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张帅出啥事了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精选哥哥作文合集五篇)
对当下我国网球运动热议话题的思考 韩酷
对当下我国网球运动热议话题的思考
韩苗(东北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大连 116025)
摘要我国的网球运动发展继往开来。我国网
球基础依IEI薄弱,长足发展需要李娜式辉煌。“单飞”
模式证明了走向职业化道路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竞
技体育的发展中文化元素是必不可少的。由此暴露国
人观赛文化的缺失确实值得我们去深思。
关键词网球热议话题
l我国网球基础的全景透析
在我国掀起了继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双冠军、
2006年澳网和温网女双冠军后又一个网球热潮。但
不可否认的是,网球项目在我国的群众基础依然相
对较弱。特别是从普及程度来说更是如此。比起在校
园、社区里随处可见的踢足球、打篮球、打羽毛球和
乒乓球以及游泳的人群来,网球在我国更多时候还
只是一项新兴运动和贵族运动,比起这些在我国普
及多年的项目来。网球可能确实存在着它一定的普
及难度,比如对场地的要求,对器材的要求等等,目
前,在我国群众还未形成像从事其它项目那样打网
球的习惯。
就拿体育运动开展较好的高校来说,一所高校拥
有3O块篮球场地可能才拥有两到三块网球场地,与
大学生们几乎人人拥有的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相比,
拥有网球拍的人数则显得更为稀少。除了北京、上海、
广州这三个承办WrA或者ATP赛事的大城市外。其
余城市的球迷们想要看到正规网球比赛的机会几乎
不存在,而其他项目在我国则几乎都拥有初具规模的
联赛,一二线城市的体育爱好者几乎都有亲临现场观
看比赛的机会。
2我国网球项目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虽然网球项目的普及率在我国无法与乒、羽等相
提并论,毕竟网球项目在我国的发展也只有十几年的
光景,但这几年我们仍然欣喜的看到。我国的网球人
口正在逐年呈阶梯型的上扬。从最早的上海喜力网球
赛,到后来的上海大师杯,再到现在风生水起的中国
公开赛、上海大师赛、广州公开赛,网球项目在我国引
来越来越多的关注度,三大城市举办高水平网球赛,
不但让更多本地人开始认识网球热爱网球.而且也带
动了周边城市网球运动的普及。
明星和奥运效应也成为网球在我国取得快速发
展的一大助推力,从李婷和孙甜甜在2004年勇夺奥
运会冠军让中国人开始知道网球项目。到2006年郑
洁和晏紫勇夺大满贯双打冠军,我国的网球人口已经
从最初的几十万猛增到180多万,到了2008年。凭借
郑洁在温网杀人四强和李娜的奥运会四强,更多国人
点燃了对网球的热情。再加上几大赛事在我国的轮番
举行,让中国人的网球空前高涨。据国家体育总局的
数据显示.我国网球人口在2008年已经突破了500
万。到了2009年。伴随着两大ATP赛事在北京和上海
的升级,据中国网球协会的官方统计。我国网球人口
已经突破了80o万。
除了网球人口的增加,大型网球比赛的举行外,
我国的网球硬件设施无论是赛场还是民用球场在这
几年也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北京举行的中网。从
去年开始新建的花冠球场预计在今年投入使用.用来
满足更多网球迷前来观看比赛的需要。而民间网球设
施的增加更是显而易见,在城市新建的比较好的社区
里已经很容易可以找到网球场地,而无论是中小学还
作者简介:韩酷(1971一),男,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育及网球教学训练。
・53・
《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 2011年(第24卷)第2期(总第91期)
是高校,为了满足更多学生打网球的需要,新建的网
球场地也越来越多,普通公民打网球变得更容易了。
3网球李娜式发展模式分析
2011年李娜在澳洲取得的辉煌,让千里之外的每
一个中国人为之兴奋。由此可见明星效应对一个项目
的推动力是巨大的。相比姚明之于篮球,刘翔之于田
径,丁俊晖之于斯诺克,林丹之于羽毛球一样,李娜已
经成为网球在我国的代言人。2005年丁俊晖在拿到中
国赛冠军后央视的收视率达到了3.2个百分点,这个
冠军还对斯诺克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惊人的推动力,
很多家长不再认为打台球是不良行为。开始舍得花钱
让孩子学打球。在我国举办的斯诺克赛事等级和数量
也在逐渐增多,全国各地的桌球房也像雨后春笋一般
发展起来。拉动了经济效益的发展。
同样的历史完全可以在李娜和网球身上得到重
演。比起上述的四个开展较为普及的项目。事实上李
娜为网球项目做得贡献更多.从对一个项目完全陌生
到彻底喜欢。李娜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样一段心
路历程。越来越多的球场,越来越多的网球人口同样
可以拉动经济效益的增长.形成一个较为持续发展的
产业链。对于促动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
用。网球项目一年有四大满贯,可能不像其他赛事只
有到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或者两年一届的世锦赛才能
引来广泛的关注,相信随着李娜成绩越来越好,以及
彭帅、张帅等选手的渐渐成熟,对于网球的关注度必
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加带动网球在我国的发展
和普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球变成一项全民运动
也并非只是一纸空想。
4由李娜“单飞”模式引发训练体制的思考
2011年1月29日,可能会成为很多中国人“普
及”网球的重要日子。尽管中国网球“女皇”李娜没能
登顶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但一个银制奖
盘,足够让世界惊叹,澳大利亚网球协会主席说:“这
是中国人历史上从未做到过的成绩,即使没有夺冠。
她今天站在这里就是最大的突破。毫无疑问,李娜是
中国的英雄。”事实上中国网球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
・54・
几经辛酸,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网球只是在
亚洲范围内收获了一定的自信,在大满贯赛场,鲜有
抢眼表现。作为中国网球出战大满贯的先行者之一,
李芳有过澳网第三轮,法网第二轮的出色,但这些成
绩对于欧美顶级球员来说,亚洲人的“偶露峥嵘”,至
多只是赛事的点缀罢了。
在李娜决赛日的前后,中国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着
李娜在澳网的消息.除了网球专业人士以及球迷给出
的高度评价,李娜所带动的网球风潮也成了很多普通
民众在茶余饭后关注的话题。一些从未接触过网球的
人,会在网上发表各自看法。“为什么大满贯赛事这么
重要”?或者干脆有人说,是李娜让之前只喜欢乒乓球
的人,认识了什么是贵族运动。
当时,翻开外国主流媒体的体育版面,总会有一
块显著的位置留给中国“一姐”。他们会用“惊奇”、“缔
造历史”等词汇描述一位身高1米73的湖北姑娘,她
成了13亿中国人普及网球、树立中国球员在世界重
量级赛事上新形象的重要“标签”。
除了球技抢眼,李娜在赛后接受采访也成了世界
球迷认识中国选手的直接通道。她会用流利的英文诙
谐地讲述与丈夫的恩爱,也会用自嘲的方式描述澳网
的成绩,用直率的态度对待元月份赚到的过百万美
金,“大方而高雅”的幽默方式让不少媒体惊呼,中国
运动员的成熟早已突破传统“国家队式”的局限。
作为有着上百年的运动项目。网球的发展可能比
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中国人“掌控”的优势项目更
具有国际认知度。孙晋芳就曾直言不讳地说:“李娜是
当前体育界的领袖人物,她的成就也许曾经被低估,
但是现在她的国际影响力足以媲美姚明和刘翔。”从
举国体制向半职业转变,我国女子网球在体制改革路
上艰难前进。据有关报道:2005年彭帅最先提出“单
飞”,此后又有李娜“炮轰国家队”,指出我国网协安排
日常训练和比赛。制约了她的发展。随着李婷和孙甜
甜在雅典奥运会上收获了双打金牌,郑洁和晏紫2006
年夺得两个大满贯双打冠军.去年澳网李娜和郑洁又
同时进入单打四强.走向职业化道路的网球一次次书
写着中国的历史。我国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
说,李娜此刻的突破对我国网球的贡献非常大,必将
成为青少年一代效仿的偶像.社会的关注将更多聚焦
于网球。同时这也说明“单飞”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
《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 2011年(第24卷)第2期(总第91期)
5 由李娜赛场喊出‘'shut up”引发的观赛文化思考
美联社在20l1年1月29日澳网决赛后披露了
李娜第二盘局间休息时,向赛场的裁判抱怨的内容:
“能不能叫中国的观众别教我怎么打球?”李娜和克里
斯特尔斯的决赛进行得惊心动魄,尤其是第二盘对李
娜而言非常的关键。第2盘末李娜不知为何不满,向
主裁不断投诉.但是赛场之外的干扰因素却对李娜的
发挥产生了影响。第二盘3—3时最紧张的时刻,克里
斯特尔斯完成了破发。在这次发球局被破之后,李娜
再也忍不住。来到了英籍主裁判艾莉森的旁边,低语
着什么。赛后美联社曝光到,李娜对裁判说的内容是:
“你能不能告诉现场的中国人不要教我怎么打球么?”
美联社还表示。李娜看起来因为一些中国观众不合时
宜的“干掉她”、“打败她”、“冷静下来”加油声而受到
干扰,让主裁判去调停,之后又抱怨有人使用闪光灯。
之后李娜又冲着自己的丈夫兼教练姜山喊道“别冲我
喊”。
这不是李娜第一次因为观众适得其反的助威生
气,北京奥运会半决赛,李娜与萨芬娜的半决赛中朝
着观众吼出一句“shut up(闭嘴)”的喊叫,甚至引发了
不小的风波。事后李娜解释道,她控制不了自己那种
求胜的欲望。虽然知道观众都是为自己好,也能理解,
但确实还是造成了一些干扰,我觉得当时喊完以后,
不像说真的是自己发泄出来的可能心情会更轻松一
些,我觉得可能心里会更郁闷一些。与北京奥运会相
比,李娜这次选择让裁判进行调停,而没有直接朝着
观众宣泄不满。已经体现出了她对自己性格脾气更好
的控制。毕竟网球是一项有着特殊观战礼仪的运动.
例如严禁使用闪光灯拍照,鼓掌加油时别近距离冲着
队员。而且只有在一分的比赛确实结束时方可开始加
油叫好。
胡乱的鼓噪加油,闪光灯拍照,甚至在球员挥拍
过程中试图去“支招”。只会对运动员的注意力造成伤
害,增加失误,更何况是在大满贯决赛这种重大场合
的生死攸关时刻。著名评论员李承鹏赛后发表了自己
的看法:“我认为她骂的不是中国观众。是一些不会看
球却只会爱国的人,看网球何时该鼓掌,何时该欢呼,
有讲究。”由此暴露国人观赛文化的缺失确实值得我
们去深思。竞技体育的发展中文化元素是必不可少
的。这种文化元素的存在如同中国武术在全球传播时
渗透出来的博大精深内涵一样。
参考文献:
[11彭承基.提高网球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2】彭杰.从案例分析看中外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
的人文社会学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3】孟凡甫,杨麟.对竞技网球本质及其制胜规律
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S1).
[4】独华军,郭开强,苗鹏,等.世界男子职业网球
选手竞技能力特征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I).
[5】文建传,陈长庚.从项群理论的视角看网球运
动的某些项目特点【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3).
(上接第57页)
应树立培养世界一流击球员的长远目标,加强运动员
长挥能力的训练,同时要加强短打、触击、推敲、跑打、
牺牲打和偷垒等技战术训练。形成“稳、准、巧、狠”的
击球特色[41。
参考文献:
[1】张天峰、朱菊芳等.十运会与九运会垒球决赛
技术统计比较[J】.体育学刊,2006,5,(13):106—107.
[2113】陈小敏.第十一届世界女子垒球锦标赛四强
实力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18—119.
[4】高跃文.第l1届全运会女子垒球前6名队投手
技战术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0,3,(18):57—
58.
f收稿日期:2o1】一o3一o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