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朵玫瑰花歌曲歌词
2023年1月20日发(作者:2021护士长个人工作述职报告(精选5篇))
流行歌曲的文学价值
摘要: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作品,流行歌曲歌词既有“谱
曲可唱”的音乐性,又有“离谱能赏”的文学性,形成了“别
是一家”的审美特征,因而可以并且有必要对其进行文学研
究。其文学之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境
美、情趣美、理趣美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流行歌词文学美意义
一、引言
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文学作品,具有“谱曲可唱”的音
乐性和“离谱能赏”的文学性,形成了“别是一家”的审美
特征。“音乐性”要求作者必须“唱着写”,使歌词成为“乐
化的诗”,具有形式的可谱性、内容的可唱性和语言的可听
性等艺术特征;而“文学性”则要求作者不仅要用语言反映
生活,抒情写意,更重要的是要讲究“情韵”,富有“诗意”,
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空间留给音乐,使音
乐能适时地从词尽之处起”。正因为这种“情韵”和“诗意”,
使得歌词既具有“音乐始于词尽处”的引发功能,同时还具
有相对独立的文学价值——“离谱能赏”。以创作《卡秋莎》
《红莓花儿开》等歌词而获得第一届“斯大林文艺奖”的苏
联词作家伊萨柯夫斯基就曾明确指出:“好的歌,它的词都
具有不依赖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这里需要指出一个极其
重要却往往被人们忽略的事实是,原先的“诗”其实就是“歌
词”,或者说是一种“可唱的诗”,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一部“入乐可唱,离乐可诵”的歌词集,故《孟
子〃公孟》有“诵诗三百,歌诗三百”的记载,《史记.孔
子世家》也有“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舞、雅、
颂之音”的话……虽然当时与这些歌词“共存”的乐曲如今
早已“烟消云散”,但它们依然能够“独立存在”且成为“文
学经典”。流行歌曲歌词也具有这种“独立”功能。在日常
交际、说话作文、商品广告等现实生活行为中,人们常常运
用唐诗宋词那样,有意无意地借用、活用它们来表情达意,
如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作为情书用语,用“明明白白
我的心”来做核桃广告……这种“辐射”现象,说明歌词并
非音乐的附庸,它不仅可“唱”可“赏”,而且还可“用”。
既然流行歌曲歌词也是“文学作品”,那么,对中国流行歌
曲进行文学研究,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实际意义。
二、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歌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同样是以
语言为物质材料显现在人们眼前的。但歌词与一般的文学作
品又有区别,有它自己的独特性。由于它的受众大部分是文
化水平不高的大众,它就不能艰深晦涩,必须得明白易晓、
通俗易懂。但歌词若只追求“通俗易懂”,而没有余味与“回
味再三”的韵致的话,便只能流行一时一地,而不能成为广
为传唱的经典。况且,大众的审美需要是多样化的,“下里
巴人”的需求固然占主要地位,但“阳春白雪”的需求也不
可忽视。正如乔羽先生指出:“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
术严格地制约着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
其他文学体裁,即它不是看的而是听,不是读的而是唱的,
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
寓文于野,寓雅于俗。”乔先生的五个“寓于”,实则是对
音乐文学之语言提出了一项要求,即质文相谐。一方面,它
追求口语化与自然化的质朴之实;另一方面,在通俗易懂的
基础上,它还追求华丽精巧、优美生动的文饰之美。
歌词,做到质朴之实,容易被大家接受,便流传得广;
又能兼顾文饰之美,便如一坛陈年老酒,经得起品,便能流
传得久。综观当代歌坛,真正被人们记住的经典之歌,无一
不是质文相谐的典范,如歌手邰正宵演唱的《九百九十九朵
玫瑰》:“往事如风,痴心只是难懂/借酒相送,送不走身
影蒙蒙/烛光投影,映不出你颜容/仍只见你独自照片中/夜
风已冷,回想前程如梦/心似云动,怎堪相识不相逢/难舍心
痛,难舍情已如风/难舍你在我心中的芳踪/我早已为你种下
/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从分手的那一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花到凋谢人已憔悴/千盟万誓已随花逝湮灭//夜风已冷,回
想前程如梦/心似云动,怎堪相识不相逢/难舍心痛,难舍情
已如风/难舍你在我心中的芳踪/我早已为你种下/九百九十
九朵玫瑰/从分手的那一天/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到凋谢人
已憔悴/千盟万誓已随花逝湮灭。”平白如话的语言,让人
一听就能明白歌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歌词中用“风”、
“酒”、“烛光”、“玫瑰”、“云”等词语加以修饰,增
添了文采,尤其用“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的夸张手法,反复
吟唱,达到了一种情深意切的感人效果。质文相谐的歌曲还
有许多,如陈红曾唱响大江南北的《常回家看看》,之所以
人听人爱,除了其题材上抓住“老年问题”、主题上呼吁“亲
情回归”外,也是由于口语艺术化的结果。比如开头一节: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
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粗略看上去,就像百姓
平日在聊家常,词中之语与日常口语无异,但仔细琢磨,其
实它们是进行了不露痕迹的修饰,这只要略看“找点”与“带
上”、“领着”与“陪同”两对句子就不难发现。
三、意象美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意
象是诗歌的重要元素,也是歌词的魔方,可以旋转出不同的
审美天地。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词作者手里,会有不同的处理
方法与主观色彩入词,给歌曲带来不同的境界与氛围。“歌
词首先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与小说、散文、诗歌等一样,有
独特的叙述方式,独特的审美角度,独特的结构形式的艺术
表达形式,歌词的文学性语言必须能概括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和氛围,”这一点受到了古典诗词很大的影响和启发。如“月
亮”早古典诗词中多是以思乡、思家的意象出现的。如“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
人面对寂静的夜月,思乡、忆弟之情油然而生。现代流行歌
曲有的也沿袭了这一意象的思乡情怀,如《月之故乡》(彭
邦祯词,延生、刘庄曲)“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天
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到了《透过开满鲜
花的月亮》中“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依稀看到你的模样……
你像那天上月亮/停泊在水的中央/永远停在我的心上。”月
亮纯净而美丽,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望向思慕已久的心上
人,是何等的清新柔美、深情款款。这时“月亮”的内涵发
生了变化,早已成为美丽心上人的代名词了。
再如“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许多人都以龙
的子孙而自豪。一曲《龙的传人》(侯建德词曲)唱遍大江
南北,更是激起不少人的民族自豪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
龙/它的名字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
人。”然而在《龙的命运》(陈小奇词,毕晓世曲)中,作
者利用最新的考个资料对历史文化进行了翻新的审查与反
思,并且用充满隐患意识的内核与风趣幽默的语言做外壳,
对“龙”这一意象做出了新的诠释:“龙”同时也是阿Q精
神的沉淀。所以“从此后不再崇拜龙的伟大,从此后不再迷
信龙的威力,从此后我们懂得龙的命运,不在天不在地就在
我们手里。”
四、音乐美
无论诗词,都追求“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的
音乐美。诗的“音乐性”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可诵性,甚至也
可以臵之不理(如现代诗);而词的“音乐性”,是为了适
于入乐,便于传唱。所以,词作家金波在《词刊》1990年第
一期撰文强调要“唱着写”:“歌词作者要有独特的写作方
式,这就是从创作一首歌词开始,就习惯于在内心深处默默
地歌唱着去构思、去提炼,以至于字斟句酌地去推敲语言。”
歌词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鲜明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歌
词的节奏是通过歌词语言的句式结构来呈现的,这种节奏的
句式结构往往是两句一组,回旋反复,形成歌词的音乐性。
如《月朦胧,鸟朦胧》(琼瑶词):“月朦胧/鸟朦胧/萤火
照夜夜空/山朦胧/鸟朦胧/秋虫在呢哝//花朦胧/夜朦胧/晚
风叩帘拢/灯朦胧/人朦胧/但愿同入梦。”这首歌词有一个
很大的特点,就是节奏十分鲜明。第一句以xxx形式的节
拍反复两次,第二句以xxxxx形式的五字句的节拍,
与第一句共同组成统一的句式结构。这个句式结构,又在第
二、三、四句结构中循环出现,使歌词的音乐性非常强烈。
这种音乐性给人的感觉是平和的、柔美的,恰当地表达了思
念、祝愿的主题。
(二)和谐的韵律
鲁迅先生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
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这里所说的“押大致相
近的韵”是指同一个韵脚杂歌词中有规律的反复出现。这样
做,可以使歌词更加和谐,更加流畅,从而增添歌词的音乐
性。如《命运不是辘轳》(张藜词):“白涯涯的黄沙岗/
挺起棵钻天杨/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没有的总想有/得到
的还盼望/盼来盼去谁愿盼个透心凉/女人不是水呀/男人不
是缸/命运不是那辘轳/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黑油油的
铁脊梁/汗珠子滚太阳/风吹篱笆雨洗窗/泪花泡月亮/人心
可难测量/啥事都能碰上/挑水的媳妇谁愿挑着黄水汤/女人
不是泥呀/男人不是筐/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挣断那井绳/牛
铃摇春光。”这首歌词中的“岗”、“杨”、“房”、“望”、
“凉”、“缸”、“上”和“梁”、“阳”、“亮”、“量”、
“上”、“汤”、“筐”、“光”,都是同一个“江阳韵”,
所以读起来和听起来都很和谐好听,音乐性特强,这也是押
韵在歌词中的重要作用。
五、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独特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
源。意境有时也称为境界,出于佛经,佛家常把希望达到的
某种悟道的理想境界地称为“境”或是“境界”,看成一种
心灵派生的虚幻的东西。唐代以后进入文艺理论领域。王国
维曾对“意境”做出这样的明确界定:“何以谓之意境,曰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如其口出是也……故
能写出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由此可见,意境
是诗人主观的情志意向与客观景物的有机融合。意境不久是
意象的综合结晶,还是意象的拓展、重建与升华,既有鲜明
立体的时空感,形成一幅完美的形象画面,给予人感观上的
美感,同时也蕴涵着无限丰富的情思寓意,能激发读者无穷
的想象与思索,产生感情的共鸣。
对一首歌词来说作者营造的意境是否感人,是否新鲜独
特,也决定了一首歌词的成败。可以这样说有独特完美审美
意境的歌词,一定是一首好词。如李海鹰创作的《弯弯的月
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
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
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展现在人民眼前的是一幅南国
水乡风情画,对那一种有距离的爱情的重温和怀想,言词简
洁、真挚,没有审美高深词汇却让人感到一种人性的温馨。
感人至深,甚至让人流泪的佳作《一个真实的故事》,用非
常短的篇幅,叙述了一个惨烈的人与生命的故事。“(旁白)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
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
鹤,划进了沼泽地里,就再也没有上来。(歌词)走过那条
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
/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
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呜呜呜呜呜/喔噢噢噢噢/
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这首歌词立意深刻,
催人泪下之余让人警醒,让人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