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整体分析及赏析
2022年12月15日发(作者:如梦初醒的近义词)
兰亭集序-课文赏析
一、内容结构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
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楔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
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
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
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三、四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
为基调。
第一、二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惜墨如金,
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此文中,作者却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
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
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本是良辰美
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尾处以“信
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第三自然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周旋应时,
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
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
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端,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
这件事呢?这里的“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第四自然段分两步推进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从
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
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二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
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
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
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
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二、情感思路
第一、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
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
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
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
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
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
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
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
分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
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
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三、深刻理解
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杰作时,要么指责它情调消极,要么泛泛而论,未能揭示它内蕴的精神。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客观世
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从这一角度去
解读,能使我们更趋近于文本的内在精神。
(1)骋怀者眼里的自然。本文开头以简净雅洁、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集之时优美的环境和融
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这里
的自然是经过王羲之心灵漱涤过的自然,是骋怀者眼里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
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2)深情者眼里的自然。《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
即所谓“畅叙幽情”。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别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人生更有一分特别的热爱执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恃。其次来自个体
生命的短暂有限。第三来自生命本体水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他的这种认识、关注,使人们对探寻生存的意
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优长和局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
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唱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