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60句

更新时间:2022-12-21 12:55:46 人在看 0条评论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60句


2022年12月21日发(作者: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作文12篇)

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借问:请问。

3.遥指:远远地指着。

[简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

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

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

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

雨”)。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

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

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

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

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

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

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末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

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

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

(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

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

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

的雅号。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

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

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

“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

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

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

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

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

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

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

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

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

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

“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

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

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

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

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

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

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

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

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

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

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

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

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

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

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

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

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

“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

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

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

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

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

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

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

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

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

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

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

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

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

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

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

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

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

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

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

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

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

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

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

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8-44943-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2-21 12:55:46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