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象征着什么因为什么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对个人拾金不昧的表扬信(通用5篇))
社会历史批评分析白杨礼赞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
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
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
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
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一起笔,就直接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礼
赞,意思就是崇敬而赞美)。这样直抒胸臆,造成的效果非常明显,
使人感觉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容易留下深刻的印
象。同时,这样写也有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说,文章
一开头就卓尔不凡。
然而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却笔锋一转,抛开白杨树,描绘起了
高原景色。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
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
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
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
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
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
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白杨树的
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白杨树正式出场了。“刹那间……猛抬
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
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
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
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渲染。问答句
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紧接着,作者用一个简洁的过渡段,点出了白杨树,既是对上
文“惊叫”的补叙,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此处二赞白杨树
的不平凡,照应开头。
白杨树正式出场了。这一段仅七句,却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
性格写得极为形象生动。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
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
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
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
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
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两
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
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却是“伟丈
夫”。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
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非常自然。在这里,文章连用了四个反
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
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
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
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
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
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
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
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
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
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最后两段,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进
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又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从
正面点明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