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说的曾国藩是什么书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教学计划表)
《了凡四训》与《曾国藩家书》
——浅谈佛教理论一:因果论
晚清以来在民间教育中有一书一训之说,一书即为《曾国藩家书》,一训即
为《了凡四训》。后来《曾国藩家书》在社会上受到了的热捧,特别是民国以来,
军政商企各色人等都希望从中得到成功的智慧。而与《曾国藩家书》的境遇恰恰
相反的是,《了凡四训》却是在信奉佛教的人中流行了起来,但曾国藩本人对《了
凡四训》却极为推崇,列为子侄必读的一本书。
《了凡四训》是明朝有一个叫袁了凡的人写,其实是写给儿子的家训,是教
育子孙后代的书。袁了凡在书中说,他生下来的时候,有先生给他算命,说他做
不了什么大事,最多考上一个举人,寿命也就是五十多岁。他的父母很相信这些,
袁了凡长大后也相信了。而且青年时期的经历确实也跟这个算命的给他的预言差
不多,什么时候考上童子试、什么时候考上秀才、什么时候考上举人都与算命先
生所说的吻合,于是,袁了凡就非常认命,别无所求,安于现状。后来,他碰到
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和尚,和尚看他似乎对什么都没有太大兴趣,好像是很有定
力,以为他是很有道行的人。但袁了凡说他自己一生命已注定,强求不得,所以
对很多东西也就没了兴趣。和尚就跟他说,命是由自己来造的,你怎样做,才有
怎样的命。袁了凡听后觉得不妨一试,就改变了态度,行善积德,宽以待人,广
积善缘,结果后半生的命运有了很大的改变,后来不但有了功名,做了官,有了
子嗣,还活到七十多岁。晚年,他就把这个写下来告诉他的儿子,这就是他的《了
凡四训》的第一训立命之学。后面还有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虚之德三训,共
四训。《了凡四训》一直到现在在民间的影响也是非常大,胡适曾经把《了凡四
训》看做是研究明代民间思想的一个重要文献,《了凡四训》其中第一训就讲了
命由己造的问题,他用以论证命由己造的理论就是佛教的因果论。
因果论是佛教的第一个理论。因果论也称缘起论,是佛教一切理论的基础,
就是一切事情都有他的原因的,一切事情既有生,就必然有灭,这个理论常被人
误解为是一种宿命论,我们也常常听到前生注定的说法,你前生做了这些事情,
你今生就应该是这样,你今生做了这些事情,你下一世一定是如何如何的,或者
你以前做过这样的事情,现在遭到这样的报应是必然的。也就是欲知前世因,今
生受者是,预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但如果单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会认为
既然是前生注定的,那也就没办法改变了,就会走向宿命论。
因果论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既然一切都是由你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所
造成的,那么,你可以通过改变你的行为、言论、思想来改变你的命运。所以,
因果论本身具有两面性,你从消极的角度来理解它,就是一种宿命论,可是你如
果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它,它就成了一种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理论,或者我们称
它为命由己造、命由己立这样一个理论,因果论就变成了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理
论。
可见,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离缘生法则的。从过去世的业因到现在世的
业果,中间尚须加入许多的外缘,方能成为业果的事实,这些外缘,就是现世的
努力与懈怠、作善与作恶。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质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柠檬或咖啡,
便会改变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样。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定命论,而是
不折不扣的努力论。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生成佛的理论,也
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决定了的,人生的修善,岂不等于白费?
如果从因果论来看,《了凡四训》其中渗透着一种哲学和智慧,而《曾国藩
家书》讲的却是一些人生立命处事技巧,某种意义上来讲也不过是一本成功学书
籍而已。如果你想追求成功,那么不妨看看《曾国藩家书》,如果你想应对人生,
那么不妨看看《了凡四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