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7篇)

更新时间:2022-12-15 16:12:30 人在看 0条评论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17篇)


2022年12月15日发(作者:我熟悉的人关于我熟悉的人作文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合集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

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

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

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

教材分析:

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记承天寺夜游〉〉就似一幅清新淡

雅的水墨画,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与明澈,淡定与安详。《记承天寺

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

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

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啊?只

有“闲”着的苏轼才能读懂它,只有达观洒脱的人才能读懂它,只有

闲情逸致的人才能读懂它。月因人而格外美丽淡雅,人因月又倍增潇

洒而达观,二者交相辉映。因此,我觉得这篇精美短文主要扣住两个

词:一个是“月”,另一个就是“闲”。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

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

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

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并能体会作者的特殊心

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掌握重点实词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2、能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体味其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学过苏轼的两首词,还记得吗?(《浣溪

沙》、《水调歌头》)。我们一起来背诵里边的名句并复习它们的表

达作用。(《浣溪沙》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劝告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可见其热爱生活,

旷达乐观。《水调歌头》中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否定离愁别绪,以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发出对人生的美

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元丰六年,是苏轼被贬谪

到黄州的第四年,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他还会有这种旷达乐观

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二、诵读课文

1、自由诵读。要求:找出生字,利用页下注释解决,并利用老师

教过的方法来断句。

2、听范读。要求:注意生字的读音,注意范读的语调、节奏和重

音,用笔划出朗读节奏。

3、齐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课文的节奏、语调和重音。

三、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页下注释和资料,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要求:翻译时必须字字句句落实,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作好准备。

四、“我和月亮有个约会”小组竞赛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竞答各关的题目。

题目分为抢答题和必答题。抢答竞赛时,抢先展示本组答案的小组视

为抢到了答题的权利。注意:每次闯关都必须是不同的人。

(一)第一关相约苏轼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二)第二关寻赏月人

1、出示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三)第三关携手怀民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四)第四关庭中步月

1、每组选择一个题目

2、小组派人闯关

(比赛结束,老师总结,表扬优胜小组)

五、欣赏描写月色的句子并体会其意境

1、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1)你的图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2)把自己的大脑当做电视机,让画面更细致、逼真,使画面动

起来,在大脑中放映特写镜头。

(3)让画面连贯起来,同桌之间把大脑电视机中的画面用优美的

语言描述给对方听。

3、出示一张图画,要求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品析句子的妙处,

并体会画面的意境。

明确:“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一池春水

的静谧感;“藻荇交横”比喻月光下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

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

界。

4、这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疏影摇曳,我们应该用什

么语气来朗读呢?(欣赏、欣悦)请大家用自己的声音把月光之美表

现出来。

过渡语: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为我们描

绘了一个冰清玉洁、宁静淡雅的世界,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

六、体会作者的心境

在最后一段,作者因景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在结尾连发两问: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意思很明确:月色常有,竹柏常有,只

不过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多啊!我们眼中的“闲人”指的

是哪种人?

教师引导: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

说他以诗诽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联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耳。”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来理解。

由此可知,“闲人”有两层意思:

①、被闲置的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寂寥)

②、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闲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2、老师小结。

七、背诵

1、按提示背诵。

本文是一篇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背诵时可按什么思路进行背诵

呢?可以按照作者所交代的要素。如:

记承天寺夜游

(时间)解衣欲睡,(起因)念无与乐者,遂至(地点),寻

(人物)

(经过)

庭下,水中,盖。(经过)

何夜?何处?但少。(经过)

2、背诵全文。

八、作业

板书:

积水空明贬谪的悲凉

写景抒情自我排遣的达观

藻荇交横有闲赏月的欣喜

(清澈透明

意境

疏影摇曳)

景语情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并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顺畅诵读。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次文时的处境。

(2)教法学法:

1、注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

解,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

生自己疏通文意,同学间展开讨论、解释疑难,教师作必要的点拨和

适当的讲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准备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走近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

上学期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

名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

“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

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

明,如诗如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书

课题作者)

二、展示学习目标(投影)

三、整体感知课文,疏通文章内容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读课文,看注释,查工具书,互相解决疑难。

2、听录音:听清生字读音及难读句的节奏,标注在书上。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

4、组织学生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集体读。

(二)掌握重点实词的意义,读懂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并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字词,准备交流。

3、组织交流:先小组交流,共同讨论,后全班交流解疑。

4、学生当堂笔译。

四、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出示投影:

1、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

写出

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a。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疑难。(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b。教师结合进行板书。

c。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散文。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

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中的杰作。文章通过记事、写景、抒情,

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

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

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理解作者心境的?

2.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

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的一篇文

言文,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的。这篇仅有84字的短

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

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

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中自我

排遣的特殊心境。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

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

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

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文学常识复习导入,进而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

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招致政敌的弹劾。

其政敌以东坡有讽刺新法的诗句为由,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捉

捕入狱,让他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并非名刹,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2、听老师范读,掌握重点字词的发音和文章停顿。

3、掌握重点字词,梳理文章大意。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

想到)

(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

(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

照进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走出门。(突然)想到没有(可以与我)

同游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

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

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

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

两人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

美,想去赏月。

2、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1)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用文中词语)

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

(2)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3、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

“遂”、“寻”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从容闲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感慨

可以看出作者感受的复杂: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

闲、人生的感慨。

4、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给人以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5、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一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着自豪之感。

二是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贬官的悲凉、落寞,赏

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是作者自我安慰而已。

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

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

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

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

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五、课堂练习

(一):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

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其弟________、其父_______。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

想到)

(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

(罢了)

(三):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四):阅读理解。

(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

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

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

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

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理清“记”文体中包含的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的运用

3、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审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情。

“记”记叙了一件事情。

在承天寺那天晚上游玩的具体情形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

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将字音读准确、清晰。

2、再读课文,读出文中苏轼具体记了什么事情?

明确:记了承天寺夜晚游玩的一件事;记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记

了自己的情感。

三、深入课文

(一)记了游玩的事情。

1、“游”是一个过程,你能具体说说游玩的过程吗?

明确:欣然——无与——亦未寝——相与

3、随着游玩过程的清晰,随着游玩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这当

中苏轼的情感发生怎样的变化?

明确:欢喜——失望——喜悦

4、在叙事中作者的情感在逐渐展开于我们的眼前,下面请一个

同学为我们朗读叙事部分,读出一种情绪的变化。

提示学生:夜、无与、亦、相与

(二)记了景色

1、请同学读读描写月色的句子。

2、在这段话中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月夜图,请你为我们描写一下。

3、在这样的描绘中,你们觉得当晚月色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空明、清澈、透明

5、让我们在朗读中把月色之美表现出来

提示:如、盖

(三)记了情

1、苏轼眼中的景很美,他为什么能欣赏得到这样的美景,请从文

中找出原因。

明确:闲人

2、何为“闲人”?

明确:清闲

3、看材料,探究苏轼黄州生活清闲吗?

4、如何理解这个“闲人”一词?

明确:对自己一种自嘲,被贬官无事可做。

心中的一种悠闲自得。

6、朗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出苏轼的情感。

提示:自嘲是因为心中有悲伤,悲伤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寻找。)

念无与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补充资料:

心中的壮志难酬

7、再读抒情句式,读出苏轼复杂的情感。

四、拓展

苏轼是个很细化写月的诗人,在他的笔下月有很多形态与情感,

下去之后请同学针对苏轼笔下的月进行探究。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5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

2、了解二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读写结合;3.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

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

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

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

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

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

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②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

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

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

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

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

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

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

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

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

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

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

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

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

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答谢中书书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

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

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

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

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

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

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3、疏通文义,提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如: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目标导学二:概括内容,把握感情

提问1: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第一至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七句):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提问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

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

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

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

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提问3: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

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提问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何

妙处?

明确:此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

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作者将月色当作水

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突出月光树影的

“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三、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

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

术相结合。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

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

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中的达观处世

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设想

用研读法精讲课文,讲一个课时。

五、学生预习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经历吗?(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

深人静时分一起出游的经历吗?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

时的快乐?(生回忆)今天,不管是有过这种快乐回忆的同学,还是没有

的,我们一起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苏轼那时夜

游的时候,一起分享他笔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时不一样的心

情。

(转写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地点。“夜”,

点明时间。苏轼在夜晚小游承天寺,用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冷清

皎洁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简述、交流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

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20岁举进士,多次被

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

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

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府的别称)。出狱后,他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

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

(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天涯海

角)别驾。苏轼人生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

常州,谥“文忠”。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

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

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生平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背诵全文

3、理解作者的情感

4、文言积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悠扬的古琴曲就像时光机一样,把我们带到了一千多年前的那个

夜晚,皓月当空,引发了古人无限情思,我们似乎听到有两个人在月

下聊天。那又是谁呢?他们又在谈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借着这琴声

和苏轼的这篇文章,带着我们的疑问向古人要答案去!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谁了解苏轼的有关资料最多。

(请学生发言汇报了解的资料,然后展示课件,补充文章的写作

背景)

二、朗读,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尽量大声的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怎

么样?(读的不大好,或者读的不错……引到录音朗读)

2、听录音朗读,对照自己的朗读找距离(引到翻译理解文章内容

上来)

3、借助手头的工具、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合作译读文章(请

学生提出讨论过程中的疑问,课堂讨论,教师提出文言积累要求)

4、出示课件,提供参考译文

三、背诵

1,展示课件中,图文结合,请学生配乐朗读(四个不同的图文)

2,听录音朗读,自己试着背诵或者跟读

3,背诵

四、品味

出示课件问题:

1、文中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情?(用文章里的词、句回答)

2、文中作者抓住了庭院中怎样的景物特征,怎样描写的?

3、揣摩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里哪些语句是作者

感叹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教师总结:

苏轼在自己的政治观点不被人认同,出狱被贬后,还能以这种豁

达的心胸写下如此优美的文章,试问我们也有如此心境么?那么让我

们借着音乐和美丽的景色,也来学学古人吧。

五、拓展延伸

欣赏月夜图,倾听古曲,可以学着古人,激发情思也写一个短文

或者写一两句自己想对苏轼说的话。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

“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

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

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

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本班学生课堂

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

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语文学习兴

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

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

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

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

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

部分写了什么。

四、析美文、赏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

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

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感其人,悟奇情。

1.赏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的人,因为(从文中找到依据)。”的句

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

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

台诗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

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

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

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无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阅东坡,解气度。

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

你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9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四、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难点: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体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大意

二、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三、背诵此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宋代有个大诗人叫苏轼,你们可曾读过他的诗文?我们在七年级上

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

背诵这首词)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

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

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

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

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出示课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

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

“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

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三、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

读准字音。

四、疏通文句。

(一)、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1.注音

解()遂()寝()荇()柏()

2.解释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念:想,思考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

乐的人

遂:于是,就寝:卧,睡。相与:共同,一起。步:徒步徐行,

散步。

庭:庭院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叉错杂。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但:连词,只是,不过耳:相当于“而已”“罢了”。

3.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0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2、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手周传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听完之后向学生说

明这首歌是在他读完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有感而发,写成一首比

较流行的歌曲。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资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

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

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

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

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

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

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

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

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

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

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

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

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

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

“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

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有关课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理解文句,在通读中整体感

知。

熟读背诵:让学生在简单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翻译情况

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一、再次重申写作背景。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闲人”。这里作者

以他人之“闲”(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为俗务所累),反衬“吾两

人”之“闲”(当时张怀民也谪居于黄州)。而作者心境之闲,既有

清闲安逸之情,也含谪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宁静的情

怀。而这种“闲”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写出年月日,并特别点出“夜”,于是

引出对“夜游”的记叙。“解衣欲睡”,却见“月色入户”。只因这

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寻“乐”。一人不足“乐”,于是便想

到寻人共“乐”,遂有“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只几句

话,便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记叙。

寺庭漫步,中心是观赏月色,于是有如绘的写景。“步于中庭”

时,被满院月光所吸引,以致产生一种错觉:“如积水空明”,空明

得能够看清水中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

呢?抬头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这才醒悟:原来不是藻荇,

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笔下别开生

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现了诗般的

意境。

三、简洁的语言:本文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叙事简单,写

景如画,而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

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人的“闲”。三种表达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

简洁,实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

目标2

学习方法:

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

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

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

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

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

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

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

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

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

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

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

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

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

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竞赛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课间准备:放映《子午书简》中家同十家中苏轼部分。

(二)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

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

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

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

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师:通过精彩的比赛,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接下来给大家2分

钟准备,下一回我们举行挑战。

老师:师生朗读比赛(生准备)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名,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据朗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分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

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成答案预设:

(1)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

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

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

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

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

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耻无权的闲客。

(2)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

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品析语言方法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

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

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参考答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

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

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

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

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

“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

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

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

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

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

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遂(不假思索中

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

(4)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

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

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

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

“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

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五)与作者对话

面对此景此情,难道你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

师小结: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

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

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笠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

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我们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背诵课文。(生背诵

课文)

(六)拓展、积累

师: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君子,要

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

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

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抒怀。你能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吗?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反思一:

本节课为新课程教学展示课。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诵读

和积累,常用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接到开课任务后,

我就想对一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

学。于是在本节课我作了以下的设计:

诵读——积累——感悟——拓展

重点体现在诵读上: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自由放声朗读、听读,

有感情朗读、译读师生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

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

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

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我觉得本节课的课是

成功的,因为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但遗憾的是我准备不充分,在各部分衔接中比

较生涩,课堂语言比较粗糙,当堂激励和随机深入引导不能达到水到

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诵读不够熟练,竟然卡带,虽无伤大雅,

但可见准备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积累方面,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立足课内掌握重点字

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我觉得这两个环节是成功的,

我把学生分成两大阵营,进行分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

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有点感觉不是

的是学生不能像经常一样自如兴奋,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

句时,我想我完全可以让一部分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而我仅让学生

说出而已,这在教学处理上过于浅显。

反思三:

在感悟文本,领悟作者情感之一环节上,这是我文言文教学的一

个难点,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焦点。一直以来,我教得累,学

生学得苦,而且有时许多学生还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

本节课前面读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的设节,加深了学

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让我大为满意。

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读文言文主题虽然很难,但只要我用心体会、

领悟,努力寻我突破口,这个顽疫是可以突破的。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3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习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习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

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

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

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习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习案的预习自测情况进行交

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

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

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小百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

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

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

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

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

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

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

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

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

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

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

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

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

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

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

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

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第二课时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

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

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

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

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

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

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

和苦闷。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4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培养独立学习文

言文的能力。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

1.反复朗读。

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已学过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背诵这首词。

2.交流收集的苏轼的有关材料和写作背景。

3.《水调歌头》是千古绝唱,《记承天寺夜游》是抒情经典小品。

二、反复朗读、疏通课文:

1.组织全班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读出的韵味,自由

朗读、齐声朗读、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相结合使用。

2.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

全文。

3.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注意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欣然”、“相与”、“盖”等。

三、赏析月景、感悟意境:

1.创造情境:译完课文,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

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

学生思考,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优美的月景。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

适?(1、丛中蛙鸣不断。2、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

阵。)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

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宁静幽闲、清丽淡

雅的气氛。

3.教师小结:这篇短文不足百字,却脍炙人口,堪称古代小品文

中的杰作。通过记事、写景、抒情,以极精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诗

一样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感和熏陶。

请同学们课下反复诵读,深入领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妙处及作者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月光,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收集

一些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

师生交流歌词,小结:

看来人生无奈啊。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

(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

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

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

(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

(出示引号中文字)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

志”。读书非常努力。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

江湖之上”。房子在哪里?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

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

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

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

话凄凉”。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

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

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

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

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

结论,大家一起念。(出示文字)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出示苏轼图片)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

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

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

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

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出示图片,课文)

(三)、推荐的学生读课文

读完评价并注意顿号功能。

顿号前后什么关系?(指“藻”“荇”二字)

念古文就是要读准停顿,读出节奏感。我们全班齐读一遍,注意

停顿。

生齐读。

(四)、读完感知(乐在何处?):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看月色在家里不能看么?

为什么找朋友?

能不能从文章里面找一个字回答?

同学来完整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我们知道东坡“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有很多朋友,

为何独寻张怀民?

东坡深夜起行为的是与朋友分享“乐”,那他为何找一个被贬的

人?两个人同病相怜,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文字)

张怀民: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

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

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现在我们知道了,东坡找张怀民真是找对了,现在我们来齐读一

遍课文,仔细看看他们的乐是什么?

学生齐读课文。

说到乐,人们总是想到“吃、喝、玩、乐”,东坡他们的快乐是

什么呢?

我们具体来找一下,东坡二人看到了哪些景物。

(五)、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以及“闲”的含义。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东坡所看到的景色,他看到的是“月色与竹柏

影”,东坡看着这美景开始发感慨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他说的这句话我不大明白,请这个同学来帮

我解释一下。

有些不懂:“哪一夜没有月光?”下雨的晚上有么?“哪里没有竹

子和松柏?”好象我们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竹子啊。这句话是不是有点逻

辑问题?它是一个病句?

这句话中的月光、松柏并不是月光,竹柏,它们只是一个象征—

—美景的象征。(出示文字)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我就明白了。不过我还有点困惑:书上注释“闲人”是“清闲的人”

的意思,也就是“没什么事做的人”。我找了一点资料

(出示资料)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

“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大家看,苏东坡要养活一家老小,好象很忙啊。要开荒种地,要

种黄麻桑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闲人?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让我们再来读

一下这篇短文。不过这一次我希望大家能读的更好一点,在读出节奏

之外,我们还需要读出什么呢?

读这篇文章要有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培养豁达的心境:

现在让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想去桂林》,大家边听边思考一下,

老师为什么要在这节课里反复给大家听这首歌曲?这首歌与课文有什

么关系?

来填两个空吧(出示题目:“桂林”=课文中的=。)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什么时候我们能去“桂林”?

要不要加几个条件?用一下这个句式:只要……,就……。

为什么“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

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有闲心,就什么时候都能去桂林!现在

让我们来看看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出示资料)

现代人的旅游

他们穿着为出去玩而特制的衣,戴着草帽和太阳镜,提着野餐水

壶以至于急救用的药品箱等等,郑重其事地出发。但是。他们一路只

是马不停蹄地跟着大队的人们,象竞走一样,又象要赶着去参加什么

非去不可的重要会议一样,目不斜视地匆匆赶路,并不停下来留神一

下周围的景色。他们在做什么呢?难道他们这样装扮了出来一趟,只

是为赶路吗?

现代人去得了“桂林”么?

去“桂林”的条件是“闲”。现代人呢?给他们找一个“闲”的

反义词。

“忙”,他们忙得傻到在“桂林”竞走。我们真应该好好劝劝他

们。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公路,两旁景物极美,可惜人们只是匆匆

而过。后来有有心人在路边插了一个标语牌,上写大字:“慢慢走,欣

赏啊!”看来在“桂林”,我们也应该做一些这样的牌子,大家一起把

这六个字念一下吧。

学生齐读。

“闲”,看来很难做到啊。怎样才能“闲”?东坡有没有在文章

里告诉我们?

有人说“有”啊。(出示文字)这个人叫王国维,他说“一切景

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

界,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家能读出李白当时

的心境吗?

苏东坡呢?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我们先把他的

景语念一下。哪几句啊?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现在大家思考1分钟,

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大家是否真的“看穿”东坡了呢?让东坡自己来告诉我们吧。

(出示文字)

吾兄弟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

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

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这里有一句话,跟课本里一句话意思几乎一样。谁能找到。

“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等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是澄澈的意思,形容水非常干净,就好象心非常干净一

样。现在东坡自己告诉我们了,要欣赏山水,就是要心胸开阔,心无

杂念。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常人有什么杂念呢?或者说心里忙什么

呢?

司马迁有句名言(出示文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钱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

无珠看不到美景。苏轼正是因为不汲汲于名利,所以才能“闲”啊。

我们来看看外国人对苏轼的评论吧,大家一起念。

20xx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

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

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

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

世杰作。”

(七)、总结全文。

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第一句,雕刻大师罗丹说的:

“美,是到处都有的!”(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欣赏到无处不在的美呢?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

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出示文字)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如何才能心闲呢?还是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出示文字,这句出现在最上方)这句话相当于文中哪一句?

(八)、积累诗句。

看着屏幕上这三句话,把课文最后这四句话背一下,看谁第一个

背出。

(屏幕上从上到下排列:“胸中廓然无一物”,“美,是到处都

有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三句话。)

学生齐背最后四句。

德国有位大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意,到处都有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去领略生

活。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

(齐读):“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把这句话也放在杭州的

路标上,让我们都像苏轼一样淡薄名利,有一个诗意人生。

(九)、推荐阅读。

最后让我们来较为详细的看看东坡。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东坡小

传,是写东坡黄州时期的,现在发下来给大家看。

(发资料)

向大家推荐几本书,想更详细的了解东坡的同学可去看一下。一,

王水照教授写的《苏轼传》,这书相当详细的介绍了东坡的人生与创

作。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书比较薄,网上能找得到。三,

东方龙吟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此书有点像武侠,应该很

合大家的口味。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7-23423-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2-15 16:12:30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