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middot咏梅陆游赏析
2022年12月15日发(作者:一元一次方程练习题)
卜算子·咏梅
[现代]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分类标签:描写梅花
作品赏析
【附】陆游原词《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通过对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形象的塑造,寄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
共产党人英勇无畏,谦虚磊落,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激励全党和全
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修正主义和一切反动势力作不屈不挠
的斗争,坚定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实现的信心。
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
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词前小序说明这首词是
逆向思维,反向立论。毛泽东是充分肯定陆游咏梅词的爱国主义主题
的。“反其意”“主要是反忧伤、悲观之意为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
命情怀;反寂寞、无出路之意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反
孤芳自赏、个人奋斗之意为同春共乐、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高贵品质。”
毛泽东曾在一封信中说:“近作咏梅词一首,是反修正主义的。”这说
出了创作这首词的主观意图。
上阕四句描绘的是寒梅傲立风雪的挺拔形象。“风雨送春归,飞雪迎
春到”,用人所共知的自然界节序更替现象,先为梅花描绘了一个既
艰难又充满希望的环境,给人以希望和向往,启示人们以发展的眼光
辩证地看待现实,不要像陆游那样,局囿困窘于一时一地而不能自拔。
开篇透露出的春讯,为下文咏赞梅花催春和报春设下伏笔,定下乐观、
自倍的情感基调。“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两句咏赞梅花催
春的英姿,描摹出一幅玉骨冰心的梅花挺立于严寒中坚忍不拔地迎风
斗雪的伟大形象。“已是悬崖百丈冰”,足见隆冬之深,严寒之冽。梅
花的如此处境,较之陆词中那春天“黄昏”,“风和雨”中的“驿外断
桥边”,不知要严酷多少倍,而毛泽东词中梅花昂首“悬崖”,傲视“百
丈冰”之坚强、无畏、风流,使陆词中那叹“无主”“独自愁”的形
象显得脆弱、可怜、颓丧。二者的不同风骨不言而喻。
下阕赞美梅花大公无私、谦逊自处的崇高精神境界。“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两句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梅花虽然冲寒绽放、俏丽无比,
但她不是为了与百花争艳,争占人间春色,而只是一个报春的使者,
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和谦逊自处的风格。这和陆词“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所体现的与世无争而又怨愤牢骚的“梅花”形成鲜明对
比。结尾“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两句显示出梅花的意愿是
满足于担任一个报春的前驱者。当春暖花开、万紫干红、百花争艳之
时,梅花却隐身掩映在百花丛中,展露出安详而又欣慰的微笑。这笑
是藐视困难的笑,是苦尽甘来面对胜利无比欣慰的笑,是功成身退、
谦逊宽容、光明磊落的笑,展现的是梅花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崇高精神
境界和高风亮节的内在美。这又是对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
如故”那种孤傲清高遗世独立的反其意而用之。
这首咏物词是运用逆向思维写作的典范。词前序中说的“反其意”是
读者进入这首咏梅词艺术境界的极佳通道。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是以梅自况,表示要坚持爱国情操,至死不向恶势力屈服。陆游词中
的“梅”是一个孤独的爱国者形象,而毛泽东词中的“梅”是伟大的
共产主义者,她是一个人,更代表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群体。陆游词中
的“梅”生长在“驿外断桥边”,在凄风苦雨中支撑,而毛泽东词中
的“梅”与飞雪为伍,在“悬崖百丈冰”时,傲霜斗雪成长。陆游词
中的“梅”寂寞无主地开放,在黄昏中独自发愁,颓唐哀伤,而毛泽
东词中的“梅”在春天即将到来时绽放,自豪,乐观。陆游词中的“梅”
“无意苦争春”,与世无争,明哲保身,而毛泽东词中的“梅”“只把
春来报”,要把春光迎到人间,无私奉献。陆游词中的“梅”“一任群
芳妒”孤芳自赏,无可奈何,而毛泽东词中的“梅”在山花烂漫的花
丛中欢笑,永远与百花在一起。陆游词中的“梅”最终结局是“零落
成泥碾作尘”,被人遗忘,而毛泽东词中的“梅”迎来了百花盛开的
春天,在春天里得到永生。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诗词中比、兴手法用得最好的一首。作者
将梅花的自然美与人的德善美有机地融为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
最高境界。词中象征、拟人、衬托、比喻、夸张、对仗、顶针等多种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写出了梅花富于挑战性的个性和谦逊无私的高
风亮节,较完美地实现了托物言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