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论文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高考作文800字(精选18篇))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
建设
————————————————————————————————作者:
————————————————————————————————日期: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背景
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
从小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
基于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换言之,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
键教育活动,都必须由核心素养来引领。
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依然有着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重知识轻能力,即便是
知识,也是学科分隔,碎片化;重结果轻过程,专注于“授业解惑”,忽略了自主、
合作与探究,导致思维僵化;教育被简化为教学,各种补习,特训,看似多元,却
缺乏基因、内核型素养,没有留下与孩子未来发展的接口……
秉承百年来积淀的办学理念,我们工业路小学从未偏离立德树人的根本目
标。近年来,我们将新课程与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融合,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实践证明,依托丰富多彩分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大面积大幅度的促进学生素
养的提升。
其实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早已开展。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
国、新加波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例如美国的“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
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
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
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
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能力、领
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国内也有许多学校着手了探索。清华附小,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外国语
学校等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上这些都可资借鉴。但我们始终认为,依据国情、校情、生情进行课程改
革和核心素养培植,才会是有意义有成效的,才会让立德树人目标落地生根。
二、研究依据
1、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将课
程的实施与学生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学校要研究如何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需
要与课程体系内容和框架有机融合,达到最大可能的效果。
2、国家教育规划意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
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
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也应该作为开发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标
准。
同时,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
全过程的奠基性工作。
3、研究成果支持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了有效载体。
不少名校的研究表明,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课程建设
综合化、主体化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教
育才称得上成功的教育。
三、研究价值
1、本课题研究能体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一教育发展的战
略主题意识。
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当今教育领域的大走向。
它关注的不仅是“教什么”“怎样教”,更是解决的“培养什么样的人”这
一关键的教育问题。因为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
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
本保障。
教育主要有两个目标:培育个体和教育国民。一方面,要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必须承担培养、塑造儿童青少年能力与品行的责任,并最终使每个人发挥自
己的才华和潜能,保持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个人也肩负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与
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如孵化器,日渐滋润和促进合格公民的诞生、成长。
2、本课题的研究将助推学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课程是核心素养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的土壤。研发校本课程,着眼于核心素
养培育,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必定会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
平。学校的进一步改革发展也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和助力。
四、概念界定
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经习得便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
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
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
与关键能力。
“校本课程建设”:指的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
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
的系统。学校和教师应由科学的课程观主宰,确定校本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
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设置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
等,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重新构建适合学生素养和能力发展的课程系统,形成
具体的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大框架。
五、研究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准则,传承发扬东北街小学的办学理念,
充分挖掘和整合校本资源,努力构建能积蓄核心素养的、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
系框架。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培养拥有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能自
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有素养的茁壮幼苗。
研究目标
1、构建适合学生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校、基于儿童、基于生长。
无论哪一门课程,都应该立足于开发儿童潜能,舒展儿童个性,彰显“童真”,
唤醒“童心”,激发“童趣”,为每个儿童提供适应生长的土壤,顺天致性,让
他们自然、自由、自信地生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本课题研究致力于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进一步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
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塑造孩子健康心理、强健体魄,将这些要素
融入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框架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身心素养全面提
升。
本课题研究还将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科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通
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
学科特色素养、跨学科共通素养和自我成长素养方面要加强研究,总结经验,推
广做法。
2、促进课程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
本课题的研究能促使教师革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
教学过程中,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将牢牢抓住
评价杆杠,创新评价机制,通过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体验性评价,引领校本
课程的实施。
3、促进教师课程能力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通过校本课程体系的架构和实施,促进教师课程能力的全面提升包括课程执
行能力、课程目标定位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
等五大要素。
教师的高度决定着学校的高度。
4、带动家庭教育的转变
教育改革首先要有家庭教育改革的配合。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实施,靠学校的
一方之力是不可能完全成功的。本课题研究,将努力取得家长的支持,通过家长
的参与,逐渐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从而促使教育步入正轨。
研究内容
1、基于儿童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需要,构建“五性”课程体系框架——
可行性,贴近实际,接地气,适合学生;
整合性,体现学科素养的整合提升;
选择性,优化课程结构的分层、分类、综合设计;
包容性,适合每一类学生,甚至每一个学生,包容不同的性格、不同基础、不
同发展方向以及不同特质的学生;
生长性,确保课程不断生成、生长,持续性发展,呈现出不断向上的张力、活
力。
2、基于儿童基础学力的发展需要,制定学科素养培养目标
“学会学习”无疑是学生时代的培养重点。“学会学习”就要发展学生的学
习能力,即学科素养。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的。本课题的研究,
应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具体的标尺。
4、基于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
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导向。
教师以怎样的方式来实施课程,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来形成学力,都需要进一
步的思考和研究。
伴随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如何跟
进,同样值得全方位的探究。
5、基于团队提升的需要,构建校本研修的新模式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能走得很远。”“抱团发展”是现代教育的主
要行走方式。学校将依托本课题研究,形成先进引领、示范带动、校级联动、资
源共享、同伴互助校本研修新模式。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调查分析。依据学生核心素养的要点,通过对教师、家长、社会进行问卷调
查,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
顶层设计。依据学生实情和学校发展规划,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确定具
体方案,统一认识,统一步伐。
组织实施。围绕课题方案,按学段、学科分若干个子课题,各有侧重又整体
推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完善。
总结提炼。在充分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出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提炼
出富有实效的方法,建构出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7年3月到2017年8月
查新、申报、立项、开题;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17年9月到2018年8月
具体实施,扎实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及时总结经
验,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2018年9月到2019年8月
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19年9月到2019年12月
审核、论证,结题。
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课题的准备阶段,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核心素养
和校本课程建设的文献资料,选取信息,借鉴应用。
2、调查法。通过访谈、开座谈会、问卷等手段,了解现状与需求,征集来自
教师、家长、社会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和意见,以便开展研究。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针对校本课程建设与核心素养的有效对
接进行深入研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实际问题。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和总结提炼阶段,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
七、主要创新之处
理论研究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核心素养培养这一“高大上”的概念,必须付诸课程的实施才能“落地生根”,
这是本课题理论研究与探索的核心,它也是本课题理论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
实践研究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课程体系架构的创新:
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地方资源,将校本选修课程、国家地方课程进行有效衔
接,研究总结富有东北街特色的课程体系框架,并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
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对接,让学校教育留给学生终身的烙印。
教学、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课程评价的创新
校本课程建设势必引起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核心素养”
如何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达到最有效的融合,这就需要课程评价的支持。通过网状
式的评价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回应,促进其有效、持续发展,这
也将是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八、预期研究成果
阶段性成果:调查报告、活动展示、校刊校报;
终结性成果:论文、结题报告、合辑。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本校有专任教师145名,其中县市级学科带头人4名。近五年来,我校承担
了《》、《》等县市级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
担任课题组组长的是本校校长、高级教师。本课题研究成员,由多学科的骨
干教师组成。都曾承担或参与各级立项规划课题的研究,论文并有多篇论文获奖。
学校将经常性地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培训,通报课题研究的动态信息,还将
聘请专家进行指导,更新观念,拓宽视野,改进方法,解决问题,推进研究进程,
也将加强横向协作交流。积极与同类课题研究的学校或个人联系,取长补短,相互
借鉴,尽可能地少走弯路。
学校确保研究经费到位。设立专项研究经费,用于购买书刊、外出培训考察、
编印资料等,为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经费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