

反而成为娱乐的烟花爆竹,成为宋元时期民族战争的武器。火药传入欧洲后成为消除欧洲

各地封建割据的有力武器,西方殖民者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印刷

术对于中国社会文明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划时代作用,对欧洲科学文化的普及起到了巨大

推动作用。

单元六封建国家的衰落和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明清(鸦战前))

一、阶段特征:

14/18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此阶段是封建社会的衰落

时期,但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

(一)政治-国家统一空前巩固和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统一空前巩固:清朝前期,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国家统一空前强

化。

2、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明朝废宰相归六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牵制,设特务

机关,地方设三司,完善大明律;清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经济-赋税定型和资本主义萌芽

1、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完成了封建社会的赋税定型,有利于人身松弛,刺激了商

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刺激了人口增长。

2、农工商业超过前代,农业高产作物和商品化提高,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远超前代。

3、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受到腐朽封建制度的阻碍,始终难以壮大。

(三)民族-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

1、明朝管辖东北,西藏,台湾,对瓦剌和鞑靼战争,防御和册封相结合。

2、清朝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对边疆管辖空前加强,平乱,设机构,册封,改土

归流等加强对了西北,西藏,西南,台湾,东北的管辖。

3、清朝疆域辽阔,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外兴安

15/18

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

(四)外交-开放到锁国和捍卫国家主权

由开放到闭关: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外交和航海史上空前壮举,但并未促进中国文明

的继续壮大,反而日益衰落;清朝实行闭关政策,错过了历史发展的机遇。

(五)文化-承古萌新

1、总结性应用性的科技著作,和庞大的古典类书丛书是对古典科技文化的总结。

2、早期启蒙色彩的思想家,反封建的市民文学,西学东渐体现这一时代新的曙光。

二、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注重分权牵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

这种分权和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中央:秦中央分三公九卿,汉分内外朝,隋唐将宰相分为三省,下设六部,宋分割

禁军,和枢密院牵制,分割宰相三方面;明废除宰相权归六部,兵部和都督府分割兵权。

地方:宋朝对地方设通判,转运使,司法牵制分割;明朝对地方设三司分管牵制,

清朝设督抚互相牵制。

区别:中国分权都在皇权独裁下是加强专制的工具;西方分权则真正独立,制约

平衡,是削弱专制,实现资产阶级民主的保障。

一个中心,两对矛盾(皇相,央地),六方面趋势(分割中央加强皇权,分割地方

加强中央,完善强化选官,完善加强监察,完善严密法律。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六

个发展阶段(秦建,汉巩,隋唐完善,宋元强化,明清顶峰,近代终结。),两方面评价

(积极消极-统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领先持续;消极阻碍资芽,暴政,摧残进

16/18

步思想,不利科技发展。)三、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结果和成因。

结果不同: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难以突破自然经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壮大,蓬

勃发展,最终瓦解了封建制度,推动欧洲率先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差异原因:

(1)从经济上东方重农抑商,关卡林立,缺乏市场资金,西方重商主义,推动原

始积累。

(2)从政治上西方城市独立,资产阶级壮大起来;东方政治专制空前强化,达到

顶峰,摧残进步因素。

(3)思想上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东方八股文文字狱思

想专制,也未能吸收西方科技。

(4)从外部说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推动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原始积累,东

方闭关锁国错失去机遇。

总结:东方腐朽顽固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西方封建制度则比较松动,

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起来。

四、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巩固多民族国家的?

西北地区:平定漠西蒙古噶尔丹的叛乱,后在天山北路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

多大臣,管辖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在天山南路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管辖

17/18

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

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和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喇嘛,历代活佛都须

经过中央册封;雍正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加强管辖;乾隆帝确立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制

度加强监督。

西南云贵等地: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雍正帝大规模在云贵两广地区改土归流

台湾:清朝康熙平定郑氏政权,设台湾府加强管辖。

东北:康熙帝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国家领土。

中央: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形式:平乱,设机构,册封,改土归流,反击侵略。

五、明清科技和同时期西方科技的差异和成因。

差异:领域不同-东方集中于应用性的农学药学地理等,西方则体现在天文物理等

基础理论科学方面;性质相反-前者属于传统旧科技总结守旧,后者则是新自然科学的创新。

成因: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强化,压制进步思想;西方封统治削弱,资产阶级壮大,推动

科技进步。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稳固,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缺乏经济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

工场手工业刺激科技发展。此为根本原因。

思想-中国思想专制,文字狱八股文,保守自满,影响科技创新;西方文艺复兴宗

18/18

教改革

启蒙运动,思想大解放推动科学发展。这一条是直接原因。(另,两种文化性质不

同。)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禁止西学,错失机遇;西方新航路开辟,对外开放,促进科技应用发

展。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8-55374-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2-28 22:13:08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