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和法国关系好吗
2023年1月25日发(作者:童话手抄报的图片)
1
国际关系史主要会议及条约、文件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阶段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威斯
特伐
利亚
和会
1644
-164
8
德意志
威斯特
伐利亚
除英国、
波兰、俄
国、土耳
其以外的
欧洲国家
《威斯特
伐利亚和
约》
1648.10.2
4
闵斯特谈
判、奥斯
那布鲁克
谈判
德意志诸侯国有主权,可单独宣战与媾和;
阿尔萨斯(除斯特拉斯堡)割让给法国;瑞
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控制波罗的海与北
海沿岸;法、瑞典可干涉德意志;荷兰、瑞
士获得完整主权;卡尔文教派与路德教派有
同等权利
是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
洲外交史的开端;确定了一项
重要原则:各国以主权国家的
身份派出代表参加国际会议,
解决国际争端;推动了近代国
际法的发展
瑞典控制的三条
河口:威塞河、
爱珀河、奥得河
1659
.11
法国、西
班牙
《比利牛
斯条约》
法国将其在加泰罗尼亚占领的部分地区以及
在尼德兰和法兰斯-孔德的一些城堡还给西
班牙,西班牙永远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
进一步扩大了法国在西欧的
势力,法国的主要对手从西班
牙变为英国
1697
法国、反
法大同盟
各国
杜林与立
兹维克和
约
法国将掠夺的土地归还原主;法国成人英国
“光荣革命”的成果,承认威廉三世为英国
王;将原西属尼德兰的一部分让给荷兰军队
驻防;在贸易条例上对荷兰与英国做了让步
1699
土耳其、
奥地利
《卡洛维
茨和约》
土耳其将匈牙利归还给奥地利,对波兰、威
尼斯及俄国作了让步
1713
荷兰乌
得勒支
英国、法
国
《乌得勒
支和约》
各国承认波旁王室的菲力浦为西班牙国王;
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获得在西的美
洲殖民地专卖黑奴的权利;英国从法国取得
纽芬兰、阿卡第亚、哈得逊湾等北美属地;
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
丁、西属尼德兰(奥地利拒绝签字)
英国在海上和海外殖民地的
势力大增,法国称霸欧洲的计
划受到严重挫折
特点:将“势力
均衡(balanceof
power)”的概念正
式写进了条约,
进一步发展了国
际法的内容
1714
奥地利《赖斯塔
得和约》
阿尔萨斯仍归法国所有,但作为回报,法国
将莱茵河以东地区的利益重新交出
1721
俄国、瑞
典
《尼斯塔
得和约》
瑞典丧失了它所有的波罗的海省份,只保留
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俄国占领了芬兰湾、
里加湾、爱沙尼亚及大部分拉脱维亚
北方大战正式结束的标志,俄
国作用开始日益重要
2
奥地利
王位继
承战争
1740-1
748
1748
普鲁士
(法西..)
VS奥地利
(英荷
俄)
《亚琛和
约》
玛丽亚•特利萨的继承权得到承认;奥地利
将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法国将马德拉斯
和敦刻尔克工事让给英国
普鲁士正是加入了欧洲强国
的行列;普奥、英法之间的关
系更加恶化
七年
战争
1756-
1763
奥法
VS
普英
1763
.2.10
英国、法
国
巴黎和约法国放弃它在美洲的大部分属地,将加拿大
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新奥尔良除外)
让给英国;在西印度群岛英国从法取得了特
立尼达和多巴哥、格林纳达等;西班牙重得
古巴,但将佛罗里达给英国
确立了英国在海上的霸权七年战争虽然调
整了一些大国间
的关系与它们各
自的领土和海外
利益,但基本上
仍以保持欧洲大
国“均势”结束。
1763
.2.15
普鲁士、
奥地利
胡勃图斯
伯格和约
普鲁士保持对西里西亚的占有,支持特利萨
之子约瑟夫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普鲁士的大国地位进一步得
到了巩固
1794
法国(热
月)普西
巴塞尔和
约
普鲁士、西班牙退出第一次反法同盟,法占
领比利时、荷兰,荷兰改称巴达维亚共和国
1794
法国、奥
地利
法奥和约奥地利退出反法战争;比利时正式割让给法
国;法国控制德意志和意大利
1801
奥地利、
法国
吕内维尔
和约
肯定法奥和约内容,承认法国周边一系列缓
冲地区
1802
英、法、
西、荷
《亚眠和
约》
英将所得殖民地交还法、西、荷,只保留锡
兰和特立尼达,英军三个月内撤离马耳他岛;
法撤出那不勒斯,把埃及交还土耳其
背景:英国在外交上失去了俄
奥盟国,陷于孤立,企图用合
约调整
英法毫无诚意。
一纸空文
1806
法国、奥
地利
《普雷斯
堡和约》
奥地利承认巴伐利亚、沃腾勃格、巴登为独
立王国
奥在德意志的势力范围丧失,
神圣罗马帝国正式消失
3rd反法联盟失
败后签订,而后
第四次开始
1807
法国、俄
国
《提尔西
特和约》
法国同意俄国对土耳其领土的一些扩张要
求;重建波兰,更名为华沙大公国
1814
.3.1
法国肖
蒙
英、俄、
普、奥
《肖蒙条
约》
签约国保证决不与法单独议和以这一维持均势的原则主导
了维也纳会议和巴黎条约的
实践
进一步发挥了均
势思想
3
1814
.5.30
法国,反
法同盟
第一次巴
黎和约
法国保持1792年时的领土疆界;法国承认尼
德兰、德意志和意大利诸邦及瑞士的独立;
莱茵河成为自由航行区;英将除了多巴哥、
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外的战时夺去的法国殖
民地归还法国;英国占领马耳他
1815
.11.2
0
法国,反
法同盟
第二次巴
黎和约
法国保持1790年时的疆界,失去重要据点;
反法联军占领法国三至五年,由法国负担占
领费用;法国赔款七亿法郎;艺术品归还原
主
Chapter219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
维也
纳和
会
1814
.9-
1815
.6
奥地利
维也纳
英、俄、
奥、普
最后议定
书
波兰—萨
克森问题
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奥地利得到加里西亚;
奥属尼德兰并入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
部作为补偿;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处
于极为分散和不统一的状态;瑞士为永久中
立国
确立了保持“欧洲协调”的原
则,安排了各国战后利益
波-萨问题结果:
普占但泽和波兹
南;奥占加里西
亚;其余组成波
兰王国,俄皇兼
任国王;莱茵河
左岸和威斯特伐
利亚割给普
1815
.1
英、法、
奥
秘密同盟
条约
英法奥联合反对俄普坐地分赃
神圣
同盟
1815
.9.26
成立
除英、教
皇、土耳
其所有欧
洲国家
俄发起俄、普、奥三国君主根据基督教义结成同盟,
缔约各国君主“无论何时何地均应相互在经
济、军事及其他方面互相援助”
目的:对付
欧洲革命
四国
同盟
1815
.11.2
0
英、俄、
奥、普,
后法加入
英发起
特洛
波会
议
1820
.10
神圣同盟
的为首国
家
力求镇压革命会后,奥地利出
兵占领了那不勒
斯
4
莱巴赫
会议
1821
.1
神圣同盟
为首国家
镇压革命
维罗
纳会
议
1822
.10
商定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会后,法军进入
西班牙扶植波旁
王朝
1856
.4
巴黎英、法、
奥、普、
俄、撒丁、
土
《巴黎条
约》
土的领土完整受欧洲列强的共同监督;多瑙
河各公国仍属土管辖,受列强共同监护;塞
尔维亚与土关系不变,受列强集体监护;外
国战舰一律不准进入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
鲁斯海峡
1858
.7
法国庇蒙
特协议
法援助庇蒙特与奥地利作战
1859
.7.11
奥法秘密
协议
伦巴第划归撒丁,奥地利势力继续留在意大
利半岛
维拉弗朗科停战
1865
普、奥加斯丁协
定
普管理石勒苏益格;奥得到队荷尔斯泰因的
行政管理权
1866
.
8.23
普、奥布拉格条
约
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归普所有,奥地利
承认新德意志组织,同意在美因河以北成立
一个德意志国家联邦
德统一前奏
1871
5.10
法、德《法兰克
福和约》
法向德赔偿战争款50亿金法郎,法国将阿尔
萨斯、洛林割让给德国
三皇
同盟
1873
.10
俄、奥、
德
国家利益出现分歧时协商解决;遇到侵略时
采取共同行动,不寻求和缔结新的同盟
1875
.12.3
0
奥匈发出安德拉西
照会
黑、波两省实行完全的宗教自由;废除苛税
制;建立穆斯林和基督徒的联合委员会监督
执行
1876
.
5.13
柏林俄、德、
奥
“柏林备
忘录”
土提供条件使难民返家;成立委员会负责上
项工作,由黑塞哥维那人任主席;土军队集
中于一定地点;基督徒可保留武器;各国领
事和代表进行监督
失败,英反对
5
1876
.7
俄、奥赖希斯塔
特协议
如土获胜,维持现状;塞获胜,分赃不均针对塞土战
争
1876
.10
君士坦丁
堡会议
1877
.1
俄、奥布达佩斯
协定
将黑、波两省划归奥匈
1878
.3.3
俄、土《圣斯特
法诺和
约》
土承认门的内哥罗的独立;塞尔维亚完全独
立;俄以多布罗加换回1856年失去的比萨拉
比亚;土赔偿俄14.1亿卢布;俄从土取得阿
达罕、喀尔斯、巴统等地;成立一个保加利
亚公国
柏林
会议
1878
.6.13
《柏林条
约》7.13
保加利亚为自治国家,领土收缩到巴尔干山
脉以北,以南地区组成东鲁米利亚,仍属土
耳其;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的
独立被确认;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黑塞哥
维那有占领权;英取得塞浦路斯岛;俄取得
比萨拉比亚、巴统、卡尔斯等地
英打击了俄,俄外交失败保加利亚问题,
波、黑问题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876
日、朝《江华条
约》
朝鲜对日本开放釜山、元山、仁川;日在汉城设使馆;日海员有勘察朝鲜海岸和
绘制航海图的权利;日在开放港口享受治外法权
1878.
10
克里米
亚
中、俄《里瓦几亚
条约》
俄交还伊犁,中付费500万卢布;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以南的特克斯流域的中
国领土割让俄;允俄在乌鲁木齐、嘉峪关等地设领事馆;俄商在天山南北路、蒙
古免税贸易,并可由嘉峪关、张家口赴天津
卖国条
约
德奥同
盟
1879.
10.7
维也纳如缔约国之一遭俄进攻,两国应以全部军事力量来进行互助;如缔约一方遭另一
国进攻,另一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但如进攻国得到俄支持,缔约国双方应共同
作战,直到共同议和;条约有效期5年;双方对条约保守秘密
军事同
盟
1881.
2
中、俄《伊犁条
约》
中国收回伊犁九城与特克斯河一带;偿款增至900万卢布;霍尔果斯河以西的中
国领土仍被割去
6
三皇同
盟
1881.
6.18
柏林俄、德、
奥
三个缔约国中一方同第四国交战时,所有缔约国应守善意的中立;俄德声明尊重
柏林条约对奥匈保证的利益,即奥匈对波、黑两省的占领;三个王朝一致承认海
峡不准军舰通过的原则具有欧洲各国必须遵守的性质
三国同
盟
1882.
5.20
维也纳德、奥、
意
缔约国彼此和平友好,不参加目的在于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意
遭法进攻,他国给援助,德遭进攻,意有同样义务;遭进攻或与他国发生战争,
所有缔约国履行盟约;一国与他国作战,另两方善意中立;如共同参加战争,非
经共同商定,不得订立停战协约;此同盟条约为秘密条约;有效期5年
意:不与
英为敌
原则
1881.
6.28
奥塞条约对俄
1883.
10.30
奥罗条约对俄
1887.
2.12
英、意、
奥
第一次地中
海协定
三国维持地中海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黑海的现状
三国同
盟
1887.
2.20
柏林续订
1887.
6.18
德、俄“再保险条
约”
一方与第三国交战,另一方善意中立;德承认俄在保加利亚与东鲁米利亚的绝对
优势;德在俄对海峡采取行动时保持善意的中立
1887.
12.12
英、意、
奥
第二次地中
海协定
针对土耳其与巴尔干,维持以条约为根据的东方现状;不得对保加利亚进行干涉,
以便在保建立外国行政
法俄同
盟
1891
-93
建立
如德、意进攻法,俄全力攻德;如德、奥攻俄,法全力攻德;如三国同盟动员,
法俄立即动员;法对德军队130万人,俄对德军队70-80万人
军事同
盟
1895
中、日《马关条
约》
中承认朝鲜完全独立;中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中赔款2亿两白银;
允日在各通商口岸设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中国民族危机加
深
1898.
12.10
巴黎美国、西班
牙
《巴黎条
约》
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及其他所有权的一切要求;该岛在西撤出后由美占领;西
将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西得2000万美元将菲律宾群岛割让给美国
1900年2月6日,
美国国会通过
帝国主
义战争
1902
布尔共和
国、英
《弗雷尼欣
条约》
英国取得在南非的统治权,两个布尔共和国丧失独立,臣属大不列颠王国,但仍有
相当大的内部自治权
英国被极大牵制。
战后转向寻找盟友
帝国主
义战争
英日同
盟
1902.
1.30
伦敦《英日同盟条
约》
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一方为保在中、朝的利益与第三
国作战时,另一方严守中立;一方与大国作战,另一方负有军事援助的义务
英国放弃了“孤立”
政策,日外交的胜利
7
1905.
9.5
美国日、俄《朴资茅斯条
约》
俄承认日吞并朝鲜,将旅顺、关东省、库页岛南部及中东铁路的一段原来俄的利益
让给日本
1904.2日俄战争开始。日本占优
势,05年双方已都希望结束战争
Chapter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战时国际关系
英法协
约
1904.
4.8
伦敦三个文件:《关于纽芬兰和西非及中非的协定》,法放弃在纽芬兰的部分利益,只保
留捕鱼权;《关于埃及和摩洛哥的声明》,英不改变埃及地位,法不改变摩地位,英
法承认对方的势力范围;《关于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的声明》
海外殖民
地问题上
的妥协
1905.
5
芬兰
湾
军舰
上
德、俄《毕由克条
约》
德俄互助失败
英俄协
约
1907.
8
有关波斯,波斯北部为俄势力范围,南部属英,中间为中立地带;有关阿富汗,俄
承认英在阿的势力,放弃在阿的利益;有关西藏,双方不干涉西藏内政
海牙会
议
1899;
1907
海牙俄国提
议
通过了有关战争规则的两个公约,建立常设的仲裁法庭并没有限制列强的军备竞
争。
阿尔几
西拉斯
会议
1906.
1.16
西班
牙
4.7通过
总协定
书
表面文字上承认摩洛哥的独立和国家主权,但摩洛哥的实际权力为法国为首的欧洲
列强控制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罗斯福
调停德法;英法协约巩固;
拉开欧洲列强争端序幕
英俄谈
判
1906.
5-19
07.8
英、俄一、关于波斯(伊朗)的协定,规定波斯北归俄,中间中立,南归英国
二、阿富汗。俄承认英国在阿富汗的势力,放弃俄国在阿富汗的势力
三、西藏。约定不干涉西藏内政(干涉了中国内政)
欧洲列强外交政策的重新调
整告一段落:三国同盟VS
三国协约,主要矛盾是英德
1907.
1.1
英国外
交部
克劳备忘录对英国的政策思想做了系统的阐述:将德国作为实实在在的对手为孤立德国,进一步向俄国
妥协
1911
法国占领菲斯,德“豹”的跳跃说明阿尔几西拉斯会议协议称为一纸空文: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2年摩洛哥称为法国的殖民地
1912.
10.18
意、土洛桑和约土耳其放弃的黎波里意土战
争
第一次
巴尔干
战争
1913.
5
巴尔干同
盟四国,土
耳其
伦敦和约土将除阿尔巴尼亚以外的欧洲大陆上的土耳其领土割让给同盟国家;关于阿尔巴尼
亚问题移交给六大国决定
同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
希腊、门的内哥罗等国
8
第二次
巴尔干
战争
1913.
8
塞、希、
罗(俄)vs
保、土
(奥匈)
布加勒斯特和
约
塞尔维亚得到大部分马其顿地区巴尔干半岛出现
对立阵线(欧洲
两大军事集团对
峙的缩影)
巴尔干
称为欧
洲的火
药库
1915.
4
协约国;
意
伦敦条约亚得里亚海成为意的内湖,意对德、奥宣战意外交的胜利
1915.
1.18
中、日“二十一条”山东变为日的势力范围;日在南满和东蒙享有独占权,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中不
让与第三国任何沿海岛屿和港口;日对中政治、财政、军事、警察等事务享有特权
日欲变中为独占
殖民地
1917
日、美兰辛—石井协
定
宣布中国领土完整、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1917.
11.7
《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战争的非正义性,呼吁“立即签订合约,终止这场战争”缔结不兼并
不赔款的和平条约。“废除秘密外交”
1917.
12.3
苏维埃
政府
《告俄国和东
方全体伊斯兰
教劳动人民
书》
宣布苏维埃政府放弃沙皇政府对东方各民族的帝国主义政策,废除对伊朗和土耳其
的一切秘密条约。
此后还声明废除俄普奥三国
三次瓜分波兰的条约,并两
次发表对华宣言,放弃沙俄
政府强迫中国签订的以切不
平等条约
1918.
3.3
俄、德奥
集团
《布列斯特—
立托夫斯克和
约》
宣布结束俄国与同盟国的战争状态;俄放弃对波兰、立陶宛等地的管辖;俄军撤出
卡尔斯、阿达汉、巴统;俄承认乌克兰、芬兰的独立;双方放弃赔款要求
苏维埃退出战争1918.11
废除
1918.
11.11
贡比
涅森
林
德、协约
国
贡比涅协定德军在15天内从比利时、法国和卢森堡撤退;放弃阿尔萨斯—洛林;德负担占领
莱茵河左岸的协约国军队的给养;交出陆海空三军的主要装备
一战结束福煦车
厢
巴黎
和会
1919.
1.18-
1919.
6.28
巴黎27个战
胜国
《凡尔赛条约》
(协约和参战各
国对德和约)
《国际联盟盟约》确定了国联的组织机构和职能,规定了委任统治制度;对德和约:
德割让领土、对德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瓜分、限制德军备、德赔款问题四个方面;
德将阿-洛归还法,德法边界恢复至普法战争前状态,萨尔区矿山所有权交法、行
政权交国联,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占领,欧本和马尔美迪让与比利时,但泽成为自
由市;德所有殖民地全部让与战胜国;废除德国的义务兵役制;赔款总额由一特别
委员会确定
构建凡尔赛体系美英法
三巨头:
威尔逊、
劳合乔
治、克里
孟梭
9
1919.
3
英国殖
民当局
《罗拉特法
案》
目的在于镇压印度人民的抗英活动
1919.
9.10
巴黎奥,战胜
国
《圣日尔曼条
约》
奥地利正式承认捷、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的独立;肯定哈布斯堡帝国的灭亡;
奥放弃在欧洲以外一切地区的特权;不得拥有空军与海军;奥在未经国联同意时不
得与德联合
中国也参与了签字,因此也
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
1919.
11.27
巴黎保加利
亚
《纳依条约》保承认南斯拉夫独立,交出在巴尔干战争和一战中得到的大部分领土(马其顿-南,
南多布罗加-罗马尼亚,色雷斯由战胜国代管),陆军限于2万人,取消海军,赔4.45
亿美元
1920.
6.4
巴黎协约国、
匈牙利
《特里亚农条
约》
匈牙利分别向捷、南、罗割让领土;陆军限于3.5万人;赔22亿金法郎
1920.
8.10
协约国、
土耳其
《色佛尔条
约》
土耳其承认汉志、亚美尼亚的独立;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划归英国委任统治,
叙利亚和黎巴嫩划归法委任统治;土的欧洲部分领土由意大利和希腊瓜分;海峡由
国际共管
土丧失4/5土地最苛刻
1920.
10.12
里加苏、波停战协定苏将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确定苏波边界3rd武装
干涉
1921.
3
伦敦苏、英《临时贸易协
定》
两国建立通商关系并互派享有相当外交特权的商务代表苏俄打破资本主
义列强对它实行
经济封锁的开端
美法反
对与苏
俄贸易
华盛顿会议1921.11.12-1922.2.6(美国为了抵制日本独占中国,拆散英日同盟,削弱英日海上力量,挽回在巴黎和会上的损失)
1921.
12.13
美、英、
日、法
《四国条约》承认四国在太平洋占领岛屿的现状,取消英日同盟暂时调和列强在远东的矛
盾;不利于东方解放运动
1922.
2.6
华盛
顿
美、英、
日、法、
意
《关于限制海
军军备的条
约》
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的限额,美英各52.5万吨,日31.5,法意17.5,通常称
为5:5:3:1.75:1.75的比例
美国外交又一次
占据上风
又名《五
国海军
条约》
1922.
2.6
华盛
顿
美、英、法、
意、日、荷、
比、葡、中
《九国公约》中国问题,卢特“四点原则”:尊重中国主权、给中国已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维
持以有力指政府、各国在中国商务机会均等、不得因中国目前之状况乘机营谋特
别权利或优先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门户开放原则进
一步具体化;遏制
了日本独霸中国
的野心。
美日争
霸是核
心;没有
真正尊
重中国
主权
10
1922.
2.4
中、日《解决山东问
题悬案条约》
及《附约》
日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立即撤退;青岛海关完全为中海关的一部
分;中将胶州租借地开为商埠;
中的主权有一定
恢复,但为外国势
力提供机会
热亚那
会议
1922.
4.10
圣乔
治宫
29国德国与协约国矛盾尖锐,草草收场;苏与德签条约苏建立后参加的
第一次重要会议
1922.
4.16
拉巴
洛
德、苏俄《拉巴洛条
约》
苏德相互放弃战争赔偿;两国立即恢复外交、领事关系;两国互给最惠国待遇打乱了英法等国
的计划
1924.
5.31
中、苏俄《中俄解决悬案
大纲协定》、《中
俄暂行管理中东
铁路协定》
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苏联政府承认外蒙古为中华民国的一部
分;苏放弃庚子赔款、在中国境内的租界地和领事裁判权;中东铁路为商业性
质,主权归中国,营业事务归铁路本身管理
鸦战以来,中国与
外国签订的第一
个平等条约
洛桑会
议
1922.
11.22
-23.7
.24
瑞士英、法、
意、希、
日、土
《洛桑条约》
(对土合约)
黑海海峡问题:任何国家船只自由通过,土参战时,中立国军舰自由通过,其
他国家由土决定是否可过,海峡地区解除武装,由非黑海国家组成国际委员会
监督;摩苏尔的归属问题:未作规定;协约国承认土耳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
权
1924.
8
道威斯:
美国银
行家,专
家委员
会主席
《道威斯计
划》
帮助德恢复经济,以美为主向德提供8亿马克贷款;规定了五年内德赔款的数
额,第一年交10亿马克,以后逐年递增,从第5年起每年交付25亿马克;赔
款的来源是运输税、铁路公债、工业公债、关税、烟糖等税收;有协约国组成
税收管理委员会监督德国税收;要求法国和比利时从鲁尔撤军
德的生产上升,失
业减少;是对凡约
的重大修改;美在
欧取得较大发言
权
专家委
员会:
美、英、
法、意、
比
1929.
6
《杨格计划》自1929年开始,德赔款计划分两阶段进行,至1988年完成,总额低于1921年伦
敦会议规定的赔款总额;每年赔款分为“不得延期”和“如有困难可以延期”两
种;德享有充分的财政自治权,撤销“赔款委员会”,由“国际结算银行”代替,
美在其中占主导;10年后取消实物支付
进一步放宽了对
德的限制,美扩大
了对欧洲事务的
影响
1925.
10.16
瑞士英、法、
意、德、
比、波、
捷
《洛迦诺公
约》(内含七个
条约)
德比法英意签《莱茵公约》,德法、德比之间的边界维持现状,各方保证以和平方
式解决争端;德与波、捷签订协定,规定有争端时提交仲裁法院解决,但没有提
维持德波、德捷的边界现状;原则上同意德国加入国际联盟(1926.9加入)
德承认西部边界;
德一战后首次以
完全平等身份参
加的会议,凡约被
削弱
斯特莱
斯曼“和
平攻势”
外交的
胜利
11
小协约
国
1920
捷、南、
罗
军事同盟条约
1928.
8.27
巴黎英、法、美、
德、日、意、
波、比、捷
《白里安—凯
洛格公约》(非
战公约)
废除把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国际争端强调了不侵犯的
原则
《非战
公约》
1931.
7
伦敦美、英、法、
意、比、日、
德
《胡佛延期偿
付令》(《胡佛
宣言》)
各国政府间的债务、赔款的偿还暂缓一年《胡佛
宣言》
1932.
7.9
瑞士法、英、比、
日、意、澳、
德
《洛桑协定》在缓付三年后,德国应在37年分期付清总额为30亿马克的最后赔款,其中一部
分作为国际基金,一部分付与美国
并未如
数偿付
1934.
2
美国国
会
《约翰逊法》禁止向未偿清战债的国家提供贷款
海军会
议
1930.
1.21-
1930.
4.22
伦敦英、美、日、
法、意
《伦敦海军公
约》
地中海、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军备限制问题;英、美、日三国战列舰和驱逐舰的比
例为5:5:3.5
一纸空
文
国际裁
军会议
1932.
2.2-3
3.10
日内
瓦
60多国1933.10德退出裁
军会议和国联
破产
斯特莱
莎会议
1935.
4
意大
利
意、法、
英
斯特莱莎阵线对德重整军备提出批评,重申维护奥地利独立和完整的决心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35.11.25
柏林德、日《德日关
于共产国
际协定》
表面针对苏联和共产国际,秘密协定中也针对英法美等西方国家
柏林—罗
马轴心
1936.10
德、意秘密协定德正式承认意对阿比西尼亚的兼并,意承认德在阿享有特权;双方在多瑙河流域和巴尔
干划分势力范围;双方在外交和军事方面实行合作,采取共同路线;承认西班牙的佛朗
哥政权
德意在建立法西斯
联合阵线的道路上
迈出关键一步
牛赖特、
齐亚诺
12
1937.11.6
罗马德、日、意《关于意大
利加入反共
产国际协定
的议定书》
意大利决定与同样具有反共产国际决心的德日“联合起来对付共同敌人”“柏林—东京—
罗马”轴心的最后
形成
1934.12.5
日内
瓦
苏、法《法苏关于
东方公约的
议定书》
两国在外交上进行合作,不进行旨在缔结足以妨碍东方公约所包含的精神
的双边或多边政治协定谈判
1935.5.2
巴黎法、苏《法苏联盟
互助条约》
法、苏成为他国侵略对象时,双方立即协商;法苏成为未经挑衅的侵略对
象时,双方给予支援和协助
慕尼黑会
议
1938.9.29-
9.30
德国英、法、德、
意
《关于捷克
斯洛伐克割
让苏台德区
给德国的协
定》(慕尼黑
协定)
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并在10.1开始的10天内自这一地区
撤退完毕;新的边境线由一个包括英法意德捷的代表的国际委员会划定;
附件规定,英法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国界不受“无端侵略”
没有带来真正的
和平,加速了德意
军视同盟的建立,
破坏了苏联建反
法西斯同盟的努
力
反映了帝
国主义强
权政治,
是绥靖主
义的恶果
1939.5.22
柏林德、意《德意友好
同盟条约》
(钢铁盟约)
如共同利益受危害,应立即协商;一方与他国交战,另一方给予援助;共
同参战时,议和须由两国本身完全同意后,方可缔结
真正的侵略性同盟条约。使德
意真正组成了以德国为核心
的政治军事同盟。
1939.8.23
莫斯
科
德、苏《苏德互
不侵犯条
约》
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以任何暴力或侵略或攻击行为加于
对方”;任何第三国以类似战争行为加诸一方,他方不得予以第三国援助;
双方不得参加直接或间接以反对对方为目的的集团
秘密议定书:苏德在东欧划分了势力范围
粉碎英法绥靖的阴
谋,打破德日的反苏
联合阵线;造成恶劣
影响;大国沙文主义
标志苏联
外交政策
的重要转
折
1939.9.28
德、苏《德苏边界
友好条约》
德得到7.29万平方英里土地和2214万人口,苏占领7.762万土地和1319.9
万人口
二战开始: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39.3.12
莫斯科芬兰、苏《苏芬和
平条约》
苏联从芬兰割取了1.6万平方公里土地,在其上建立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
和国
为构筑东
方战线
1939.7.24
东京日、英《英日协
定》
英承认日在中国的势力和既成局势有田—克莱琪协
定
东方慕尼
黑
13
1940.6.22
康边森
林
法、德停战协议法国划分为德国“占领区”和“自由区”两部分;占领区3/5。自由区由贝
当政府管辖
1940.7
日本内阁《基本国
策纲要》
尽快结束对华战争;强化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努力,准备武力南进;
加强与德意的接近与联合
1940.9.27
柏林德、日、
意
《德日意
三国同盟
条约》
日承认德意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日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
的领导权;三国互相援助
标志轴心国同盟
的正式形成
主要针对
美国
1941.4.13
莫斯科苏、日《苏日中
立条约》
苏日维持友好关系,互相尊重,一方与他国交战,另一方保持中立
1941.7.12
莫斯科苏、英《为对德作
战采取联合
行动的协定》
在对德作战时,两国将彼此给予各种援助和支持;除经彼此同意外,既不
谈判亦不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为苏英战时同盟
关系打下基础
1941.8
美、英《大西洋
宪章》
提出了世界秩序应当赖以建立的一系列原则
1941.12.11
柏林德日意《德日意联
合作战协定》
三国应共同地并以在他们支配下的一切手段,对美英进行战争,直到获得胜利;三国保
证除经彼此完全同意外,不与美国或英国订立停战协定或和约
1942.1.18
《日德意
军事协定》
日本和德意以东经70度为界划分作战范围,以东为日军,以西为德意
阿卡迪亚
会议
1941.12.22
起
华盛顿美、英商讨全面合作问题
1942.1.1
华盛顿26国《联合国
家宣言》
所有签字国赞同大西洋宪章;各国相互合作,全力对德日意作战国际反法西斯统
一战线正式形成
1942.5
伦敦苏、英《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
1942.2和6美、英、
苏
《关于在反侵略战争中相互援助所适用原则的协定》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43.9.3西西里岛美、意停战协定意大利由巴多格里奥上台执政,同盟军议和
1942.6
中、美《抵抗侵略
互助协定》
美国将依据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8.457亿美元的物资
14
卡萨布兰
卡会议
1943.1.14-
1.25
摩洛哥美、英于6月或7月进攻西西里岛,以迫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继续加强对德的战略轰炸以及反
潜艇战;继续在英伦三岛集结美军,准备在8-9月间实施在法国的登陆;于11月在缅
甸向日军发动总攻势
斯大林不
满
“三叉戟”
会议
1943.5
华盛顿美、英将在西欧登陆的行动推迟到1944.5.1进行;委托丘吉尔就在亚速尔群岛建立盟军基地一
事与葡萄牙政府谈判;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
先欧后亚
原则
“四分仪”
会议
1943.8.17
加拿大魁
北克
美、英重申实施霸王计划的决心,同时配合实施在法国南部登陆的“铁砧”计划;决定在对德
战争胜利后一年内击败日本;制定了四大国关于建立国际组织的宣言草案
第一次开
罗会议
1943.11.22-
11.26
美、英、
中
《开罗宣
言》12.1
三国将坚持对日长期作战;剥夺日本在太平洋及中国窃取的领土,恢复朝鲜自由独立使中国获得了相
应的国际地位
德黑兰会
议
1943.11.28-
12.1
美、苏、
英
开辟第二战场问题,1944.5发动霸王战役;苏联对日作战问题,欧战结束半年内苏参加
对日作战;肢解德国;波兰边界问题;国际组织问题
加速打败法西斯首次首脑
会议
波茨坦会
议
1945.7.17-
8.2
柏林波茨
坦
美、中、
英
《波茨坦
公告》
对战败德国的政策;波兰的政府和边界;意、罗、保、匈、芬的问题。敦促日本立即投
降
国际货币
金融会议
1944.7.1-
7.22
美国,新罕
布什尔州
40多国《布雷顿
森林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8.15体系结束
IMF,WB
敦巴顿橡
树园会议
1944.8.21-
9.28
美国美、英、
苏
《关于建立
普遍性的国
际组织的建
议案》
新的国际组织应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全体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国际法庭;维护
和平和安全的主要权力集中于安理会;联大重要决议需2/3多数票即可通过
未来《联合
国宪章》的
雏形
雅尔塔会
议
1945.2.4-
2.11
苏联克里
米亚半岛
美、苏、
英
《克里米亚
会议公报》
议题:彻底击溃德日法西斯,战后世界秩序。巴尔干问题,《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波
兰问题,德国问题;远东秩序;安理会表决程序,“雅尔塔公式”
雅尔塔体系的基
础
联合国家
国际组织
会议
1945.4.25
旧金山50国《联合国
宪章》、《国
际法院规
约》
联合国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的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
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问题;构成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
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不得干涉内政。
6个主要机构,雅尔塔公式
1945.10.24
生效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四国外长
会议
1946.4
巴黎苏、美、
英、法
对意和约的若干问题:多德卡尼斯群岛问题;原意大利殖民地问题;关于建立的里雅斯
特自由区的问题(从杜伊诺到契塔瓦一线以东所有土地归南斯拉夫,以西构成的里雅斯
特自由区);意大利的赔偿问题
为解决有关对五国
和约的其他分歧创
造条件
之前伦敦
和莫斯科
外长会议
15
巴黎和会
1946.7.29
巴黎多国和约文本
草案
关于罗、匈、保领土的变动;关于芬兰割让给苏联的土地;关于意大利的原非洲殖民地,
意放弃一切权利;关于赔偿问题
四国外长
会议
1946.11.4
纽约苏、美、
英、法
和约的正
式文本
1945.7.9
苏、美、
英
《占领区及
维也纳市行
政的协定》
奥地利划分为四个区,苏美英法军队分别占领;维也纳划分为五个部分,四个由四国分
别占领,莫勒尔斯塔德区由四国共同占领;最高权力机制为盟国对奥委员会;奥领土以
1937.12.31的边界为准;不向奥地利索取赔偿
1947.3.4
英、法敦刻尔克同
盟条约
表面上针对德国的军事同盟
9国共产党
和工人党
代表会议
1947.9.22-
9.27
波兰苏、波、
匈、罗
保、南、
捷、法、
意
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世界分裂为两大对立阵营,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和反帝国主义民
主阵营;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帝国主义推行全球扩张政策总计划的一个组成部
分。设立情报局,为有关党互通情报、交流经验、配合行动的机构
1956.4共
产党情报
局被解散
1948.3.17
比利时英、法、
荷、比、
卢
《布鲁塞
尔条约》
缔约国在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及抵抗任何侵略时彼此提供援助;在德国侵
略政策复活时采取一切必需的措施;任一国成为武装攻击目标时,提供援
助;协调经济活动及对国内和殖民地的政策(1955年改为西欧联盟)
建立了以军事合
作为核心并涉及
多方面的同盟
实质针对
苏联
1948.4.16
巴黎16国《欧洲经济
合作公约》
建立经济合作组织,负责制定和推动各成员国执行共同复兴计划,逐步加
强各国间的经济合作
1948.6
《伦敦议
定书》
1948.6.18美英法在德国的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
莫斯科会
议
1949.1
苏、保、
匈、波、
罗、捷
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交流经验,制定措施,技术和其他方面的援助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49.4.4华盛
顿
英、法、荷、
比、卢、丹、
挪、葡、意、
美、加、冰岛
《北大西洋公约》
NATO
集体武装防卫、协商共同行动、协助受攻击缔约国;设立机构:理事会、防务委员会、
军事委员会、小组委员会、地区性军事计划小组
标志着西方集团核心
的形成,加剧了美苏冷
战,加深了东西方之间
的对立;奠定了战后美
为美国
遏制苏
联的重
要工具
16
欧关系的基础
1949.11.2
印尼、荷兰《圆桌会议协定》12.27荷兰向印尼“移交主权”
1950.2.14
莫斯
科
《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关于中国
长春铁路、旅顺口及
大连的协定》、《关于
苏联贷款给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协定》
遭日本或日的同盟国家侵袭时,给予援助;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对有关两国共
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彼此协商
1952年前,苏将中长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苏军从旅顺口基地撤退,将设
备移交中国,中偿付苏恢复和建设设备费用;大连的行政完全直属中国
1950-1954年内,苏向中贷款3亿美元
处理苏中历史问题,
促进合作,建立
同盟关系;符合
人民利益;壮大
社会主义力量;
推动反帝反殖斗
争
1951.4.18
法、德、意、
荷、比、卢
《欧洲煤钢联营
条约》
联营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有关关税的限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
过程实行干预;将设立超国家的机构和共同议会、部长特别理事会和法院
1951.8.30
旧金
山
美、菲律宾《美菲共同防御
条约》
美在西南太平
洋获得
1951.9.1
旧金
山
澳、新、美《澳新美安全条
约》
可靠战略后方
对日
和会
1951.9.4
旧金
山
51国9.8《对日和约》
48国签
结束对日战争状态;日放弃对朝鲜、台湾、澎湖、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的一切权利;日
将琉球群岛、小笠原群岛等置于UN托管;所有占领军撤离日本;日本不得使用武力或
威胁侵害他国;各国承认日本的主权国家的自卫权利
为美继续驻军日、将日
纳入太平洋军事体系
提供法律依据
片面和
约
1951.9.8
《美日安全条约》将日本捆在了美国的战车上,赋予了美军镇压日本人民的权利
1952.5.27
法、德、意、
荷、比、卢
《建立欧洲防务
集团条约》
取消对德限制,规定建立具有超国家性质的欧洲防务集团和欧洲防务军,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美国
被法国
否决
1953.7.27
板门
店
朝中、美《朝鲜停战协定》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各后退2公里建立非军事区;协定签字后12小时起,停止
一切敌对行动,非军事区撤出一切军事力量和装备;协定生效后60天内遣返战俘或交
由中立国遣返委员会处理;协定生效后3个月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
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是中朝人民的伟大
胜利;符合亚洲和
世界人民的根本利
益
标志着
美侵朝
政策的
失败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53.8.8
汉城《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扩大了美国在亚洲的同盟体系,赋予美在南朝鲜长期驻军的特权
1953.9
美、蒋《军事协调谅解协定》蒋介石集团的军队行动受到美国的严格控制
日内
1954.4.26-
瑞士中、美、英、“日内瓦协议”结束在印度支那的敌对行动,在北纬17度线以南、9号公路稍北划定临符合印支人民和法国人民的美国不
17
瓦会
议
7.21
法、苏、南
北朝鲜、侵
朝国家
(《日内瓦会议最
后宣言》等)
时分界线,以北越军集结,以南法军集结;成立两个平行机构,联合委员
会和国际委员会监查停战协定的实施;印支三国不容许本国领土上建立任
何外国军事基地,保证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或协定;三国分别举行全国自
由选举实现和平统一;与会国保证尊重三国,不干涉其内政,法军撤出三
国
利益满;朝鲜
问题未
果
1954.4.29
北京中、印度《关于中国西藏地
方和印度之间的通
商和交通协定》
部分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成为指导各国关系的普遍准则,
促进了具有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
制度的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伦敦
—巴
黎会
议
1954.9-10
月
伦
敦、
巴黎
法、英、荷、
比、卢、美、
加、意、西
德
巴黎协定终止对西德的占领制度,使其重新恢复主权国家的权力,美英法德军队继
续留驻;改组布约,邀请西德和意大利参加,组成西欧联盟;确定各国在
和平时期派驻欧洲大陆的陆空军最高标准,确定了海军力量由北约决定的
原则,西德重新武装;西欧联盟将作为北约防务体系的组成部分;西德保
证不以武力谋求统一或改变疆界,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不制造原、生、
化武器,不生产远程火箭、导弹和威力大的地雷、潜艇、轰炸机
建立了一个比较灵活的西欧国家
体制,对西德武装规定了明确的
限制;使西德取得平等资格和独
立地位;进一步发展了美在大西
洋的同盟体系;使英国第一次与
西欧三国结盟,英地位衰;使法
德处于同一军事联盟,缓和矛盾,
促进一体化
1955.5.5
生效,布
约改组
为西欧
联盟
1954.9.8
马尼
拉
英、法、美、
澳、新、菲、
泰、巴基斯坦
《东南亚集体防务
条约》
各国以自助和互助方法维持并发展能力以抵抗武装进攻,防止和反对颠覆
活动;在本条约区域内缔约国遭到侵略,采取行动共对危险
“欧洲
和平与
安全会
议”
1954.11.29-
12.2
莫斯
科
苏、波、捷、
罗、匈、保、
阿尔巴尼
亚、东德
如果西方国家坚持批准巴黎协定,东欧国家不得不采取迫切的措施,同爱
好和平的国家联合起来的力量来对抗上述由西方国家组成的军事集团的
侵略势力,以保障自身的安全
1954.12.2
美、蒋介石《共同防御条约》缔约国将以资助和互助方式维持并发展以抵抗武装攻击及共产颠覆活动
的能力;对在西太平洋区域内的武装攻击将共对危险;台给与美国部署军
队的权利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茂物会
议
1954.12印尼印度、印尼、巴基
斯坦、缅甸、锡兰
决定联合发起在1955.4召开亚非万隆会议,邀请
25国参加
18
1955.2.24伊拉克、土、英、
伊朗、巴基斯坦
《巴格达条
约》
安全和防御合作美在欧洲和亚洲分别建立的同盟体系
衔接起来
1955.5.11
-
5.14
波兰
华沙
苏、波、捷、罗、
匈、保、阿尔巴
尼亚、东德
《友好合作互
助条约》(《华
沙条约》)
1991.7.1解散
出现武装进攻威胁时,各方磋商;在欧洲发生武装进攻时,
立即给予援助;各方保证不参加其目的和本条约的目的相
违反的任何同盟或条约
主要机构:政治协商委员会、联合武装力量司令部
苏东国家对西德加入北约的公开反应;巩固和
加强苏东军事同盟关系,为军事合作和苏在东
欧长期驻军提供新的法律依据;为苏推行沙文
主义和大国主义的利己政策提供了新工具
标志欧洲
正式出现
两个对立
军事集团
万隆会
议
1955.4.18
-
4.24
印尼29个亚非国家亚非会议最后
公报
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主义制度,号召亚非国家发展
全面的经济和文化合作;提出各国和平共处并发展友好合
作的十项原则
没有西方参加,反映历史变化;提高民族觉悟,
鼓舞斗志,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增加了解,
推动团结合作,促进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和第三
世界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届亚
非会议
1955.5.15
维也
纳
苏、美、英、法、
奥
《重建独立和
民主奥地利的
国家条约》
奥地利为主权、独立和民主的国家;奥不得与德合并或建
立政治经济同盟;奥不得有原子武器和其他武器;盟国对
奥管制自条约生效之日废止,盟国驻军于1955年底撤出
使奥地利重新获得了完全的政治和经
济独立,促进了苏联与西德的建交
1955.10
奥宣布永
久中立
首脑会
议
1955.7.18
日内
瓦
苏、美、英、法讨论了德国统一、欧洲安全、裁军、加强东西方接
触等问题,但未达成协议
推动大国间的进一步对话和缓和国际
局势仍有一定积极意义
波茨坦后
首次
1956.6
南、苏《莫斯科宣
言》
重建两党关系
布里俄
尼会晤
1956.7
南斯
拉夫
埃及、南斯拉
夫、印度
进一步阐述了反对集团政治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秘密会
谈
1956.10.9
英、法、埃及六项原则协议保持运河自由通航;尊重埃及主权;任何一国不得因国内
政治问题影响运河的经济管理;由“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
会”和埃及共同商定运河通行费用;运河通行费的相当部
分作发展之用;原苏伊士运河公司和埃及政府之间的争执
应通过仲裁解决
英法并为履行,反而支持以色列发动战
争
1956.7.26
埃及宣布
将运河公
司收归国
有
1956.
10.19
莫斯
科
苏、日《日苏共同宣
言》
宣布结束两国间的战争状态,恢复邦交推动日本于1956.12加入联合国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57.3.25
罗马法、德、意、荷、
比、卢
《欧洲经济共
同体条约》、《欧
成员国间取消商品关税和定量限制;建立对第三方国家的
共同关税率和贸易政策;废除阻止人员、劳务、资本自由
推动了成员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成员国相互
间的贸易的扩大;刺激了投资增长和生产发
19
洲原子能共同
体条约》
流动的障碍;建立共同的农业和运输政策;共同市场设置
机构保证上述任务的执行
展;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外长会
议
1959.5.11
日内
瓦
苏、美、英、法中止了柏林危机
戴维营会
谈
1959.9.26-
9.28
美国苏、美联合公报四大国将就柏林问题举行会晤,艾森豪威尔将于
1960春访苏
欧洲自由
贸易联盟
1959.11
瑞典、丹麦、挪
威、瑞士、奥地
利、葡萄牙、英
《斯德哥尔摩
协定》
试图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抗衡的经济集团“小自由
贸易区”
1960.1.19
东京《日美共同合
作和安全保障
条约》
新内容:日美在日本管理下的领土的范围内具有
相互保护的义务;日美在政治经济上合作;删去
了有关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
使日本得到使用条约的自由权;在某种
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人民反对美国控制
的要求
“布加勒
斯特会议”
1960.6
苏联对中国无理指责
巴格达
会议
1960.9
伊拉
克
伊朗、伊拉克、
科威特、沙特、
委内瑞拉
正式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协商和统一个成员国
的石油政策,确定能最有效地为和成员国利益的
各种手段
亚非拉美产油国的斗争从分散自发的
阶段进入了有组织的阶段;推动了不结
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形成
不结盟国
家会议筹
备会
1961.6
开罗南斯拉夫、埃
及、印度、印尼、
阿富汗发起
决定了有资格受邀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五条标
准
不结盟国
家和政府
首脑会议
1961.9
贝尔
格莱
德
25国,除南和
古巴外都来自
亚洲和非洲
《不结盟国家
的国家和政府
首脑宣言》
反殖、反帝、反对大国政治的立场;努力制止各种形式的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参与有关世界和平与安全问题
的解决;支持亚非拉们民族解放运动
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独立自主的活动原则和反
帝反殖的立场,促进了独立于美苏之物的第三
种国际政治力量的正式形成
标志着第
三世界的
兴起
拿骚会
谈
1962.12
巴哈
马群
岛
美、英美向英提供当时最先进的北极星导弹,这一未来的核威慑
力量将与美国提供的核威慑力量一起被包括在北约的“多
边核力量”之中,受北约的统一指挥和控制
遭国内反对,没有成行
————————————————————————————————————————————————————————————————————————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63.1.22
法、德《德法合作条约》两国应就外交政策进行磋商协调,在防务政策以
及教育和青年方面加强合作
德国附加
条件
20
1963.8.5
莫斯
科
美、苏、
英
《禁止在大气层、外
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
武器试验的条约》
缔约国保证“禁止、防止并且不进行”在上述范
围内的核试验,并保证“不引起、鼓励、或以任
何方式参加这些试验”(部分禁止核试验)
带有很大
虚伪性
第一届贸
易和发展
会议
1964.3
日内
瓦
77个发
展中国家
成立“77
国集团”
《77国联合宣言》表明了发展中国家的团结的加强;表
明南北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66.12.19
43国UN
提案
《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
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在
内的外层空间活动的原
则条约》
有关各国不得在环绕地球的轨道、天体和外层空
间放置核武器或任何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不
在天体建立军事基地、设施和工事以及进行军事
演习
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世界人民要求和平
利用外层空间的愿望,并限制了超级
大国将核军备竞赛引入该领域的努力
《外层空
间条约》
1968.6.12
《防止核武器扩散条
约》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阻止核武器的扩
散
领海会
议
1970.5
乌拉
圭首
都
9国《蒙得维的亚海洋法
宣言》
各沿海国有权划定海洋主权和管辖权的范围;各国可将主
权及专属管辖权扩大到200海里的地方;各国协调行动
1970.8.12
苏、联邦
德国
《苏德互不侵犯条
约》
达到缓和是两国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双方保证不使用武
力和威胁,尊重欧洲所有国家在现在国界内的领土完整,
承认它们的边界具有不可侵犯性,其中包括构成波兰西部
边界的奥得—尼斯线以及东西德的边界
联邦德国肯定了战后德国分裂为两个
国家以及一部分战前德国的领土被割
给波兰的事实
1970.10
法德意荷
比卢
《关于欧洲政治统一
的报告》
决定开辟共同体活动的新领域——外交政策的合
作
1970.12.7
18国裁
军委员会
提出
《禁止在海床泽底及
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
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条约》
各国不在12海里宽的区域以外的海床埋设或安置
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不得装置专为
储存、试验和使用这类武器而设计的任何设备;
所有缔约国有权通过观察核查其他缔约国的活动
有积极作用,但不完善,应当改进《海床条
约》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70.12.17
联邦德国、波
兰
《关于两国关系
正常化基础的协
双方确认奥得—尼斯线为波兰人民共和国的西部边界,保
证以和平方法解决彼此间的一切争端,并在经济、科学、
21
定》技术、文化等方面扩大合作
中美大
使级会
谈
1955.8-
1970.2
1955.9达成双方平民回国的协议,没有其他任何实质进展136次
1971.9.3
西柏
林
苏、美、英、
法
《关于柏林的协
定》
西方同意西柏林不是西德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属西德管
辖;苏不再坚持西柏林是东德的一个部分或被视作自由
市,承认了它同西德的密切联系;四国同意在柏林地区不
得使用武力或威胁,应相互尊重各自和共同的权利与责
任;苏联保证西德与西柏林间的交通“畅通无阻”
1972
多米
尼加
《圣多明各
宣言》
拉美15个沿海国12海里领海权;对自然资源等享有主权权利
尼克松
访华
1972.2.21-
1972.2.28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关于台湾问题;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问题;关于国际形
势
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20多
年的敌对状态,开始了正常化的进程;缓和
局势,符合两国和世界人民的利益
1972.5.26
维也
纳
苏、美《临时协议》(《关于
限制反弹道导弹系
统条约》、《关于限制
进攻性战略武器的
某些措施的临时协
定》)
双方可各拥有2个有限的反弹道导弹系统,一个保护首都,
一个保护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场,两者相距1300公里以上;
每个系统部署的截击导弹不得超过100枚;限制改进已有
反导系统的技术。
冻结双方现有的和建造中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数量;可
拥有超出现有和建造中的数量的潜射弹道导弹发射器,但
必须拆除相应数量的旧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器
正式确立了使用国家技术手段进行核实的
原则。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美苏第一阶段限制
战略核武器谈判的结束
70年代
达成的
其他协
议
美、苏1973《关于防止核战
争协定》;1976《关
于为和平目的地下
核爆炸条约》
1971《关于减少爆发核战争危险的措施的协议》;1972《禁
止细菌(生物)与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
这类武器的公约》;1975《关于限制地下核武器试验条
约》;1972《关于防止公海睡眠和公海上空意外事件的协
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军备竞赛的规模和速
度,有助于相互信任气氛的建立和关系的改
善;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美苏之间的军备竞
赛,不能使世界摆脱战争的威胁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海洋法
讨论会
1972.6
喀麦
隆
非洲国家提出在领海外建立专属经济区的主张
22
1972.9.29
中、日联合声明结束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中放弃对日的战争赔偿要求;
日承认台湾已归还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
政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政治基
础,不谋求在亚太地区的霸权
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1972.11.8
波恩联邦德国、民主德
国
《关于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和德意
志民主共和国之
间关系的基础的
条约》
两德将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相互之间的正常的睦邻关系,
只用和平手段解决它们之间的争端,放弃使用武力或威
胁;两国之间的现存边界具有不可侵犯性;两国中任何一
国的管辖权都限于本国领土之内,尊重双方在内政和外交
事务上的独立自主
结束了联邦德国与东欧国家相互隔绝的
状态,使西德获得了外交上的主动性,推
动了整个欧洲的缓和
1973.1.23
巴黎越南民主共和国、
越南南方民族解
放阵线、美国、西
贡政权
《关于在越南结
束战争、恢复和平
的协定》
美国尊重1954日内瓦协议所承认的越南的独立、主权、
统一、领土完整;各方在越南南方实现停火;美在60天
内撤出全部军队;北越和美国尊重越南方人民的自决原
则;越南统一通过和平方法逐步实现
这是越南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印支三
国互相帮助和支援的结果;其他各国人民
的反战运动起到了有力地牵制美国的侵
略和战争政策的结果;尼克松的收缩政策
客观上加快了结束印支战争的过程
1973.2.21
《关于在
老挝恢复
和平和实
现民族和
睦的协定》
联大第6
届特别
会议
1974.4
《建立新的国际
经济秩序宣言》、
《建立新的国际
经济秩序的行动
纲领》
一切国家平等参加解决世界经济问题;一切国家有对其自
然资源和国内一切经济活动的永久主权;发展中国家有建
立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联合组织的权力;加强发展中国
家的合作;改善现存的国际货币制度;改变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在商品交换上的不合理关系
1974.12第29届联大《各国经济权利及义
务宪章》;1975.2发展中国家原料会议《达
喀尔宣言》
中欧裁
军谈判
筹备会
议
1973.1.31-
1974.6.28
英、东西德、比、
荷、卢、美、加、
苏、波、捷;丹、
挪、意、土、希、
保、罗
中欧裁军会议的目的是致力于在欧洲实现更加稳定的格
局和巩固和平和安全;内容是讨论互相裁减在中欧的武装
力量和军备以及有关措施问题;原则是,裁减的时间和范
围都应审慎地加以制定,以使裁减的结果在各个方面和在
每一点上对于任何一方都符合不削弱安全的原则
1973.10.30
裁军会在
维也纳开
始,分歧众
多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74.6
美国、埃及《埃美关系和合作
协定》
1974.2埃美恢复外交关系;1976.3埃及废除《埃苏友好合
作条约》,改行亲美抗苏和以的方针
23
1974.6.26
北约15国《大西洋关系宣言》强调盟国间的关系要以友好、平等、团结精神为基础,重
申成员国的防务的统一和不可分割,美欧各自保证和承诺
对维护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适当调整了美欧关系,但不可能彻底消除
美欧之间存在的矛盾
国际经济
合作会议
1975-197719个发展中、7
个发达、欧共体
失败,聋子对话
1975.2
多哥
首都
洛美
欧共体、46个
亚非拉美国家
《洛美协定》取消了含有从属意味的“联系国”名称以及名义上平等实
质上不平等的所谓“互惠”贸易原则,首次确定了真正有
利于双方贸易发展和经济合作的“非互惠原则”;46国的
产品单方面享有免税和无限额出口欧共体的优惠;首创了
稳定出口收入的补偿制度
有助于改善有关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地
位和财政经济状况
1975年起,阿盟20国成为欧共体欧洲以
外的最大贸易伙伴
60年代曾
有《雅温得
条约》、《阿
鲁沙协定》
欧安会
第三阶
段会议
1975.7.30-
8.1
赫尔
辛基
35国,除阿尔
巴尼亚以外的
所有欧洲国家
及美国、加拿
大
《欧洲安全和合作
会议的最后文件》
(赫尔辛基宣言)
提出了指导与回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提出了某些建立信任
的措施;提出促进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合作的
措施;提出了促进人道主义和其他方面的合作的措施;提
出了地中海的安全和合作的措施;决定1977.6.15在贝尔
格莱德举行欧安会的续会,讨论《最后文件》的执行情况
体现了东西方的斗争和妥协,既包含了苏
联坚持的边界不可侵犯的要求,也包含西
方的尊重人权和促进交流的要求;还肯定
要扩大、加深和实的缓和继续及永久化。
标志着东西方的第二次缓和达到了高潮
1815年维
也纳会议
后欧洲最
大规模的
外交聚会
1977.9
华盛
顿
美国、巴拿马《巴拿马运河新条
约》
废除1903年条约,取消美的永久占领权,运河主权归巴;
美逐步向巴移交经营维修改建保卫运河的权利,至1999
年移交完毕;美在运河驻军逐步撤出;美船只和舰艇又迅
速和无条件通过运河的永久权利;运河永久中立
这是巴拿马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国
家主权斗争的光辉胜利,也是拉美
和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斗争的重
大胜利
戴维营
会谈
1978.9
1979.3签
《和平条
约》
美国埃及、以色列、
美国
《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
纲要》、《关于签订埃以
和平条约的纲要》
和平条约:双方结束战争状态并建立和平局面;埃以之间
的永久边界是埃及和前委任统治的巴勒斯坦领土之间公
认的国际边界;以色列有权自由通过苏伊士运河及其与地
中海的航道;双方尊重对方通过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的权
利;将就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自治问题开始
谈判
使埃及收复了西奈半岛,为埃及进
行和平建设创造了条件,并有助于
埃及进一步开展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控制的斗争
1978.12.16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两国自1979.1.1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最终实现了正常化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79.6.18
维也
纳
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
战略武器的条约》
每方的进攻性战略核武器运载工具的总限额为
2400件……
没有最终履行和实质作用
24
1979.12.12
北约“双轨”决议北约将对它的欧洲中程核力量实行现代化,将采取平行的
努力,就限制欧洲的中程核力量问题同华约展开谈判
联大
1979
发展中国家提议举行全球谈判,即在UN范畴中对原料、贸易、能源、
货币金融等五个领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讨论
拉美8国《蒙得维的亚条
约》
正式成立了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其他发展中国家区域组织:南部非洲发
展协调会议;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
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合作
和发展”
会议
1981
墨西
哥的
坎昆
22个南北国
家
分歧较大
1981
77国集团《发展中国家经济
合作的行动纲领》
南南合作的宗旨: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发展中国家的
经济合作,以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提高它们在南北谈判
中的地位
1981
欧共体《威尼斯宣言》首次承认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支持巴解组织参加中
东和谈进程;拒绝对苏联和波兰实行经济制裁
1982.8.17
中、美联合公报有关售台武器问题
第三次
UN海洋
法会议
1982.12
牙买
加
119国《联合国海洋法公
约》
1983、
1986
不结盟国家《经济宣言》南南合作的原则:促进独立的民族经济的发展,贯彻平等
互利精神并对最不发达国家予以优惠照顾,合作项目应讲
究实效,区域性和全球性合作应互相促进
1983.6
斯图
加特
欧共体《关于欧洲联盟的
宣言》
要为建立“欧洲联盟”而努力
1984.6.12
巴黎西欧联盟7国正式讨论了“恢复防务联盟的活动”的问题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84.6.下巴黎西欧联盟议
会
建议:调整北约结构,设欧洲人担任的司令特别助理;西
欧应保持仅次于美苏两国的“第三个空间大国”的地位;
尽力促使超级大国达成协议和恢复削减战略核武器谈判;
25
取消西欧联盟条约中关于限制西德生产某些常规武器的
条款
1984.10
罗马西欧联盟7国《罗马宣言》重整西欧联盟
1984.11
欧共体与非
洲、加勒比
海、太平洋集
团
第三个《洛美协定》5年内欧共体向非加太集团提供85亿欧洲货币单位财政
援助,并重点帮助它们发展粮食作物的栽培和实现粮食自
给;在扩大南北合作领域,放宽非加太集团国家的产品进
入共同体市场的条件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规定
标志着共同体国家与广大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关系又有了重要的改
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986.2
欧共体《单一欧洲文件》规定了在1992年建成共同体内部市场计划,消除内部存
在的边界、技术与税务三大障碍,实现商品、人员、劳务、
资本的自由流动
欧安会
第三次
续会
1986.11-
1989.1
维也
纳
35国《维也纳最后文
件》
对裁军、经济、科技和人权等做出了详尽规定
1987.12.8
华盛
顿
美、苏中导条约每一方保证消除该方所有庐舍中程和中短程导弹
以及这些导弹的发射器及所有支助设备
对于促进美苏缓和和推动削减武
器的谈判具有一定意义
第一个真正
裁减核力量
的条约
1988.4.14
日内
瓦
巴基斯塔、阿
富汗喀布尔
政权、美、苏
日内瓦协议苏军从1988.5.15开始从阿撤出,9个月内完成;美苏保证
不干涉阿内部事务,尊重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不结
盟的政策;UN选派官员监督决议执行
促进了美苏关系的缓和,推动了
有关国家在其他热点地区问题上
的谈判与妥协
1988.5
苏、美莫斯科协议双方将在现实主义和利益均衡的基础上,按照解决阿富汗
问题的基本模式解决西南非洲问题
1988.12
纽约安哥拉、古
巴、南非
和平协议1989.4.1开始逐步实现纳米比亚独立;南非军队7个月内
撤出;古巴军队分批撤出安哥拉
为实现西南非洲的和平与稳定奠
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90.5.18
波恩两德《关于建立货币、经济
和社会联盟的条约》
国家条约
1990.7
伦敦北约确立了北约由军事组织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变的原则
名称时间地点参加国文件简要内容意义备注
1990.8.31
柏林两德《关于实现德国统
一的条约》
统一条约
26
1990.9.12
莫斯
科
两德、苏、美、
英、法
《最终解决德国问
题的条约》
“2+4”条
约
1990.11
德与苏、德与
波
边界条约两德的边界是统一后德国的“最终外部边界;德国现在和
将来都不对任何国家提出领土要求”
苏联解
体
1991.12.7
俄罗斯、乌克
兰、白俄罗斯
宣布各共和国推出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的苏联已不复存
在。12.25,苏联国旗降下,苏联隐入历史
标志着冷战的正式结束和雅尔塔
体系的彻底崩溃
终级原因
在内部
第46次
首脑会
议
1991.12.9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条
约》(欧洲联盟条
约)
完善欧共体范围内没有国界的内部大市场,实现货物、资
本、人员、服务流通的“四大自由”,消除边界、技术、
财务三大障碍;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其中最主要的是货
币统一问题和建立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建立政治联盟,
包括共同外交和防务政策;发展各成员国在司法和内政的
合作;增强“欧洲公民”意识
1993.11.1开始生效,标志着欧洲
联盟正式成立
1997
马德
里
北约确定波兰、捷克、匈牙利首批加入北约“北约东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