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关的成语故事
2023年1月24日发(作者:思乡的优美散文)
第1页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14篇)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1
“悬梁”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西汉时候,
有个人名叫孙敬,是有名的政治家。开头由于学问浅薄得不到重用,
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仔细钻研。常常关起门,
单独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经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
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困乏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
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殊的方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
书疲惫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
了,立刻就糊涂了,再连续读书学习。
“刺股”出自《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
叫苏秦,也是知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
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经常读书到深
夜,很困乏,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预备一把
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
到痛苦,使自己糊涂起来,再坚持读书。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
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鼓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2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原文如下: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第2页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特别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
他白天必需干很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伤心这铺张的
时间,内心特别苦痛。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
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士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
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
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
呢。”匡衡听后特别生气,不过他更下定决心,肯定要把书读好。匡
衡回到家中,静静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
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慢慢地把家中
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把握的学问是远远不够的,他想
连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四周有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消失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仆人说:“请您收留
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酬劳。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
了。”仆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容许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
汉时期知名的学者。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3
“映雪”出自《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
介,交游不杂。”
第3页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
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特别惋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觉察窗缝里透
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
倦意顿失,马上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
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马上看起书来,手脚冻僵
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
放过这个好时机,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
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囊萤”典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
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
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
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那么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后官至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供
给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
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
院子里背一篇文章,突然见很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飘舞。一闪一闪的光
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刺眼。他想,假设把很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
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
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光明,但
可牵强用来看书了。从今,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第4页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最终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4
李贺,唐朝有名诗人,人称“诗鬼”。他自幼聪明,七岁能写
诗作文,十余岁便名扬文坛。相传李贺写诗不先立题,而是注意到生
活中去开掘素材。每次出门,他总是骑着一匹瘦马,肩背一个布锦囊,
后面跟着一个小童仆。他边行边思考,吟得佳句,就用随身所带笔砚,
在立刻写成诗条,投入锦囊。有时满载而归,囊中鼓鼓的;有时终日
穷思苦索,竟不得佳句,囊空如洗。
知子莫假设母,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创作勤奋,更了解儿子身
体经不起这样的折腾。一天晚上,李贺回了家,他母亲就让侍女接过
布锦囊,倒出李贺所记的诗条,一看,写的真不少。母亲又是兴奋又
是心疼,说:“这孩子,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李贺立在一
旁,并不说话。饭后,他从侍女那里取回诗条,研好墨,铺好纸,把
白天所记的诗句连缀成篇,然后存到别的袋子里,除非喝得大醉或有
其他重要的事,他通常都是这样。
由于作诗太刻苦,损坏了安康,李贺只活了27岁便去世了。
但他短暂的一生,却给后世留下二百四十余首诗歌,其中有很多世代
相传的名句,如“天假设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雄
鸡一声天下白”、“石破天惊逗秋雨”等等。
“沥血”一词出自韩愈《归彭城》:“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
辞。”既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后来,人们便把“呕
心”和“沥血”合在一起,表达费尽心思、用完心血的意思。
第5页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5
悬梁的故事发生在楚国一位名叫孙敬的贤士,到洛阳求学,为
了勤於学习,怕受睡眠困扰,因此把头发绑住悬於梁上,假设读书疲
累,眼睛一合上,头低下来,那悬在梁上的头发一拉,必定痛得醒过
来,而后他苦读有成。刺股的故事发生在战国苏秦身上。他在鬼谷子
那儿学合纵连横之术,学成后到秦国游说,不被采纳。旅费用完只好
回家,但家人皆不理他,他很惭愧难受,於是发愤苦读。读累了打瞌
睡,就拿一把锥子在腿上戳,把睡意赶跑,又连续苦读。
后来,再动身游说诸侯时,无不胜利,身挂六国相印,好不威
严。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6
车胤,晋代南平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
苦,没钱买油点灯。日子久了,车胤觉得长期下去,将不知铺张多少
珍贵时间,肯定要想方法解决才行。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一闪一
闪的飞来飞去,立即想到,假设捉十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
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
此后,他就每晚靠著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7
古时有一读书人名叫孙康,也因家贫,冬夜常常在雪地借助雪
光返照来读书。随月读书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
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
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
第6页
光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上升,始终爬到屋顶。
有时,读累了,一不留神从梯上掉下来,他急忙爬起来,连身
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连续读下去。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8
隋朝时的李密特别用心向学,分秒不愿铺张,有次他要去绥山,
怕途中耽误太多时间,动身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
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非常专注。
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
勤学专注之功令人尊敬。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9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就读书,直至深夜。由
于疲惫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
一头系着头发。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后来,他最终成为
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由于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
为知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10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爱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
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
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方法:在
第7页
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耀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
刻苦,学到了很多学问,后来做了宰相。
比方:在艰辛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11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
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肯定的长度和
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那么几十个,少那么八、九个。一
部书要用很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需用巩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
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很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
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根本上了解了
它的内容。不久又读其次遍,把握了它的根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
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化讨
论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
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屡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虚心他说:“假设让我多活几
年,我就可以完全把握《易》的文与质了。”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12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
困,无法读书。参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
能把战例阅历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如今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
第8页
更应当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能。”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犯难地推托说:”队里的事情又多
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唯恐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
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讨论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
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当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
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
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
汉光武帝在行作战的紧急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愿放下来呢!
你们年轻人更应当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头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13
欧阳修,北宋时期出色的文学家和史学家。4岁那年,父亲调
任泰州判官,不久便去世了。父亲生前为官清廉,喜爱交结伴侣,乐
于接济穷人,死后家里没有留下任何财物,穷得上无片瓦,下无寸地。
转瞬间,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其他同龄孩子都进书馆读书去了,
可母亲郑氏却没钱送欧阳修读书,心里特别焦急。怎么办呢?郑氏特
别清晰,连纸张笔墨都买不起,私塾先生就更加请不起了,所以还是
确定自己来教儿子读书写字。没有课本,郑氏就把自己学过的诗文逐
一回忆起来,教儿子读,教儿子背。
第9页
就在郑氏为没有笔墨纸砚发愁时,有一天,她在河边洗衣服,
飕飕的霜风吹得沙滩上的芦苇七零八落,被折断的芦苇杆把一片平整
的沙地划得沟沟壑壑,似字非字,这给郑氏启发很大,她灵机一动,
用衣蔸从河滩上捞取了些许细沙,又折来几根芦苇杆,回家后,她把
细沙装进一个大盘里抹平,就用沙盘当纸,用芦杆代笔,手把手地开
头教儿子写字习文。欧阳修就这样在沙盘上跟着母亲一笔一画地学,
反反复复地练,每字每句都要一丝不苟地读熟写好才肯罢休。
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欧阳修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用心读书,
终成“一代文宗”,成为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经学
家、金石学家、名目学家和谱牒学家。
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篇14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攻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
衣,大批精兵潜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
声盘问。吴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
船上吴突然攻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
州。
吕蒙作战威猛,平常却不愿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
兵法,用兵更高超。”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
释卷’。”从今,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