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浪淘沙middot借问江潮与海水赏析
2022年12月15日发(作者: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200字)
白居易描写爱情的诗词《浪淘沙》赏析
《浪淘沙》
唐·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赏析】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上句以君之情、潮之信
作比,突出君不如潮有信。潮水起伏不定,但潮涨潮落,毕竟还有其
定时;而君之离去,杳无音信,多少月圆月缺,多少潮涨潮落都已过
去,可君还没有回来,可见君不如潮。君之薄情,令人心生恨意,以
前的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人重利轻别离”自古都是如此,殊
不知君眼中有利益财宝,有整个花花世界,而妾的眼中只有君一人。
“相思始觉海非深”,以相思作结,短短七字,寓意深长,耐人
寻味。妾之情深,深于海,而君之信尚不如潮水,两相对照,使“君
情”与“妾心”之间形成更鲜明突出的反差。可谓匠心独运,出人意
料。“始觉”二字,说明君之薄幸是在久经折磨中悟出的,痛彻心扉,
凄楚动人。
另外,“相恨”、“相思”的转化,刻画出思妇内心微妙的变化。
既恨君不如潮,又没有斩断情丝的决心,因此转恨为爱,爱恨交织在
一起,难解难分。体现了女子的忠贞不渝,也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千千
万万有同样遭遇的妇女悲剧性命运,具有典型性意义。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文学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
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占有重要的
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
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
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
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
独善之道,所以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
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
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
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
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
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
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
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
“嘲风月、弄花草”的鲜艳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
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
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
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
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
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
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唱歌,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
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
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
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
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
“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
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
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
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
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
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
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
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
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
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
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
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
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难过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
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
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
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
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扩展阅读: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
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
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
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
“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
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
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
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
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
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
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
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
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
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
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
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