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原文及翻译
2022年12月21日发(作者:名人传读后感500字3篇)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
望岳杜甫杜甫诗
《望岳》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杜甫诗《望岳》全诗描写了怎样的
情境?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
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
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
判若黄昏和晨晓。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
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
归鸟。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
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
是那么渺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
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
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
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
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
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
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
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
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
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
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
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
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
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
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
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
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3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
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
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
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
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
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
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
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
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
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
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
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
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
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
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
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
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
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
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
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4
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
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
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
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
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
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
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
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
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
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
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
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
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
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
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
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
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5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
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
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
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
“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
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20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
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20也是一
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20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
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
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
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
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
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
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
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
作难以企及。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6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
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
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的
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
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
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解读杜甫诗:《望岳》
2.望岳%20杜甫鉴赏
3.望岳杜甫阅读答案
4.中学生《望岳》杜甫导学案
5.杜甫《望岳》鉴赏
6.《望岳》杜甫生平简介
7.杜甫《望岳》读后感
8.望岳杜甫赏析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7
9.杜甫望岳诗意赏析
10.杜甫望岳
杜甫诗《望岳》全文及翻译
引导语: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
东岳泰山的名篇。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
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
蓬蓬勃勃的朝气。今天为大家分享几篇
关于杜甫《望岳》的教学反思。
篇一:杜甫《望岳》教学反思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
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
《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
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
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
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
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
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
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
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
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8
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
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
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
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
们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老师在集体备
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
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
词?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
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
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
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
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
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
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
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
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
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9
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
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
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
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
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
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
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
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
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
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
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
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
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
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
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
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
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篇二:杜甫《望岳》教学反思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
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0
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
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
趣。%20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
的。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
不解之缘。
从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
声,到两汉时期的汉乐府,再到唐宋时
期宫廷教坊和乐而歌的诗词,都说明诗
与歌有着很深的渊源%20今年暑假我参
加新课程的培训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明
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
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对我触动很大,
学生学习古诗词除了品析语言就是反反
复复的诵读,从三岁开始一直背到高学
习已经倦怠了,再美的诗句也成了顺口
溜式的打油诗。
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
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
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能否找到一种
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
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1
来学习古诗词?
篇三:杜甫《望岳》教学反思
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
考虑:
一、抓朗读,思景物。望岳%20杜
甫
朗读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
把它应用于诗歌教学之中,就可以把无声
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
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感悟诗歌
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教学本首诗
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读,抓住重音、
节奏、感情几方面进行训练,让学生读
出赞美、激昂、豪迈之情,从而引领学
生走进诗所描绘的神奇世界。
二、抓字眼,挖掘诗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
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每
句都有重点字,如开头以设问开篇,用
“如何”发问,提挈全篇,在此我重点引
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意的欲望。第二联中
“钟”“割”炼得好,引导学生品析二字的妙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2
处,感受诗人对深入眼前景色的由衷赞
美,乃至惊叹之情。第三联中“荡”“决”
体现了作者由望岳触发他登岳的愿望。
抓住字眼,深入诗中景,悟诗中情,水
到渠成。
三、引导想像,体会诗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
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句地
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
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
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感悟、联
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
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本课教学我
以读明景,以讲煽情,以写悟理。
教学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
可能不到位;在课堂中也应进行拓展阅
读,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我
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杜甫《望岳》教学反思
引导语:《望岳》是杜甫的名诗,也
是一首表达作者激情的诗,《望岳》诗一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3
共三首,我们最常见的是第一首,那么,
在第一首诗中,表达作者雄心壮志的句
子是什么呢?
望岳雄心壮志的句子: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
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
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
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
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
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
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
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
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
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
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
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
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
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
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4
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
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
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望岳杜甫它没
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
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
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
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
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
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
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
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
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
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
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
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
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
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
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
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5
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
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
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
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
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
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
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
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
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
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
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
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
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
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
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
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
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
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
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
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6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
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
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
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
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
“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
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
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
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
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这两句
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
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
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
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
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
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
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
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7
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
作难以企及。
望岳三首
唐·杜甫
第一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
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二首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第三首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
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
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
壁出,漾舟清光旁。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8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紫盖独
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有时五
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
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
衰俗,神其思降祥。
望岳雄心壮志的句子
引导语:《望岳》脍炙人口,当为杜
甫诗作中最著名者之一,今天我们就来
解读一下这首诗。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读
诗人一路走一路想,这座被尊为岱
宗的山究竟是怎么样的?还在齐国的时
候,远远望去,就看到了它青葱的山色,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19
走到了鲁国,看到的还是它青葱的山色,
连绵不绝,一直延伸开去。走近了看,
只见大自然在这里汇集了神奇秀丽的景
象,高耸的山峰把阳光切断了,在山的
北面时以为是黄昏,到了山的南面才发
现是早晨。再走近了细看,一层层的云
彩在山间升腾,心情随之激荡,眼睛盯
着归巢的鸟儿越飞越远,盯得久了,盯
得眼角好像要裂开。激荡的心情,开阔
的眼界,让人不由暗下决心,一定要登
上最高峰,在那里俯瞰,群山将会显得
多么渺小。
这首诗题为“望岳”,从远望,近望,
到细望,最后决心登顶极望,写的都是
望,而不是登。那么后来有没有登上去
呢?杜甫在晚年写过一首《又上后园山
脚》,提到这段经历:“昔我游山东,忆
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
可知还是登上去了。但是我们并没有看
到杜甫登上泰山之后留下的诗作。有可
能写了但没有流传下来,毕竟,杜甫早
年诗作绝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更有可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0
能没有写。如果《望岳》已把泰山诗情
抒发殆尽,又何必再来一首《登岳》?甚
至很可能,《望岳》是在登完泰山之后才
推敲、写就的,是有意选择了“望”这个
创作角度。
那一年杜甫24岁,刚刚去洛阳参加
进士考试,但是落第了。落第后到赵、
齐一带游历,来到了泰山。此时的杜甫,
犹如在人生这座大山的山脚遥望山峰,
虽然略受挫折,仍然充满了朝气和希望,
满怀信心要爬到人生泰山的绝顶,去实
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
负。这是存世杜诗中罕见的意气风发之
作。之后历经了失意、困顿、战乱、颠
簸、苦难,朝气早已消磨完毕,杜甫终
于爬到了人生泰山的绝顶,但并非他当
初设想的在政治的绝顶俯瞰众生,而是
在诗歌的绝顶傲视群英。
古代帝王如果觉得自己创下了文治
武功、太平盛世,便到泰山举行封禅大
典。在杜甫望岳的十一年前,唐玄宗在
泰山举办了一次规模空前绝后的封禅大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1
典,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山顶,
游泰山的人很少有人会认真去看它写的
是什么,不游泰山的人更少有人有兴趣
知道它写的是什么。而一个年轻的落第
诗人写下的诗作,却成为描写泰山的绝
唱,千百年来众口传诵,为每一个中国
人所熟知,让每一个中国人受激励,与
泰山同垂不朽。那是诗的封禅。
拓展:
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译文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
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2
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
(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
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
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
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
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
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
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
有写出来诗。
解读古诗:《望岳》
引导语:杜甫的《望岳》流传千古,
激励中华儿女拼搏前进,这是杜甫诗作
中最著名的诗之一。
解读《望岳》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3
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
(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
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
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
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
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
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
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
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
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
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
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
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
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
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
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
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4
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
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
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
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
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
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
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
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
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
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
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
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
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
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
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
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
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5
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
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
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
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
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
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
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
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
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
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
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
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
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
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
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
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
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6
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
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
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
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
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
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
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
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
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
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相关:
重温杜甫《望岳》有感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酷爱旅行,曾幸睹塞北和江浙的
诸多名胜古迹,崇山大川;登访名山更是
我平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游途
中,行走间,观光赏景,怡情悦性始为
初心,至深之感莫过于身处山水之间,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7
这种由景致心,由外及内的感觉让人忘
却一切烦扰,那种心境的愉感美不胜收。
大自然的奇绝胜景给人带来的震撼
和感悟,无论用何种词语赞美都不过分,
但也难免显露空泛乏味;因同景异人,或
同人异时即使是诗人也可能道出迥别的
词句。描绘苍峦幽壑的跌宕,轻云雾霭
的空蒙,密林碧树的叠翠,深潭浅滩的
湍涛,这一切非见于目,不触于心,未
闻于耳,无觉于神,不身临其境,难采
天精地华涤肠荡气,不亲感其韵,难解
思释疑。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飘荡于漂溪,恍若隔世;行
游于峰谷,宛若离群。那琼浆玉露般的
清流,雾气蒙蒙的水滴,常会打湿你的
头脸衣裤,带给你冷颤;那鬼斧神工般的
陡崖,总能让你在攀援时气喘连连,更
令你在悬吊于半空时心惊骨软。这景致
心动,心感景随的一往一复,常常飘忽
于世外,又时时回置于胸间。故而你不
得不感叹:原来我还不是神仙,我这肉
体凡胎在自然的造化下竟是如此的臃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8
赘!
既然不是神仙,自然也就难脱俗念,
既然心充俗念,自然也就常在心间滚涌
起世俗百味。于是,就在登山的时候想
到人生,在赏景的时候想到处事。如斯
如是,人生何尝不是在登山呢?
人们经常是从听景而萌发赏景的欲
念,因此有了适当的机会便踏上旅途。
闻景而动,机缘助行,愿尽缘随实乃幸
士所为。倘若我们从未闻听三川的激荡,
五岳的巍峨,更不知在曾当凌绝顶时会
“一览众山小”那我们还会登峰踏谷,游
湖荡江么?即便尽晓其原委,遍知其情
境,倘若或逢疾体匮,或力业缠身而致
无缘而往,那我们又从何而感触造化赐
悟的境界呢?抑或幸而万般具备,此行如
愿,不仅极峰远目,且能感悟万千,若
问:赏得此巅意,可晓彼峰情?却又如何
作答。其实人与自然相
比是何其渺小,何其无奈。
因深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佳句,登
山时便有了不遗余力攀顶登极的动力,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29
巅顶之上,那些伏难克险,终至峰极的先
达之辈定会俯望群山,遍览逶迤;攀顶临
渊,体验惊激;回视往途,指摘荆棘之状,
而你曾想过,即便是这稀群罕类的幸士
们同样会生出诸多迥异的感慨。
人生恰如登山,我们的眼前虽是清
晰的具象,但这具象竟引发起无尽的缥
缈遐思,而这遐思却又蒸腾出雾霭般的
迷疑。
登峰之中,有人心充先达之志,只
顾俯首攀援,途中未敢稍憩半晌,虽先
达极顶,但沿途的峰回路转,景移色换,
登楼步阁却与之忽略了。这是其一;而有
人达顶之间沿途所经一花一木均各具其
味,且鲜花引蝶之态竟是那样的诱人,
于扑蝶时险些迷了正途;如遇大雾天气,
还可欣赏云行山泄影,云移山影动的奇
观。或落雨雾生,云雾隐寺,空霁虹成
的壮观更让人流连忘返。随遇足求,顺
势承缘。虽至顶时已触先人之尾,但却
感世间万象之异彩,深得缤纷之瑰丽。
这是其二;还有人攀巅之时,虽曾赏沿途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30
奇景,但未敢忘争先之志,途中景致虽
多,但其中有可赏,有可悟,有可略,
有可弃,于可赏可悟之处静心观感,于
可略可弃之处纵步疾行。由此虽未枯苦
而达先,也未溺细而滞后,巅顶宏伟之
处,沿途精微之悟,均有所得。且先达
者还可攀天否?若不能,达顶足已,何需
在意第次?
有人说,各位幸士,达顶如愿,且
目之所及无异于传说,尔等真乃幸士,
如若所观悖于所闻,岂不惊呼上当。登
错山也就罢了,倘若人生选错了目标悔
之奈何?
人生就像是登山,也是一种自我挑
战,是一种意志力与智慧的磨砺,要跨
越这条崎岖坎坷的漫漫人生之路需要的
是勇气和毅力。有的人,一生中,只躬
耕陇亩,不离乡远遥,不知登山之苦乐,
有人虽万事俱备,唯志短毅薄,常半途
而返,便苦未穷尽,乐不至极;有人持迎
困解难之志,历排危除险之练,却终因
时运不济未能成果;有人天赐资质,地造
---------------------------------精选公文范文--------------------------
----------------精选公文范文----------------31
机缘,倾付己之所不惜,饱得心之所夙
愿,尝大苦而感极乐,这正是人生极至,
如达巅顶。
然而山外有山,巅上有天,攀天已
不可求,只有回转归途。
清冷的云雾侵润了曾一度炽腾的心
肺,攀登的疲惫也尽消于悟彻的愉悦。
暗夜渐渐朦胧了山影,美景也缓缓落于
脑后。眼前又是街巷的凌乱耳边再次响
起市井的喧嚣,但这一切不再令我烦躁,
只因我尚浅的悟觉能置我的凡胎于陋
室,而放思与青山绿水之间,遨藤于苍
天广宇之外
解读杜甫《望岳》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