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2年12月15日发(作者:北大自主招生推荐信3篇)
第1页共16页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优质的教案能事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周密、细致,是上好课
的重要保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供大家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奇妙奇异,激发
学生酷爱自然、视察自然的爱好。
2.学习作者视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改变的。
2.学习作者视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爱好
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美丽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
生观赏,并向学生说明火烧云的特
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
第2页共16页
习爱好。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加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依次火烧云的?
2.生:是根据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
依次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
景象。不过,更壮丽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
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改变快,而且它的形态也是千变
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仿照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
下来,并表演出来。
三、指导朗读,培育语感
四、想想说说,课外延长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肯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改变深
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第3页共16页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漂亮、奇妙的图片,让
学生做个有心人,发觉自然界的美,懂得观赏美并爱护这些美。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2
敬重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四年级上
册《蟋蟀的住宅》。拿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前两遍我站在一般读者的立场,读这篇19世纪法国着名昆
虫学家法布尔的视察随笔,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紧凑显明、语言的生动
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确是“宏大的工程”;
感受到蟋蟀这一小昆虫对生活的无限酷爱;还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手
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无限宠爱之情。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类
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三四遍,我站在学生的立场读,读后产生了一些疑问:学
生对蟋蟀熟识吗?他们理解什么叫“随遇而安”吗?学生能从拟人写
法中感受到什么呢?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窟怎
么谈得上宏大呢?因为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总是喜爱拿着木棍在地
上挖坑挖洞,挖这么小的一个洞窟对他们来说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老师的立场读,我找了我和学生在阅读之
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怀疑:作者为什么说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宏大
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宏大工程的?这之
后的四遍,我在阅读中主动地思索:怎样构建一个大家都感爱好的话
第4页共16页
题,怎样组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堂。思索一再,我将目光锁
定在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并作了教学设计。
依据上述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索,我将本节课的教
学目标及重难点作了如下支配: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
会写“弃、毫、遇、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
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
读,理解“蟋蟀住宅是宏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酷爱生
活”、“不辞辛苦”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究大自然、
酷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爱视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学问与实力、过程与方法、情感看法价
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其次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
本课教学支配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沟通达成1、2
两个教学目标,其次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接着对话沟通以达
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支配作一说明。
第一课时我依据“抛锚式教学法”,支配了“创设情境、确
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引出课文,
用时5分钟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学问,
第5页共16页
而是学生依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学问自己建构的过程。所以
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学问和新学问之间有肯
定的相关度。而老师帮助创设肯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
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
创设一种“专心创建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
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
好,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肯定难度的“随遇而
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酷爱生活、不辞辛苦的精神和其住宅的
“宏大”打下了基础。
其次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沟通阅读感受,用时
10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注意将字词学习与课文语句、课文
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
的“宏大”,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
性”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成效。
其次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肯定要
敬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作者最想告知大家
的是什么”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
确定本节课的探讨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宏大的工程’”。
虽然阅读是特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
存在的,对每个相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探
第6页共16页
讨问题供应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化体会“宏大”,
用时5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思索,使阅读实现特性化,
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学问的联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
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纳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
批注的方式,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其次大环节的“概括”性
阅读到本环节的“详细化”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
实力。同时,我提示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泡泡”、插图、
生字、思索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的概念。
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沟通感受,提升“宏大”缘由,
用时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分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改变,而在课堂学习活
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老师的不断沟通与沟通,就能更好地实
现意义建构和情感改变。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感受,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
过程中,老师是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因
此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老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须要帮助
的时候赐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赐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
时候赐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老师通过对“它经常慎重地
选择住址,肯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柔的阳光”、“它的舒适的住
第7页共16页
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始终到卧房”等详细语句的品析,
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适和浩大壮丽,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
时表现出的才智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怀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
寸深、一指宽’的洞窟怎么谈得上宏大”这一问题,则采纳比照方式,
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帮助学
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洁”和“工程的浩大与壮丽”的极
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实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刚好进
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育了学生的语感。
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阅读热忱,用时
10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
提升,该环节通过“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
适;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洁的工具建立了如此浩大壮丽的工程。
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的“我手写我心”形
式,表达自己对蟋蟀酷爱生活的钦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
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状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终用“文章的作者
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的
“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忱,
为其次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该课文的学习,我主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
主义理论,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
第8页共16页
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剧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3
《观潮》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
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美,气概非凡,景观的描绘,
抒发了酷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
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视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实力的训练,还要激
发学生酷爱大自然,酷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静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
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
钱塘江大潮来前的一帆风顺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显明对比,尤其
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移山倒海之势,翻天覆地之力。
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
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打算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
“伸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安静;以“快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
悦心情;以“雄壮激扬”,烘托大潮的磅礴气概。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很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
睹这样宏伟壮美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验
第9页共16页
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绽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
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供应感知,发展
情感,促进理解。
依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
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起先还是一帆风顺到有声无“形”,然后“水
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
白浪翻滚,犹如一道城墙”;更近,如同“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
依次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
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
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晰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
“连接对号”。其次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动改变、
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
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
的钱塘江大潮,形象显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
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依
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
利于思索;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敏捷主动;个别
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
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第10页共16页
这堂课的教学,采纳下列读法:
课始:老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
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
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
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索;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
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
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开心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美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视察和表达的依次。
懂得作者是根据“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依次视察
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态、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宏伟奇妙的
第11页共16页
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方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
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建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
—画批—探讨—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
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相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
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
生怀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
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
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供应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尝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尝,品尝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宏伟壮美的自然
景观,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依次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第12页共16页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
容,绽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
“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方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老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爱好,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
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实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一
帆风顺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
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望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
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索。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留意:他看到
的是怎样的大潮?根据他描述的依次,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老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第13页共16页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依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
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
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根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
依次写的,并根据这一依次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
容,并能抓住要点精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根据什么依
次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索: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
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
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
急迫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安静、
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其次段。
第14页共16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
的磅礴气概和壮美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
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究法、组织探讨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
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争论、全班探讨三种教学形式相
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其次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索:作者是按什么依次写大潮来时的
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探讨这两个问题。
通过探讨明确:
a。作者是根据远—稍近—再近—更近的依次写大潮中景象
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态、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
第15页共16页
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丽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
来的,请你们细致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争论。
⑤组织学生探讨。
边探讨边自由读。
需探讨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白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
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态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
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
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态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第16页共16页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假如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
那奇妙漂亮的五彩池;宏伟壮美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
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
不感到骄傲,作者也正是把这种酷爱与骄傲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
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其次段。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