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穆旦主旨
2023年1月21日发(作者:七夕的诗句古诗大全)
2021穆旦诗作《森林之魅》解读范文
诗人穆旦(原名查良铮)被看作是九叶派诗人的代表,不仅是因为他的诗具有现
代主义诗质,而且他还善于表达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的情感。1942年是穆旦重要的一
年,他以翻译官的身份在2月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并且随军进入了缅甸抗日战场。5月
到9月期间,更是经历了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滇缅大撤退",死里逃生的他,过了几
年颠簸不安的生活。正是由此,在这期间,他创作了《阻滞的路》和稍后的作品《活
下去》、《森林之魅》等作品,都反映了诗人对战争以及战争中人命运的思考。
一、诗歌语言的凝练与张力
穆旦诗歌融入了西方诗歌的理性特征,从而使得读者在其作品中能够感受到语言
的凝练和张力。
首先,在《森林之魅》中,诗人把许多阴冷的而具有跳跃性的意象组合在了一
起。意象往往是诗歌采用的方法之一,它能够使想要表达的情感被物化。例如"青苔藤
蔓,百年枯叶,嗡营虫类、跳跃猿鸣,蟒、象"这些阴冷的意象放在一起,使得读者有
一种阴森的审美体验,并感受到人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是如何的渺小,从而形成了语言
上的张力。
其次,诗歌语言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也增添了语言上的张力。在阅读中,不难发
现一些这样的字眼。例如:"无言的牙齿,他有更好听得音"、"美丽的将是你无目的眼
"这些语言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理解,充满着矛盾,但仔细体会便会发现这些语言给诗
歌增加了艺术的美感,增强了语言的力量,从而极大的增加了语言的张力。
再次是诗人情感的真切表达。《森林之魅》是诗人亲身经历的入缅战争,也是为
了吊念丧生的战友而作,所以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例如:对"森林"描写:"我的容量
大如海,张开绿色肥大的叶子,我的牙齿,没有人看见我笑,我笑而无声",显然,他
痛恨"森林"一般的魔鬼,所以呈现出了一个阴险的"森林"形象。而"葬歌"部分:"那刻
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那毒虫的啮咬和痛楚的夜晚",明显是诗人对于当时挣扎和痛
苦的还原。
诗人通过"森林-人-葬歌",把自己在战争中的情况诗意般地再现出来,并把自己强
烈的情感融注其中,表现了诗歌的内蕴与语言的张力。
二、诗歌戏剧化表达的多重内蕴
戏剧化是诗的叙述方法之一,是诗人袁可嘉在新诗理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诗歌的戏剧化表达策略中有对话、独白、合唱等戏剧声部的表现手法,而这些在
《森林之魅》中都有表现。
对话在诗中占有重要作用,因为诗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人"与"森林"的对话
而展开的。例如"森林: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人:是什么声音呼唤?有什么东西
忽然躲避我".这种唱和的对话形式,增加了诗歌的表达速度,更增加了结构的紧凑程
度。
独白的使用增强了诗歌整体的感染力。虽然诗歌中的形象较少,主要是"森林"和"
人",但是其中有大量独白的运用。例如"森林:没有人知道我,我站在了世界的一方/
我才出自原始,重把秘密的原始展开。""人:以自然之名,全得到的崇奉/无始无终,
窒息在难懂的梦里/我不和谐的旅程把一切惊动".这些独白,其实也是诗人的独白,他
不仅有强烈的情感表达,也包含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诗歌中还有一个显着的特点,那就是合唱部分,主要指的是"葬歌"."过去的是
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你们却在
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这集中表达了诗人对于战死杀场战士的告慰。而且,"葬歌"
的合唱一节是全诗的最后内容,它不仅使得全诗整体结构更加完整,更使得诗歌的主
旨得到了升华,让读者看到了戏剧的魅力与艺术的张力,感受到了诗歌追求戏剧化带
来的审美效果。诗歌中戏剧化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内蕴的多重表达。同时,这也
是以穆旦、袁可嘉为代表的九叶诗人在新诗现代性探索方面做出的重要尝试。
三、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建立在语言感性与戏剧化诗形基础上的《森林之魅》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对"永生
"的歌颂是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主题思想。例如,有学者认为他是"中国现代诗史上
直面战争与死亡、歌颂生命与永恒的代表作,"[1]也有人认为"创作这首《森林之魅》
时,诗人已荡涤了对死去的战友的悲恸和哀伤,获得了一个更超越的视角,想象把死
去的英灵与亘古的大自然化为一体。"[2]
这是穆旦一种成熟、超然的思想境界的体现。
从穆旦本人的价值立场来看,他当然认为这些"胡康河谷上的白骨"的牺牲是有价
值的、有意义的。"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这
看似是一首生命的悲歌,但其实蕴含了诗人穆旦对于生命顽强力量的歌颂。他直面了
鲜血淋漓的战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人在与病魔斗争时的勇敢坚毅,这一切
使之深深震撼,同时在这惨烈的战争背后,诗人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些战士不会
白白的牺牲,他们的死将会换来的是千千万万要活的人们的生命,所以肯定是有其伟
大价值与重要意义的,这也是铸就穆旦诗歌主题思想具有深刻性的原因所在。
而且在"葬歌"部分"遗忘"一词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它出现了两次,这并不是诗人
语言的匮乏,而正是其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所在,诗人是希望在诗的最后让读者感受到
沉重的历史感。事实上,诗人穆旦参加的这场战争,也很少被人们所提及,更不用说
对这些战士牺牲价值的肯定了,所以作者希望借这首诗来祭奠那些在原始大森林中曾
经面对过生的挣扎、死的恐惧的死难者们,即使他们被历史遗忘了,至少在他的诗里
可以得到"永生".
在《森林之魅》这首诗歌中我们看到了阴险的"森林",看到了行走战士的艰难,感
受到了艰苦环境中战士们绝地反击的呐喊,体会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也正因此,这
首诗篇被唐湜称为"作者诗集里的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