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雍城是现在什么地方

更新时间:2022-12-16 03:30:29 人在看 0条评论

雍城是现在什么地方


2022年12月16日发(作者:写给爸爸的一封信400字(精选20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小主夫人

中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小主夫人,赶紧

来阅读一下吧!更多中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小主夫人

原文:

秦小主夫人①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

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

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②,从焉

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

边。”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

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

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

监突争③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

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

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

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

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吕氏春秋·当赏》)

[注]①小主夫人:指小主的母亲。小主:战国秦国君,即位时年

仅两岁,所以称之为“小主”。②翟:通“狄”,指狄人所居之地。

③争:通“诤”,诤谏。

译文:

秦小主夫人任用奄变,很多贤能的人心中不快,隐匿不出;百姓

也都郁闷怨恨,指责君主。公子连当时流亡在魏国,听到这件事后,

想趁机入主秦国,于是借助于臣子们和百姓到郑所这个要塞去。右

主然把守这个要塞,不放他过去,说:“我讲义气,不同时侍奉两

个君主,公子还是离开吧!”公子连离开郑所,进入北狄,想从焉氏

塞过去。守塞的菌改把他放了进去。秦小主夫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大

吃一惊,命令将帅起兵去拦截。将士们接到命令说:“敌寇在边境

上。”这些将士们刚出发的时候说:“去迎击敌寇。”走到中途就

变为:“不是去迎击敌寇,而是去迎接君主。”于是公子连与士卒

一起回来,到了雍城,包围了小主夫人,小主夫人自杀了。公子连

被立为国君,这就是献公。献公怨恨右主然,想重重处罚他;感激菌

改,想优厚地赏赐他。监突诤谏说:“不能这么做。秦公子流亡在

外的很多,如果这么做了,大臣们就会竞相把流亡在外的公子们放

进来,这对您不利。”献公认为他说得对,就赦免了右主然的罪,

而赐给菌改官大夫的爵位,并赏给守塞的士兵每人二十石米。献公

可以说是善于赏罚的了。大凡赏赐某个人,并不是因为喜爱他;责罚

某个人,并不是因为憎恶他。赏罚是看所赏的人的行为将会引起什

么结果来决定的。结果好的,即使憎恶他,也要给予赏赐;结果不好

的,即使喜爱他,也要给予责罚。这是先王治理乱世平定危难的方

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

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

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

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

",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

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

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

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

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

有一妻一妾章》)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

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

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例:

何其衰也!看了“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的人还看了:

1.高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

2.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

3.高考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4.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技巧

5.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虚词总结

6.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7.2017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汇总

8.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3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现错字阅读

关于中考语文文言文出现错字阅读

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一字之差,可能让考生失去3分。武汉市今年

中考语文科目的文言文阅读题目中,一个疑似错字让家长们较上了

真。

昨日下午,在武汉“家长100论坛”上,网友minss在下午4点

49分贴出一个帖子:“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中

“图”应为“圆”,不然从逻辑、从主旨、从内容都说不通。

无独有偶,昨天下午,武昌一位王姓家长致电本报:“今年的中

考试题中,明显一个错误,让我儿子失去3分。”

王先生说,他的孩子在武珞路中学上学,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尤

其语文科目突出。今天早上,父子俩在家里无事,在网上重做今年

的中考题目。突然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发现了一个“看不懂”

的'地方:材料中有一句话:“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

正”。从全文的意思看,这句话中的“教儿学图”应为“教儿学

圆”。

从网上一查,果然这个字应该为“圆”。武汉市一位初三老师说:

“这个字肯定是错的,应为‘圆’。”然而,这一个错字,却让一

些学生做错一道选择题,丢了3分。

据了解,“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这句话其实

出自《全唐文》第383卷,在《元结四》中,有一段叫《恶圆》的

篇目,就是这段文言文材料的出处。文章中,“图”确实为“圆”。

经过多方联系,记者昨晚联系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他

自称了解今年中考出这道题时的情况。“其实当时出题时也在犹豫,

到底是用‘圆’还是‘图’。从整篇文章的意思以及其他资料看,

应该是‘圆’。但作者原文是‘图’。最后命题组决定使用原文中

的‘图’,这也是尊重作者的意思。”

这位老师说,不管是“圆”还是“图”,对试题并没有什么影响。

考生在做选择题时,如果能通篇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会出现误导。

初三语文上册《隆中对》文言文翻译

初三语文上册《隆中对》文言文翻译

隆中对

作者: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

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

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

“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

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

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太短浅,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

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

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

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

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

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

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

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

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

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

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

室可兴矣。”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

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

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

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

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

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

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

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

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

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

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

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

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

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

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

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

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

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

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

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

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注释】

[1]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标题是后人加的。陈

寿(233—297),字承柞(zuò),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

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

蜀、吴三国的历史。隆中,地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对,回答、应

对。

[2]亮:即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现在山东

沂水南)人。曾隐居隆中,后来做蜀国丞相。……

[3]陇亩:田地。

[4]好(hào)为《梁父吟》:喜爱唱《梁父吟》。《梁父吟》,

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

歌词。

[5]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桓公建立霸业。

[6]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

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

[7]莫之许:就是“莫许之”。之,代词,指诸葛亮“自比于管

仲、乐毅”这件事。许,承认、同意。

[8]博陵:东汉郡名,现在河北蠡(lǐ)县一带。

[9]颖川除庶元直:颖川人徐庶,字元直。颖川,东汉郡名,包

括现在河南中部一些地区。

[10]谓为信然:说是确实这样。谓,说。信然,确实这样。

[11]先主:指刘备。

[12]新野:现在河南新野。

[13]器:器重,重视。

[14]谓:对……说,告诉。

[15]与俱来:和(他)一起来。“与”后边省去“之”(他)。

[16]就见:意思是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就,接近、趋向。

[17]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

[18]宜枉驾顾之:(你)应该亲自去拜访他。枉驾,屈尊。顾,

拜访。

[19]诣(yì):拜访。

[20]凡:总共。

[21]乃见:才见到。

[22]因屏(bīng)人: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因,于是、就

此。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23]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崩溃。汉室,指汉朝。倾颓,崩

溃、衰败。

[24]奸臣窃命: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25]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东汉的京城本来在洛

阳,董卓强迫汉献帝刘协迁都到陕西长安,曹操又强迫他迁都到河

南许昌。

[26]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27]度(duó)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

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28]信:通“伸”,伸张。

[29]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

面)。用,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30]然志犹末已: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犹,

仍、还。已,止。

[31]计将安出:意思是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计,计策。出,

产生。

[32]自董卓已来:指董卓杀死少帝刘辩,独掌大权以来。已,通

“以”。

[33]袁绍:汉末的冀州牧(统治一州的长官),占有冀、青、并、

幽四州(现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北部一带)。他在公

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只有

几万兵力,但是用了谋土的计策,打败了他。

[34]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35]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

筹划(得当)。非惟,不仅。抑,而且。

[36]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这里指当时

割据一方的'军阀。挟,挟持、控制。

[37]争锋:争强,争胜。

[38]孙权:他继承父(孙坚)兄(孙策)之业占据江东(长江下

游)一带地方,所以说他“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39]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40]此可以为掇而不可图也:(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

为外掇,而不可谋取他。

[41]汉、沔(miǎn):这里指汉水中下游一带。汉水,古代通称

沔水。

[42]利尽南海:意思是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南海,这里泛指南方近海地方。

[43]吴会(kuài):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现在江苏长江以南部

分和浙江北部。

[44]巴、蜀:巴郡、蜀郡,在现在的重庆和四川。

[45]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说,这是大家都要

争夺的地方。

[46]其主:它的主人,指荆州牧刘表。

[47]此殆(dài)天所以资将军: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

军的。殆,大概。资,资助、给予。

[48]益州:汉代州名,在现在四川。

[49]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50]高祖:刘邦。

[51]刘璋(zhāng)暗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

[52]张鲁在北:张鲁当时据有汉中,在益州北面。

[53]殷:兴旺富裕。

[54]存恤(xù):爱抚,爱惜。

[55]胄(zhòu):后代。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儿

子)的后代,所以称他“帝室之胄”。

[56]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57]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58]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59]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60]政理:政治。

[61]宛、洛:现在河南南阳和洛阳。这里泛指中原一带。

[62]身:亲自。

[63]秦川:秦国故地,现在陕西、甘肃秦岭以北平原地带。川,

平野。

[64]箪(dān)食壶浆: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欢迎他们

爱戴的军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65]日:一天天。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8-25483-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2-16 03:30:29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