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辛弃疾西江月middot遣兴诗词鉴赏

更新时间:2022-12-15 06:39:40 人在看 0条评论

辛弃疾西江月middot遣兴诗词鉴赏


2022年12月15日发(作者:什么让生活更美好作文600字(精选15篇))

宋词:辛弃疾《西江月·遣兴》原文译文赏

《西江月·遣兴》

宋代: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

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

曰去。

【译文】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

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

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赏析】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

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

度。

词的上片词人说忙在喝酒贪欢笑。可是用了一个“且”字,

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这“欢笑”比“痛哭”还要悲哀:词人是无

法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姑且想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这样,把词人内心的极度忧愁深刻地反映了出来,比用山高水长

来形容愁显得更深切,更形象,更可信。接着两句进一步抒写愤

激的情绪。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是书上的

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

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

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

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辛弃疾主张抗战,

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

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

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

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

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

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

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

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

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

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

‘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

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

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

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

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

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

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

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

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

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

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

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

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

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扩展阅读:人物生平之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

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

因为辛弃疾的先辈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

高望远,指画山河”(出自《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

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

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因而他有一种燕赵

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少年时,又曾与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宋史》作蔡

伯坚),并称“辛党”。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7-21995-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2-12-15 06:39:40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