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感人的故事200到300字
2022年12月28日发(作者:三八妇女节活动主题方案(通用12篇))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10个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10个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感⼈故事
长征途中,有位⼥战⼠叫⼩董,才13岁。爬雪⼭是每⼈发⼀个辣椒,怕冷的⼈就嚼⼀⼝。⼩董怕辣,没带辣椒。⼩董刚爬到
⼭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向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腰,⼩董实在⼜冷⼜累,但还是坚持
着,最后到了⼭顶,⼩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滚就是⼏⼗丈,她也⼀屁股坐了下去,⼀滚,100多丈。最后成功的翻越了
⼀座⼜⼀座的雪⼭。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
长征感⼈故事:可敬的班长
⼀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了草地。由于三个⼩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天只
⾛了⼆⼗⾥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青稞⾯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样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天,班长在
河边洗⾐服,忽然看见了⼀条鱼跃出⽔⾯,他急忙找出⼀根缝⾐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位⼩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之后,这位⼩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物,眼泪就禁
不住流了下来。眼看就要⾛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牺牲了。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三):
⽼红军后代代表、长汀县南⼭镇中复村村民
我是⼟⽣⼟长的长汀县南⼭镇中复村⼈,⽼家就在观寿公祠旁边,从⼩在那⾥长⼤,天天听着⽼⼈们说着红军的英雄事迹。我
的叔公们也参加了红军,但没有回来。
1934年9⽉,在我们村东边的松⽑岭,发⽣了著名的松⽑岭战役。为⽀援战事,当年红屋区全民参战,家家⽆闲⼈,户户⽆门
板,仅南⼭镇的红屋区、⼤⽥区普通群众就牺牲了三四百⼈。我们村此刻很多⽼房⼦⾥除了有著名的抗⽇漫画群,还能看到很
多的门和门板不配套,这都是⽼乡们主动把门板给红军使⽤所造成的,这些都是历史的印记。
在村⾥红军桥的红军征兵处,柱⼦上有⼀道刻痕,约为⼀个长枪加刺⼑的⾼度,那是扩红时期留下的。解放后,⼈们给它起了
⼀个悲壮的名字,叫:⽣命等⾼线。
我们镇当年参加长征的有六七百⼈,到达陕北后仅剩9个⼈。我的书桌上⼀向放着⼀本《长汀县南⼭公社⾰命烈⼠英名录》,
上⾯记录着我们镇650多位红军烈⼠。但是,650位多位烈⼠,发出去的烈⼠证却只有200多本,为什么?因为很多烈⼠都没
有了亲属,⽆⼈认领了!
当年红屋区塘背乡有个⽼农叫罗云然,他有六个⼉⼦。1929年,⽼⼈送两个⼉⼦参加红军牺牲了,1930年再送两个⼉⼦参军
也牺牲了,最后两个⼉⼦呢,⼜送去参军,还是牺牲了,都没了!他为了什么啊?!
我们镇的长窠头村,当年是钟屋村的⼀个⾃然村,处于村⾥上松⽑岭战场最便捷的通道——刘坑⼝,百来户⼈家,400来⼈
⼝,他们参加⾰命牺牲117⼈,红军家属被杀35⼈,60多户绝户。
这个村⾥有位退休⼲部钟宜龙,今年88岁,⽼⼈还⾃办“家庭红⾊展馆”,天天在讲红军、讲传统。⽼⼈他⽣在五杭村,本姓
华。1929年,他的⽣⽗、⽣母因为他的⼤哥当红军被反动民团杀害。母舅们不忍⼼5个⽉⼤的他饿死,把他抱回长窠头村的钟
家。由于他的三个亲舅舅没有⽼婆,就把他交给已经结婚的堂舅做养⼦。他的三个亲舅舅和养⽗当了红军,先后都牺牲了。我
想钟宜龙⽼⼈就是⼀个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典范,虽然他的家族因为⾰命总共牺牲了40⼈,但他经常说:要想红旗飘万
代,重在教育后⼀代!
我以前访问过很多⽼红军、⽼战⼠,问得最多的就是“五年苏维埃⾥,牺牲那么多⼈,⼏乎每家都有,明明明⽩可能会死,为
什么你们还跟着红军
⾛呢?!”他们都⽤⼗分朴实的话回答我:共产党、红军来了,我们有了活路、有了活的期望!我们跟着共产党有出路!
红军长征第⼀村中复村是红军长征的起始点,前年来访的游客有10多万,去年有15万多,今年到10⽉份就已经超过20多万
了。⼀批⼜⼀批的⼈来,就抱着⼀个⽬的:缅怀⾰命先烈,重⾛长征之路,传承长征精神!
我们村⾥有四个红军烈⼠纪念碑:两个⽆名,两个有名的。因为很多乡亲的亲⼈牺牲在外⾯,他们不明⽩在哪⾥,就把烈⼠纪
念碑当亲⼈们的坟墓,常常过去祭奠。80多年过去了,他们还没有忘记这些先烈!
很多⼈问我:为什么每次讲解你都充满激情?我想,就是时常呈此刻我脑海⾥的红军英烈的精神不断在激励我。我深深感到,
发扬长征精神就是遵从习总书记教诲:不忘初⼼,做好本职⼯作,在新长征路上⾛好每⼀步!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四):
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征故事50字左右
1952年1⽉2⽇,中国⼈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书罗盛教遇到4个正在滑冰的朝鲜少年。忽然⼀个名叫崔莹的少年压碎了冰⾯,
跌⼊8尺多深的冰窟窿⾥。罗盛教⽴刻脱掉棉⾐,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进⾏抢救。他冒着零下20摄⽒度的严寒,探摸了3
次才找到了崔莹。他竭尽全⼒⽤⾃我的头将崔莹顶出⽔⾯,这时战友赶来把崔莹救了上来。但罗盛教由于严寒,体⼒消耗殆
尽,当他被⼈们救上来时,已经停⽌了呼吸。时年只有21岁。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五):
红军长征的感⼈故事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冻成了⼀个⼤冰坨。狂风呼啸,⼤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装备很差的队
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
续部队开辟⼀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天要⾛⼀百⼏⼗⾥路,
可能遭到敌⼈的突然袭击。这⽀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有许多⼈围在⼀齐,不知在⼲什么。将军边⾛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有⼈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去。⼀个冻僵的⽼战⼠,倚靠光秃秃的树⼲坐着。他⼀动不动,好似⼀尊塑像,⾝
上落满了雪,⽆法辨认他的⾯⽬,但能够看出,他的神态⼗分镇定,⼗分安详:右⼿的中指和⾷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
⽕早已被雪打灭;左⼿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单薄破旧的⾐服紧紧地贴在他的⾝上。
将军的脸⾊顿时严峻起来,嘴⾓边的肌⾁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边的⼈吼道:”把军需处长和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没有⼈回答他,也没有⼈⾛开。他红着眼睛,像⼀头发怒的豹⼦,样貌⼗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抖动着。
这时候,有⼈⼩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缓缓地举起右⼿,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化为
⼀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了。⼤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体,他成了⼀座红桃2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步⾛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数沉重⽽坚定的脚步声。那声⾳似乎在告诉⼈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
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六):
红军长征的感⼈故事
那是深秋的⼀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烟的草地上⾏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分疲惫。这⼀阵他掉队
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步⼀步朝前⾛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红军,跟他⼀样,也掉队了。
那个⼩家伙但是⼗⼀⼆岁。黄黄的⼩脸,⼀双⼤眼睛,两⽚薄嘴唇,⿐⼦有点⼉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青⼜红。陈赓
同志⾛到他跟前,说:“⼩⿁,你上马骑⼀会⼉吧。”
⼩⿁摆出⼀副满不在乎的样貌,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的瘦脸,微微⼀笑,⽤⼀⼝四川话说:
“⽼同志,我的体⼒⽐你强多了,你快骑上⾛吧。”
陈赓同志⽤命令的⼝吻说:“骑⼀段路再说!”
⼩⿁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赛啊,那就⽐⼀⽐吧。”他说着把腰⼀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块⼉⾛吧。”
“不。你先⾛,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可奈何,从⾝上取出⼀⼩包青稞⾯,递给⼩⿁,说:“你把它吃了。”
⼩⿁把⾝上的⼲粮袋⼀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的嘛。我⽐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最后被这个⼩⿁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去。他骑在⽴刻,情绪⽼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想起⼀连
串的孩⼦。从上海、⼴州直到⾹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个个浮此刻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声,⽴刻调转马头,狠踢了⼏下马肚⼦,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
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地把⼩⿁抱上马背,他的⼿触到了⼩⿁的⼲粮袋,袋⼦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看,原先是⼀块
烧得发⿊的⽜膝⾻,上⾯还有⼏个⽛印。
陈赓同志全明⽩了。就在这个时候,⼩⿁停⽌了呼吸。
陈赓同志⼀把搂住⼩⿁,狠狠地打了⾃我⼀个嘴巴:“陈赓啊,你怎样对得起这个⼩兄弟啊!”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七):
红军长征的感⼈故事
在悲壮的⼆万五千⾥长征中,活跃着⼀群特殊⾝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有⼥⼲部,也有普通⼥兵。饥饿、疾病、
⾎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群可亲可敬的⼱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路穿⾏。
作者常敬⽵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在北京城区的⼤街⼩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红军。那是⼀项⼗
分艰苦的⼯作,耗费了他们超多的时间和精⼒,然⽽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的惊喜,⼀种
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战⼠⼤多已经告别⼈世,⽽⼥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回
肠、动⼈⼼魄。
1935年4⽉初的⼀个晚上,⼥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排,意想不到的状况出现了:⼀群敌机嗡嗡地
叫着突然从⼭后飞过来,其中⼀架快速俯冲下来,⼀阵激烈的机枪⼦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们迅速趴在路
坎下、⽥沟⾥、坡地上,⾼⾼低低的地势把⼀些⼈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道⼟坎下的,但她不顾个⼈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边顿时腾起⼀
股烟尘……
敌机飞⾛了,枪声、爆炸声停⽌了,硝烟和尘⼟渐渐消散开去。贺⼦珍的⾝体⾥嵌满了弹⽚,鲜⾎把军⾐浸染得殷红。
⼀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部请来李芝医⽣,为贺⼦珍救治。李芝先为贺⼦珍打了⼀⽀⽌⾎针,然后做了全
⾝检查,发此刻她的头部、上⾝、四肢共有17块⼤⼩不⼀、深浅不⼀样的弹⽚,在没有实施任何⿇醉的状况下,⼿术开始
了。贺⼦珍疼得浑⾝⼤汗淋漓,眼⾥噙满泪花,却坚持⼀声不吭。⾝体浅层的弹⽚最后被⼀块块取出,⽽深⼊体内的弹⽚却难
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份永久纪念。
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的⼩故事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军6师18团9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匹马,
并安排连⾥的⼩通讯员吴⽟民照顾他。
⼩吴这年刚刚16岁,个⼦不⾼,⿊⿊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吴年龄⼩,但是很会照顾⼈。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块⼲
燥或者背风的地⽅,把⾃我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刻⽀起⼩铝锅烧开⽔,给指导员洗伤、消
毒,然后拿出半⼩瓶⼉红汞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天⼀天朝前⾛,肖彬和⼩吴的粮⾷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吴打些下⼿,到了宿营地,⼩
吴拣柴⽕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吴就去放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