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李白侠客行全诗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2-12-15 13:08:41 人在看 0条评论

李白侠客行全诗翻译赏析


2022年12月15日发(作者:冬天里的第一场雪作文(精选15篇))

李⽩《侠客⾏赵客缦胡缨》翻译赏析

《侠客⾏·赵客缦胡缨》作者为唐朝⽂学家李⽩。其古诗全⽂如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马,飒沓如流星。

⼗步杀⼀⼈,千⾥不留⾏。

事了拂⾐去,深藏⾝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热后,意⽓素霓⽣。

救赵挥⾦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壮⼠,烜赫⼤梁城。

纵死侠⾻⾹,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太⽞经。

【前⾔】

《侠客⾏》唐代伟⼤诗⼈李⽩创作的⼀⾸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诗。此诗前四句从侠客的装

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个四句写侠客⾼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藏;第三个四句引⼊信

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的抱负,侠客得以结识明主,明

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最后四句表⽰,即使侠客的⾏动没有达

到⽬的,但侠客的⾻⽓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写史的⼈应该为他们也写上⼀

笔。全诗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世⽴功⽣活的向往。

【注释】

(1)这是⼀⾸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诗,是李⽩乐府三⼀⾸中的⼀⾸。⾏,这⾥不是⾏⾛的

⾏,⽽是歌⾏体的⾏,等于说“侠客的歌”

(2)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庄⼦·说剑》:“昔赵⽂王好剑,剑⼠

李⽩《侠客⾏赵客缦胡缨》翻译赏析

夹门⽽客三千余⼈。”缦,没有花纹。胡缨,古时将北⽅少数民族通称为胡;缨,系冠帽的带⼦。缦胡

缨,即少数民族做⼯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这句写侠客的冠带

(3)吴钩:宝⼑名。霜雪明,谓宝⼑的锋刃像霜雪⼀样明亮

(4)飒沓:群飞的样⼦,形容马跑得快

(5)这两句原⾃《庄⼦·说剑》:“⾂之剑⼗步⼀⼈,千⾥不留⾏。”这⾥是说侠客剑术⾼强,⽽且

勇敢

(6)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之⼀,为⼈礼贤下⼠,门下⾷客三千余⼈

(7)朱亥:侯嬴都是信陵君的门客。朱本是⼀屠夫,侯原是魏国都城⼤梁东门的门官,两⼈都受

到信陵君的礼遇,都为信陵君所⽤。炙,烤⾁。啖,吃。啖朱亥,让朱亥来吃

(8)这两句说:⼏杯酒下肚(古诗⽂中,三、九常是虚指)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五

岳还重

(9)素霓:⽩虹。古⼈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虹贯

⽇”。这句意思是,侠客重然诺、轻死⽣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也可以理解为,侠客这⼀承诺,天下就要

发⽣⼤事了。这样与下⽂扣得更紧

【翻译】

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样明亮。银鞍与⽩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

飒流星。⼗步之内,稳杀⼀⼈,千⾥关隘,不可留⾏。完事以后,拂⾐⽽去,不露⼀点声,深藏⾝名。

有时空闲,步过信陵郡,来点酒饮,脱剑横在膝前。与朱亥⼀起⼤块吃⾁,与侯嬴⼀道⼤碗喝酒。三杯

下肚,⼀诺千⾦,义⽓重于五岳。酒后眼花⽿热,意⽓勃勃劲⽣,⽓吞虹霓。朱亥挥⾦槌杀⼤将窃兵符

救赵,使邯郸军民⼤为震惊。朱亥与侯嬴真千秋万古⼆壮⼠,声名煊赫⼤梁城。⾝为侠客纵死侠⾻也留

⾹,不愧为⼀世英豪。谁能学扬雄那个儒⽣,终⾝在书閤上,头发⽩了,还在书写《太⽞经》。

【鉴赏】

李⽩这⼀⾸《侠客⾏》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世⽴功⽣活的向往。前四句

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个四句写侠客⾼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藏。第三个

四句引⼊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步歌颂侠客,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的抱负。侠客得以

结识明主,明主借助侠客的勇武谋略去成就⼀番事业,侠客也就功成名就了。

最后四句表⽰,即使侠客的⾏动没有达到⽬的,但侠客的⾻⽓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于那些功成

名就的英雄,写史的⼈应该为他们也写上⼀笔。有⼈认为这⾸《侠客⾏》仅仅是写朱亥、侯嬴,是不对

的。前⼋句写的侠客的形象就与朱、侯两⼈不符。朱并不会剑术,⽽是⼒⽓⼤、勇敢。侯主要是智谋取

胜。⼀句“闲过信陵饮”不过是将侠客与信陵君这样的“明君”联系起来罢了,因朱、侯都不是以这种⽅式

结识信陵君的。李⽩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

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定,海县靖⼀”的政治抱负。

前⼈有⽈:借他⼈故事,浇⾃⼰块垒。李⽩这⾸诗亦当如是!我们知道,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

这是与唐代西域交通发达,全国经济⽇益繁荣,城市商业兴旺的盛唐时代有关,所以,不仅是燕赵传统

的多任侠⽽已。特别是关陇⼀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体,⽂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

稿》)更促成了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李⽩少年时代,颇受关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幼

勤苦读书“观百家”外,“⼗五好剑术”(《与韩州书》)“⾼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

⾄,他⼀⽣都不离剑的:“抚剑夜吟啸,雄⼼⽇千⾥。”(《赠张相镐》其⼆)“长剑⼀杯酒,男⼉⽅⼨

⼼。”(《赠崔侍御》)堪称是“⽂武不殊途”,兼备于李⽩⼀⾝了。那么,诗⼈李⽩何以如此爱剑呢?这

和他轻财重义,尚任侠分不开。他说;“⼗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正是当时任侠流⾏的社会意识,为了

事业⼼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李⽩这⾸

《侠客⾏》就是以这任侠意识为旨的。

《侠客⾏》是诗⼈李⽩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

马,飒沓如流星。”仅⼆⼗个字,仿佛全是写物⽽不写⼈。但当时游侠⼉的⽓势、风貌,就栩栩如⽣的

展现在⽬前了。因为诗⼈并不是为物⽽夸张的写物,⽽是处处着眼于⼈的精神⽓势⽽写物。“缦

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马”这些当时流⾏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且

流露出主⼈豪纵、慷慨之⽓,把物都写活了。

诗⼈进⽽写游侠的⾏为:“⼗步杀⼀⼈,千⾥不留⾏。事了拂⾐去,深藏⾝与名。”也仅是⼆⼗字,

就⾼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重承诺等等的⾼尚⼈格。诗⼈是以“纵死侠⾻⾹,不惭世

上英”的思想,加以歌赞的。事实上,诗⼈之所以少好任侠,乃是以此为理想⼈格⽽向往的,故能把⼀

般的任侠社会意识,写得如此深刻⽽⽣动。

最后,诗⼈以战国时“窃符救赵夺晋鄙军”中的侯赢、朱亥”⼆壮⼠”例,阐明“纵死侠⾻⾹,不惭世上

英”之旨。“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热

后,意⽓紫霓⽣。救赵挥⾦槌,邯郸先震惊。千秋⼆壮⼠,恒赫⼤梁城。纵死侠⾻⾹,不惭世上

英”这“三杯吐然诺,五岳为之轻。眼花⽿热后,意⽓紫霓⽣。”重然诺,尚意⽓的任侠,真是“慷慨成素

霓,啸咤起清风。”(张华《壮⼠篇》)的。震撼了⼤梁城:“千秋⼆壮⼠”,是当之⽽不愧。“不惭世上

英”!诗⼈对“⼆壮⼠”叹服不已,情见于词了。

然⽽,诗⼈不仅在热烈的颂唱“⼆壮⼠”,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经》的扬雄辈,⽆情地加以

蔑视:“谁能书阁下,⽩⾸《太⽞经》”是为壮夫所不为!

《侠客⾏》诗,虽在歌颂任侠,但由于诗⼈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把诗⼈少年的豪情壮志,表现⽆遗

了。

侠客⼀道,是中国⽂化⾃远古遗留下来的宝贵的⽂化基因。这个⽂化基因的作⽤是,对于体制的强

权保持⼀种个⼈的挑战,⽆论是真正武⼒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使得体制的强权⽆法控制⼀切,使得这

个⽂化不会完全丧失活⼒。到了宋代之后,在长期的王权的压制下,这个基因已经在很⼤程度上休眠

了;⽽到了近代,更是⼜来了强势的西⽅⽂明的压制,中国⼈吃饭、穿⾐、⼀举⼿、⼀投⾜、⼀动念,

都变得要想⼀想是否符合西⽅⼈的规范,是否有“绅⼠风度”。因此,侠客⼀道的⽂化基因在现代中国也

是离死不远了。现今的中国⼈还是⾮常喜欢武侠⼩说和武侠电影,但如果你真仔细想想武侠⼩说和武侠

电影⾥的侠客,你会发觉那都只不过是⼀些可爱的⼩男⼈和⼩⼥⼈。作为消闲,可爱固然是可爱,但与

李⽩诗中的那种豪侠境界却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承平世界,⼀切都已经由别⼈安排好了,管理好了,⾃

⼰消闲就够了;但如果我在前⾯所说的新的极权世界果真降临,我们恐怕就更需要唤醒远古的基因

了:“⼗步杀⼀⼈,千⾥不留⾏。事了拂⾐去,深藏⾝与名。”“侠客⾏”,就算是某⼀种“眼花⽿热后”的梦

话吧。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7-22959-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2-15 13:08:41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