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优秀教案
2022年12月15日发(作者: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在线培训平台入口)
《两小儿辩日》教案
《两小儿辩日》教案六篇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1
教学步骤:
一、导人,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
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讲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地
读、讲。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
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可拓展的想象点:1.夸父的外形、夸父口渴之态,夸父饮河、渭的模
样,手杖化为邓林之景……2.两小儿对话的表情、孔子被笑后的神态、辩斗的气
氛……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
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1.各用一句话概说内容。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3.各用
一句话阐明主题。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
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竞背《夸父逐日》。
创意说明:本创意着眼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夸父逐日》奇特的想
象、浪漫的夸张,适于扩写。《两小儿辩日》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充满童趣,适
合演编。这样设计既观照了两文自身的特点,也活用了教材。
教学步骤:
一、学《夸父逐日》,创造点:扩写。
1.教师范读,讨论归纳神话特点。
2.轻声吟诵,补充想象一些细节。
3.用白话扩写夸父逐日的故事。
二、学《两小儿辩日》,创造点:改编。
1.齐读全文,了解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
2.自由朗读,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
3.用话剧或小品的方式改编《两小儿辩日》。
三、范文交流、评点。优秀文章张贴到教室墙后,可鼓励毛遂自荐者共
同上演改编的优秀剧本。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
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设备。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
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那么如何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
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
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
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在熟读成诵的
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
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鉴于此,教学方法采
用:
1.诵读法。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
名学生读,齐读。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
当堂背诵。
2・讨论法。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
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同解决疑难;另一个
就是关于夸父人物形象的讨论和《两小儿辩日》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这样可以使学
生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夸父逐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讲一些古代神话故事,然后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最后请学
生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动画片。
师:大家都知道这个动画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动画片很有趣。今
天,我们就来拜读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神话故事无疑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故先让他们自
己讲故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动画片也是学生所钟爱的,播放动画片,有助于
学生理解课文,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总之,这一环节旨在抓住学生的兴趣,激
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
进行评价。
4.背诵竞赛。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重在语感的培养。本文比较简短,容易熟读成
诵。所以学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把全文背诵出来,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
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
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指名学生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
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探究人物,品味文章
四人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
师对此
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
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
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
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
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2.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两小儿辩日
一、复习前文,导入新课
师: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从斯科特、刘连满、“挑战者号”宇航
员身上感受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可贵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以来
就有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精
神。
(联系前文的知识,导入新课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连续性,也使学生明
白: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融会贯通的。)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
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
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
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孔子东游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4.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
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演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
合文义即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可以给他们一个
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才情。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
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
性。)
2.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
(这一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
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肯定学生的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
维。)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孑L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笑与不笑,只要能说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关键要保护学生深入考虑
问题的积极性。但是要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无穷尽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六、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
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
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
资料链接
《山海经》,18篇,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则为西汉作
品。其中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
神话传说。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
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感受古文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难点: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今天学习第30课《两小儿辩日》(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预习收获。
3、根据学生汇报,补充有关知识。
二、展示目标
我们已经学过文言文《对弈》,你能结合学习文言文的体会和本课要求,
说说这篇课文我们该完成些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初读课文。
2、学生谈课文大意。
3、质疑:在预习过程中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二)小组交流
1、重点理解分歧较大的词句以及不懂的问题。
2、小组内质疑、释疑。
(三)汇报讨论,交流情况
1、住关键词理解句意。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以”、“去”各是什么意思?你能把
它们的解释放在句中说这名话的意思吗?
2、联系旧知识理解词意。
3、古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理解词意。
如“孰为汝多知”中“为”在这两课的注释中有“说”、“是”等意思,
它们用在这儿恰当吗?想想现在“为”一般可组哪些词,它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
思?
同样的`,“知”可以变成什么词?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
5、集体评说。
6、想一想: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7、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8、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引发学生争辩,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收集
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9、刚才你们已经深入理解了内容,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吗?(学
生运动自由组合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指导学生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表演出来。)
10、大家再读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把两个孩子说话的语气给读出来,齐读
课文。
(五)交流方法,背诵课文
1、理解课文结构,即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自己背诵课文,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巧。
3、指名背诵,说方法。
4、集体背诵。
5、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日初出日中
一儿近(车盖)远(盘盂)
26两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沧凉)近(探汤)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4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小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平?”
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
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
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
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
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
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
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
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l月
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
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
上的远。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l
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
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
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
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
会揭开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计算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的变化,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
人努力的结果。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5
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次选编的文言文,其意图是让学生逐步
了解文言文这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增强学
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运用文言文的基本技能,为初中更多更好地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
的基础。《两小儿辩日》就是其中的一篇,在教学中,我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联系
学生的实际,激活中国,孕伏方法、整合目标,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圆
满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激活中国
应该说,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此既新奇,又有点畏
惧,猛一看,初学的都是新知,其实,文言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学生原有的语言知
识和语言经验中就有许多关于文言文,只是大家全然不自觉而已:激活原有知识和
经验,使之成为认知的中国,新知的生长点,对建构文言文初步认识具有重要的意
义,也合乎由易到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我采用成语导
入,古装戏录像展示,拉近了白话与文言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文
言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用现代白话讲述课文的故事内容,大
大降低了学生疏通文章,理解内容的难度,在读熟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时,
采用小班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实际理解,讨论,校正,因大家
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相关不大,都能各抒己见,观点也易于接受,最终形成正确
的见解。课后,布置学生读读说说文言文《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文言文,
由于故事内容为大家所熟知,新旧互见,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二、孕伏方法
任何事情有方法可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学
贵得法就是强调了这一点。诵读,有助于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和积累文言词汇,是学
习文言文基本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诵读训练,深得其法。上课伊始,教者声情并
茂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并告诉学生,等他们淀粉地这篇文言文,也一定读
得像老师一样好,甚至超过老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
来,接着安排学生自由朗读,到读熟为止,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文意,并讨论该怎
样读每一句话,请学生上台领读,大家证券共同提高,再分角色读,在此基础上,
进行表演,最后一齐背诵,这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
理解,不知不觉地把文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
法,同时,加强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的共同点,即沟通古今联系,利用学生熟知的
词汇句式去学习文言文,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另一基本方法,如理解问其故时,让学
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说,怎样写,让学生明白两
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在学习文言文的起步就孕伏科学的学习方
法,对学生升入中学乃至终生学习都将受益匪浅。
三、整合目标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科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最终目标的达成
度,让学生初步地感性地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词等,是知
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角度不同,结
果不一样,这是情感,价值观目标。从学生原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诵读,
古今的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讨论属于过程方法目标。三个维度目标,彼此交
融,互相整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教学中,将这些目标进行整合,有力地
保障了整体目标的实现,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
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
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
这个故事吗?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指名读。
4.集体读。
5.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去:距离以:认为
东:向东为:同谓说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合作探究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
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领悟升华
1.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
后患无穷。
3.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
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
五、课堂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
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