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留侯论中苏轼忍字内涵

更新时间:2023-02-11 04:08:34 人在看 0条评论

留侯论中苏轼忍字内涵

2023qs中国大学排-


2023年2月11日发(作者:小学拼音教学aieiui教学设计(精选5篇))

单元

选修(三)唐宋八大家——论辩

课题

《进学解》教案

教学

目标

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

3.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

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无独有偶,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

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

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

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

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

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待,另立新说的。

二、

知识

链接

1.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2.文体:《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

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

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

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3.写作背景:嘉佑六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室,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

入三等者只有吴育与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留侯论》是《进

论》的第19篇,后来将这50篇文章编为《应诏集》10卷,本文在第9卷。

三、

题解

张良(宋·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

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

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王安石的这首翻案之作,以叙述的笔调,概括了张良一生的重大经历,只在最后两句略加议论“洛阳贾谊才

能薄,扰扰空令降灌疑”,指出张良被重视而贾谊受冷落的原因是贾谊“才能薄”,见解独特。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

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

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三、

诵读

1.学生诵读全文

2.解释全文的重点字词

古人说话,常常采用一种迂回的表现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说明白。所以我们在翻译时要透过字面体会到作者

的“真情”所在。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法,使得既保留了意的准确性,又显示出生动性

四、

整体

感知

【思考1】与王安石的《张良》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

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

【思考2】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完成表格)

明确: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思考3】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

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集中论述了张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能忍”,“忍”字贯穿全篇。但是,苏轼的立论,是建立在破除陈见的基础之

上的。也就是说,关于张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的众多学者,大都认为张良得益于圯上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因而“运

筹帷幄”,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所以,在文章中,存在着一场围绕张良成功原因的对话—苏轼与前辈的对话

二、

比较

阅读

【讨论1】本文蕴含着关于张良成功原因的不同观点,你能根据文中有关语句来谈谈吗?

明确:作者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能“忍”,而前人认为张良成功在于他读得到了一本神奇的书。

【讨论2】《留侯世家》和《留侯论》二文,除了对于张良成功原因的说法不同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点?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

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

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

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曰鸡鸣,良往。父又先在,

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

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

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

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比较苏轼《留侯论》的见解与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的记载的不同之处,完成下面的表格。

司马迁的看法苏东坡的意见

(1)张良成功的原因:苏轼:能忍;前人:得神奇之书

(2)圯上老人身份:苏轼:秦之世出而试之的隐君子;前人:鬼物

(3)老人来到圯上的用意:苏轼:“深折”张良,教他“能忍”;前人:授书,“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4)张良的状貌与志气:貌柔不称其志气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治学精神:善于思考,敢于怀疑,自抒新见。

【讨论3】根据课文的内容,讨论苏轼所提“忍”字的内涵。

明确:文中以郑伯、勾践、高祖为例,说明“忍”的内容,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二是“养其全锋,

而待其弊。”则“忍”除了“忍耐”的度量外,还要有智慧,是道德的修养,也是过人的才智。

三、

迁移

训练

苏轼的观点,是针对前人对张良成功的荒谬说法而树立的,自有其合理之处,可是一旦离开了这种针对性,

去泛泛而谈“忍小忿而就大谋”,无疑在事理上是有漏洞的,因为当忍则忍,不当忍则不能忍。

讨论:是不是一切情况下都要“忍”?

正如民谚所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吃亏人常在,能忍者自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

天空”。

忍,作为一种涵养,经常被曲解。忍,不应该是憋在心里,窝气;因为气不顺,憋在胸中,久而不畅,则智

昏;智昏,则容易失言失态。最终,忍的修养还是会失去。所以说,忍应该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化解”。

俗称:“忍字心头一把刀”,想借“忍”的字形说明“忍”的道理:“一直要忍到心头插刀,也不反抗。”

其实,这是消极的态度,结果很悲哀,以彻底牺牲自己为代价,没有解决实质问题。这不是积极的态度,不

可取。正因为民间的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了许多人本可以很好地化解矛盾的,却采取了消极的态度,结果贻

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所以,与其“忍到心头插刀”作无谓的牺牲,不如“忍化”,处事临危不惧、当机立

断,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学会避免正面冲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损失,用柔化、分化等

办法最终彻底解决冲突。

2、《留侯论》为苏轼著名的翻案文章,内容创新是其特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有一些“想当然”的共

识,但我们不见得同意的事情?比如植物会“向光”生长,有没有可能是因为植物“怕光”,故两边生长速

率不一,造成植物有不同的生长情况。又如“沉默是金”、“谦受益、满招损”是否为必然的结论。

三、

手法

探微

(一)研习“对比衬托”的手法

【思考1】文章评述了留侯的三段经历:寻人刺秦、圯上受书、辅汉建功。这三件事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这三件事紧紧围绕“忍”字,分别是不忍、能忍、用忍。它们分别是从反面、正面、正面来论证“忍”的,

通过对比,观点更加鲜明而有说服力。

【思考2】文章在论证上,大量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本文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种手法?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知识链接:对比,是互相比较,通过比较,各自的特点就会显得更鲜明。

衬托,是在比喻的基础上,一方衬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衬托一方的特征更加凸出。一般来说,衬托的一方

是陪衬,是次要的,被衬托的一方是主要的。一般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同类的事物从正面陪衬,是正衬;

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从反面陪衬,是反衬。

明确:⑴论大勇的能忍与小勇的不能忍,是对比,而且带有“反衬”的性质。

⑵写郑伯肉袒牵羊和句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正衬“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

⑶引楚汉相争:项羽,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刘邦,能忍,“养其全锋,以待其弊”。

以项籍之不能忍,衬高祖之能忍,这是反衬。

⑷以子房状貌乃如妇人女子,反衬子房能忍,以及志气非凡,表明不能以貌取人,是反衬。

(二)形象的比喻,会使论说生动浅出。本文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呢?

1.“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连一根发丝都不能相容,比喻境况十分危险

和紧急。

2.“千金之子,不能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不足以死也。”用“千金之子”不能死在盗贼手

里,来比喻子房不能忿而走险以轻死,应当能“忍”。

四、

解读

题目

学习

史论

写法

【思考】本文题目是否可以换成“忍论”或“论忍”?

明确:不能,因为本文属于史论,是由史书上有关张良的荒谬说法引发思考的,而作者所引用的主要也是张

良的事例。“留侯论”这一题目表明了本文论述的主要对象。这说明,史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时应该

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提问:如果以“忍论”或“论忍”为题,最好怎么处理张良的事例?

明确:对张良的理性分析少一点,对前人关于张良奇遇的荒谬说法不提或尽量少提,对张良的三件事进行集

中论述。

课堂

小结

从苏轼、王安石,到钱文忠、王立群,实际上体现了他们历史研究的一种独特的品性,他们大都是特殊事实

的观察者和调查者,他们具有关于历史的敏锐的感受力,和作为一个学者的个人机智,他们当然也需要有个

人的风格和偏好,但更需要在对历史的判断中体现出必要的道德责任和尊严意识。

不管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历史,一定要符合历史的客观性,要以广阔的历史视野把读者引向对事物和事件

公正和准确的评判,让我们当代人可以窥见到历史上那种真实的生活和鲜活的历史戏剧性事件„„

板书

设计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7-247471-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2-11 04:08:34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