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欣赏戴望舒

更新时间:2022-12-15 17:31:39 人在看 0条评论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欣赏戴望舒


2022年12月15日发(作者:30条经典QQ空间说说)

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把一批现代派诗人打出了象牙塔。他们再

也没有闲情“站在桥上看风景”,“装饰了别人的梦”。现代派给

人的印象似乎就是这样,是一批精神贵族关起门来的自我欣赏。

因此,当戴望舒写下他那首感人至深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人

们发现了与其早期作品的纤细、精致、忧伤、神秘截然不同的宽

广、博大、深沉、明朗。许多评论家认为他走向了现实主义。也

有一些外国文学造诣很深的学者兼诗人,如袁可嘉,看出了其中骨

子里的现代派手法,但似乎同意这种观点的是少数。我认为,一个

人也许在不同的时候说出不同的话,而这些话背后的言说方式却

未必改变。《我用残损的手掌》之所以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原因也

正在于此。这首诗首先运用了一种超现实的手法:“我用残损的

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全诗的灵魂。戴望舒说过:“诗是由

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残损的手掌

本来是很小的,但它能摸索广大的土地,一会儿“触到荇藻和水的

微凉”,一会儿又让“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这一大一小

的强烈反差构成了独特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作用下,“手掌”的

内涵与外延之间产生一种张力。“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

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了伤,但依然是

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它超越个体的有形的手掌而化

为民族的“无形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无形

的手掌“粘了”同样无形的“阴暗”。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也要

创造超现实,但它们主要依靠虚幻夸张的形象。而现代派作品中

这种超现实效果主要是通过语言获得的,强调通过悖论、反讽等

反常搭配的运用,使语义在某种独特语境的作用下拓展或变形,从

而达到一种“不合理中之合理”的效果。作品对主观的感情,抒

情主人公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隐匿,将它们寄于一个生活化

的形象与相应动作上,即“残损的手掌”和以手掌“摸索”。内心

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

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正是通

过这既超越现实又非常生活化的形象和动作,作者与现实之间形

成了一种审美距离。当“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时,当“我

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时,当“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时,都仿

佛是一个灵魂从更高的地方观照,审视着这种苦难、依恋和信念。

这样,诗中就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自我是广大的土地上生活的

一员,残酷的战争与生活给他一双残损的手掌,他是生活的体验

者;另一个自我是我们民族受伤的灵魂,具有普遍性、永恒性,他

超越时空,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这历史的一页,既看到苦难,也指

出希望和力量。仔细体会后一个自我,似乎还能隐隐感到一丝与

作者早期作品相通的神秘主义气息。中国现代抒情诗大体上可以

分为三种抒情方式:浪漫主义(主情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派。

浪漫主义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以饱含感情的语句直接撞击读

者的心胸,如和《我用残损的手掌》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同样传

诵一时的高兰的那首《哭亡女苏菲》:“你哪里去了呢?我的苏菲!/

去年今日/你还在台上唱“打走日本出口气”!/今年今日啊!/你的

坟头已是绿草凄迷!„„”短短的五行诗里就用了四个感叹号和

一个问号。艾青及其受他影响的七月派诗歌则更多采纳了象征主

义的抒情方式,赋予某个意象,某种光、色以普遍性内涵。如艾青

的“灰黄”的色调,“土地”、“太阳”,以及阿垅的“纤夫”等。

要领会其中的意蕴、感情,主要靠读者的联想。而现代派的抒情

方式,尽管与象征主义有类似之处,也包含了象征的成分,却更为

含蓄,强调通过某种日常经验的再现,唤起读者相应的记忆表象,

使读者通过对自己的类似经验的追忆和体验,体会到这种经验背

后的感情。这种感情既是作者的,也是读者的,它并非作者施加于

读者,而是作者以某种日常经验为媒介,从读者心中唤起的。这种

感情一旦从读者心中唤起,它就是发自内心的,内在的,深沉的,持

久的。我们不妨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的中心句“雪

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和“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做一比较。前者就是一种象征主义的抒情方

式,以大自然的现象象征中国社会的现状,以自然界的寒冷象征心

理的寒冷,读者通过联想,眼前会呈现出日寇铁蹄下的中国生灵涂

炭的悲惨景象。而后者呢,在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在抗敌的战场

上,在逃难的道路上,在敌人的监狱里(如作者本人),在被焚毁的村

舍旁,用自己那“沾了血和灰”的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自己的亲人、

战友、土地和土地上的残垣断壁。这两句诗正是当时中国人普遍

经验的再现,是最具体最细节化的,又是最普遍最抽象的。这两句

诗的语气十分平静,而在这平静的语气中,却蕴涵了中国人在这样

的日常经验背后所饱含的极为丰富、复杂、深厚的感情。中国现

代派诗歌追求“华美而有法度”,力图将西方的新诗学与中国传

统诗学相结合,在强调“亲切与暗示”的同时,又要与中国“哀而

不伤,乐而不淫”的诗歌传统相通,从这首诗的情感表达效果来看,

这个目标得到了实现。现代派艺术是对现实、人生、自我的更加

深刻与独特的揭示。它同样也可以成为“批判的武器”,比如毕

加索为抗议法西斯暴行而创作的《格尔尼卡》和为和平而作的《和

平鸽》。在戴望舒30年代的现代派风格作品中,他所再现的日常

经验或是阴暗的,如《我的记忆》;或是寂寞的,如《独自的时候》;

或是晦涩而诗化的,如《夜》。而当他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

写出了中国人的普遍经验,从而显现出强烈的现实性时,不少人就

认为他的创作道路转向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这首诗里,

作者仍然运用了现代派的抒情方式,而且正是这种抒情方式,使

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内在情感上的交流与共

鸣,从而使这篇作品获得了巨大而持久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7-23639-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2-15 17:31:39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