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人物形象
2023年1月18日发(作者:年度计生工作计划合集八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在这个简单的爱情故事里,托马斯、萨宾娜、特丽莎、弗兰茨相
遇在捷克那个被命名为“”的历史时段.他们的命运因而成为了那个
时代的一个剪影,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生活被捷克历史上的这一段撕裂
了,当他们最后在一个小农庄找到避难之所时,托马斯是一个卡车司
机,特丽莎放牧农庄的奶牛,生活和布拉格已有了完全的不同.萨宾娜
则背井离乡,永远地离开了故土,弗兰茨这个日内瓦大学的教授以他
的方式爱着萨宾娜.萨宾娜祖国的悲剧增加了他的爱情美感,最后他
追逐着这种美感,在一个远离欧洲的地方,借着一场突然的死亡得以
解脱.这些小人物就这样一个个地被那个时代的洪流淹没了,似乎不
余一丝痕迹.
但他们留下来的又并非全是虚无,虽然昆德拉以一种虚无主义的
感慨,引用那句德国谚语:只存在一次的事就象压根未存在过.在书中
昆德拉反复强调说,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
法正式上演的彩排,人们在面对抉择时完全没有判断的依据.我们既
不能把它们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那么面对生活,我们注定要陷入一种茫然吗?书中的人物是根据“美
的法则编织生活“的.托马斯无疑是受到沉重感的诱惑,为他的选择
一再付出代价,最后这个布拉格的知名外科医生,不得不在一个偏远
的小镇落脚.萨宾娜一再地逃避媚俗的世态,为的只是那份“轻盈”,
可这样一种“轻”注定是一生的漂泊不定,这无非是另一种痛苦.正
如昆德拉说的是一种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提到斯大林之子雅可夫的
死时,评论说是一种真正形而上的死,无论是托马斯的沉重,还是萨宾
娜的轻盈都可以说是基于某种形而上价值观的选择.当人们回首往事,
重新回味人生十字路口的一次次选择,你曾经做出的决定是茫然随意
的吗?那中间是不是也有一咱形而上的东西被你坚持着,难道这些说
不清的执着,便是我们今天种种痛苦的根源吗?
萨宾娜选择了一种轻盈,使自己飞升到一了一个高得不能再高的
地方,然而高处不胜寒,远离故国,孑然一身,她接近了自己的理想地,
但你能说那是一种幸福吗?而托马斯的人生轨迹则是一个向下的过
程,为着对特丽莎的一份莫明的爱,当被特丽莎侵略性的软弱诱惑着.
象一个被山林女妖诱入沼泽的村民,渐渐沉没.最后当他在一场似真
似幻的梦境中,彻底放弃了自己追逐性爱的癖好,抛弃了所谓他的爱
情的必然的女子,决定追随特丽莎这个他自认为是只是出于偶然的爱
人的时候,他终于能够全心全意地和特丽莎相爱了.就这样在那个远
离布拉格的小农庄,一个卡车司机和珍上放牧的女子之间,有了一段
幸福的爱情.这时托马斯的地位,已经“低得不能再低”.
看得出来,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如“轻与重”、“灵与肉”等,
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与情节.当然,人物不过是哲学
中的代码,情节也不过是哲学中的情境.小说的主要人物有四个:托马
斯、特丽莎、萨宾娜、弗兰茨.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
记忆、虚弱、眩晕、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
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而每个关
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相抗争的最积极
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
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
样有确定的方向.
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
有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出步形成了“幽默”
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思想内蕴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
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
博识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就是一个世界性的人,他说:“如果一个作
家写的东西只能令本国的人了解,则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
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
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
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
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
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
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
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
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
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
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米兰·昆德拉正是由于能够将小说艺术与现代西方哲学结合起来,故
而成为当今世界文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家.
米兰·昆德拉的思想带有强烈的存在主义的倾向,因此,在《生命
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作者对人生的命运与价值的关注是该书主题.
生命的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
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
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
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
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
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
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媚俗一词源于德语的kitsch,被米兰·昆德拉在多次演讲中引用.
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
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
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开始那种解
放个性的初衷.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在《生命中不
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借萨宾娜的思索表达了他的看法,只要有公
众存在,只要留心公众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免不了媚俗.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有人能脱
俗.媚俗不仅仅是某些人或某些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由
于媚俗,人们往往会用意志代替个人追求,由于媚俗,人们往往会扭曲
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取向.当整个价值判断体系完全失
重,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无从判别,甚至形成一体时,生命在外界
和内心的沉重抗击之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变成了不能承受之轻.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面对着两个宇宙:无比辽远的外宇宙和无比深
邃的内宇宙.对两个宇宙的探索几乎是同时开始的.但在不同时期,这
两类探索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迥异,人们因此也就选择了截然不
同的作品形式来表现这种理性的探求.
在英雄的史诗时代,人们开拓空间、征服自然,显示出任何其他动
物难以企及的巨大力量.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最适合用交响乐式
的作品来表达.而一旦对外界的探索和征服达到一定程度,人类的眼
光开始投向生命的本质意义和人性的自身批判时,规模宏大的交响乐
就未免显得有些大而无当,再难与这个时代的节拍相契合了.这也许
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荷马、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
代替交响乐应该是精巧典雅的室内乐,而室内乐中最奇妙、最完
美的形式,莫过于四重奏.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就
足以传达这个时代的任何声音.当过爵士乐手的昆德拉的《生命中不
能承受之轻》,正是当今无数精深的四重奏作品中的妙品.还没有哪
个现代作家像昆德拉那样,穿透变幻莫测的政治云障,直刺人类深层
本质的劣根性.在从共时性的阐述过渡到历时性的诠释中,昆德拉对
生命本质进行形而上的批判,从而接触到人类内宇宙的最核心部分,
完成他对内宇宙的理性探求历程.
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
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
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
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
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
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
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
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
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艺术贡献
昆德拉的小说可以画出清楚的以“七”为基础的建筑结构技术图,
巧妙地运用复调结构,配合内在乐曲的速度,以黑色幽默书写着人间
的爱与性,历史与政治,存在与冲突.昆德拉坚称,小说家不是历史学
者,也不是先知,而是“存在的探索者”.小说立于游戏与假设的领土
上,在这里,肯定式的哲学沉思语言并不适用,一切都是质问、假设的.
昆德拉的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惊讶的完美结构,然而这个结果却往
往在创作完毕时才被印证,因此他说,这是纯属形式上的必然性,而无
须刻意安排、加以计算.
略过昆德拉小说形式上的探讨,直入其本质,这是小说最撼动人心、
千古不移的所在.他举出了扬·斯卡瑟的诗句“诗人并不发明诗,诗
在那后面的某个地方”,小说亦然.他以卡夫卡为师,卡夫卡的小说在
真正的集权社会尚未成形时,就预先揭示了它的面貌.这不是基于他
通灵的神秘预言,而是卡夫卡借由观察自己私密事物与微观当时的社
会,打破隔板,从而看见了“在那后面的东西”,正是这真理的揭露,
打破时空阻绝的美感使得读者流连忘返、目眩神迷.昆德拉自称要传
承卡夫卡的传统,为真理而服务,也因之,他的小说具有了彻底的自主
性,闪耀着耀眼的光辉,而小说家,只是作为一名发现者.昆德拉一方
面强调对传统的重新读解,一方面强调创新(“要重复,就必须没有廉
耻,没有智慧,没有品位”).他重新对小说和讲故事做出了区分.在昆
德拉的论述中,是菲尔丁的创新使小说诞生的.然后在塞万提斯、拉
伯雷和斯特恩的笔下,小说才得到了准确的定位.当然,每个作家都会
将传统进行一次重新书写,这一点正如艾略特所说:“儿子生下了父
亲”.昆德拉的特别之处似乎是在反情节与反说教这两点上摧毁“故
事”的绝对权威,并从这个角度重新阐释作家的作品及其意义.
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家的价值,就必须把他放在他应有的位置上.这
个位置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而文学史首先是个时间的概念,昆德
拉在此强调了空间概念.在他看来,文学空间在以往的文学阅读和写
作中被扭曲了.比如说,昆德拉自己就被评论家当做斯拉夫作家和、
托尔斯泰、放在一起讨论.而昆德拉极为反感(当然并不是对俄国大
师不满),原因在于把他和这些作家放在一起,他的面貌(他的努力、
他的美学特征)根本无法看清楚.针对文学史中这个有害的概念“斯
拉夫文学”,昆德拉指出:尽管存在“斯拉夫民族的语言统一性,但并
不存在任何斯拉夫文化,任何斯拉夫世界.”昆德拉在哪里?从前面的
两本书中我们知道了,就是要到布洛赫、穆齐尔、等人组成的名单中
去找他.
昆德拉以冰岛文学(《萨迦》)举例说明小民族文学的命
运:“欧洲散文中最早的伟大文学珍品是在它最小的一个国家内创造
出来的,这个国家,即便在今天,还总共不到三十万人口.”昆德拉极
善于对不被人注意的文学史讯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与常见看法截然
不同的文学史悖论.他提醒我们警惕今天的文化全球化,也必须警惕
“地方主义”.因为“地方主义”总是惯于打着民族的旗号去戕害本
民族的文学.“如何来定义地方主义?就是无法做到(或者拒绝)将它
的文化放在大环境下来看.”“地方主义”分两种版本:小民族的地
方主义和大民族的地方主义.对小民族来说,文学“不是纯粹的文学
史的事情”,而是“人民的事情”.无论是什么样的大师,他们总要
“缝织出一面民族大旗,在他们的作品之上挥舞.”而大民族的地方
主义则有两种罪孽,不仅把本国的世界级作家和本国“名人”相提并
论,还全盘接受了那些小民族对自己的大师的狭隘看法.
昆德拉所要求的阅读,就是撕裂预先阐释的帷幕去发现作品的审
美价值.这些预先阐释无论包含怎样的正义和美学的内容,只要一个
人在读一本书之前就开始阐释,他就是在对艺术作品犯罪.[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影视资料
中文名称:布拉格之恋
英文名称: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
更多中文片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沉重浮生、布拉格之
美国出
影片类
爱情/剧情
171分钟
国家/地区
演职员表
philipkaufman
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novel)
让-克劳德·卡瑞尔jean-claudecarrière.....(screenplay)&
菲利普·考夫曼philipkaufman.....(screenplay)
danieldaylewis.....tomas
juliettebinoche.....tereza
莉娜·奥琳lenaolin.....sabina
德雷克·德·林特derekdelint.....franz
厄兰·约瑟夫森erlandjosephson.....ambassador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danielolbrychski.....interiorministryofficial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stellanskarsgrd.....theengineer
科洛维斯·科尔尼拉cloviscornillac.....boyinbar
影片介绍
在表现“性”的题材方面,欧洲影片往往比好莱坞更少约束.从欧
洲的艺术片中,观众既能在精神上受到启迪,又能得到感官刺激,本片
即是这样一部模仿欧洲电影风格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性场面的表
现泼辣大胆,一反美国电影隐晦含蓄的手法.为了使3位主角在展现
自己的肉体时没有负担,导演特意起用了没有好莱坞明星背景的欧洲
演员.由于影片风格酷似欧洲的艺术电影,以至于很多人误认为菲力
普·考夫曼是一位欧洲导演.本片被评为1988年美国十佳影片之一,
获.
本片的导演菲利普考夫曼很擅长从小说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电影
主题出来,在他以前的作品里展现出的是爱与欲,则是灵与肉,都是原
著小说中的最为重要的核心.而考夫曼的这部《布拉格之恋》最主要
青表达的是生命中的轻与重,与小说中深厚与凝重的阐述方式不同,
考夫曼简单到单纯地用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长久而如战争的爱情,告
诉我们这个哲学问题的答案.
整个故事发生在三个环境下:布拉格、日内瓦和一个宁静的村庄.
三个环境的三种色调营造了三种不同的气氛,布拉格阴暗紧张加上时
常压抑的气氛,给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带来了一些慌张感.在苏军
入侵布拉格之后的一段描写反抗人民的片段中,托马斯和特丽莎奔走
在慌乱人群中间,让观众感觉到另一种抑郁.在布拉格,一切都很压抑,
而阳光灿烂的日内瓦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托马斯逃离了祖国
找到了自由,然而失落感又重新回到了特丽莎的身上,在这里她更加
迷失自物,她宁愿回到压抑的布拉格,回归自己熟悉的生活.最终他们
去到一个宁静的村庄,并在此找到了和谐爱情.改编自名著的电影一
向处境艰难,有了原著的珠玉在前,人们的要求就很苛刻,而且文字和
影像究竟有很大的差别,摆脱原著来单独地看待影片或许才比较公平.
所以如果不去联想昆德拉所谓的“生命之轻”,撇开小说中的哲学探
讨,用轻松的态度去看《布拉格之恋》,这的确是一部相当优秀的影
片.
瑞典演员莉娜·奥林曾参加过伯格曼的影片《排练之后》的演出,
在本片中,莉娜·奥林饰演拼命追求独立性的萨比娜,她的表演颇富
戏剧性.当年23岁的法国著名女星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片中特丽莎,
她是考夫曼从上百位候选者中挑选出来的.对于来说,本片是他表演
生涯中值得纪念的一部,虽然当时他已因出演《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和《美丽洗衣店》等英国电影而在影坛崭露头角,本片使他打入了好
莱坞,从而拓宽了他演艺事业的空间.
精彩花絮
萨宾娜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住在美国的一所大房子,实际
上这个房子的真正主人是影片剪辑师沃尔特·马秋.
1989年这部电影在俄罗斯首映,屏幕有严格限制,只能在午夜放
映.尽管如此,每场还是有超过三千人前来观看,还有上千人只能站在
门旁的过道上观望.很多人在此之前看到的电影都是反映捷克入侵,
正是由于苏联政府把苏联入侵捷克这段史实修改成了自己是英雄,而
捷克是叛乱者.对于大多数俄罗斯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换一种立
场来看待这段历史.
影片使用了捷克导演的资料镜头,就是苏军坦克(和21日)入城
那段著名的“布拉格之春”.当时尼梅克正与约瑟夫·斯克沃莱吉拍
摄的一部关于布拉格的纪录片,名为《布拉格清唱剧》(1968年).
影片还使用了曼·雷和比尔·布兰蒂的摄影素材.
本片成本为1700万美元,原计划在南斯拉夫拍外景,但是,由于
“军方不愿意在南斯拉夫拍摄坦克入侵的镜头,因为他们不愿意得罪
俄国人”,因此,许多外景后来只好在法国里昂及日内瓦等城市拍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影响评价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
品.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米兰·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升到
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哑默中含有严酷的真理,雄辩
中伏有美丽的谎言,困惑的目光触及到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
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媚俗和抗俗,关于自由和责任……它被评为
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杰出的文学作
品之一.
在本书中以其独特的生命视角、冷俊且蕴涵某种智慧的思虑,审
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灵肉与轻重,诠释了生命之中某种不曾
泯灭的真理.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
对生活目的的错误把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按着各自
的生活目标而努力,但每个目的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求名者无非
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