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手抄报文案
2023年1月17日发(作者:财务工作人员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0篇))
端午节手抄报参考资料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及资料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夏日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一
般传统的说法,都以为端午节源自于纪念屈原的活动。但是,
许多盛行于世的端午习俗,历史却比屈原的传说还要悠长。
有学者据此推测,端午节或许还有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是:
端午节源于对恶日的禁忌。
端午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季节,俗称“恶
月”。所以《夏小正》上说:“蓄兰,菽糜”。《大戴礼》上说:
“蓄兰,为洗澡也”。洗澡的目的在于清洁,以禳除毒气,
这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踊跃预防的办法。在这期间
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
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同时,五
月也有许多的禁忌。据应劭的《风俗通释忌篇》记载,汉代
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的俗
谚。而五月五日更是恶日之尤,除忌“曝床荐席”外,乃至
有“不举五月子”的谚语。《史记孟尝君列传》就记载,孟
尝君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抛弃。因为田婴
相信:“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这个恶日的
忌,深植民心。宜到此刻,还可以从许多端午节的习俗中,
找出禳毒避疫的成份。
第二种端午起源的学说由闻一多先生所提出。闻一多在
《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
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他首先引了吴均的《续齐谐记》中
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
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
三闾医生,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
窃。今如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
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
皆汩罗之遗风也。
同时,闻一多又举了几个文献上的例子来支持他的学说。
这些记载也都显示,端午的起源和龙有着密切的关系。闻一
多据此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节日。
自古相传,吴越是断发文身之国。至于断发文身的目的是在
“象龙子”,以避免伤害。《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常在
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也。”闻
一多的结论是,端午应是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举行图腾祭的
日子。也就是说,一个龙的节日。
这些说法固然解释了某些特定的现象,但如果将其中任
何一说,视为端午的单一路源,则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遗憾。
与其如此,还不如说,恶日及龙图腾,都是端午可能的源头。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它们彼此融合,直到屈原传说的加入,
为它们添上了新的动力,端午才从此茁壮而成为一个重要的
节日。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
大臣,“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
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因
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发上官医生及及令尹子兰的吃醋,
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因此逐渐疏
远屈原,连带的也不采用他的谏言,最后乃至将屈原放逐。
屈原满怀悲忿,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
石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身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可是
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
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讲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
听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思异样,纷纷涌到汨罗
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
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前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
里面丢,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医生尸身。一老医
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
能伤害屈医生。
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
沾着一片屈医生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
脖子上,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黄
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听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一年到
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
原。
有些地域,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
于门上,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过,关于
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的地方,杀人百万,
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
巢骑马到城外勘探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
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
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
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
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
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咱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何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
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
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
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
归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
你了。”
妇人听了,半信半疑,不过她仍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
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
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起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
的许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此得以幸免
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尔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
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普遍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
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崔寔的《四民月令》
记载:“是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
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除治难产的缕蛄外,其
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日常见病的丸药。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
名长寿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
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从“长寿”、“续命”等名
称看来,就可以够知道,那时人是何等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
成的要挟。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
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
虽然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踊跃祈
禳的习俗仍处处可见。周处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
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悬艾固然是
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而被视
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懔的《荆楚岁
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
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
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事实上,竞渡、祈禳。
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大体精神仍不脱恶日驱
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
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动身,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
归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听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
候别具有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
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采艾之外,也
采菖蒲来泡酒。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庭中也有各
种的庆贺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王溥的《唐
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
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
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不只是
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马缟的《中华古今注》
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唐
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
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
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
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
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
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李淖的
《秦中岁时记》记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
特盛。”溤贽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
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
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段成式
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
时花,施之帐上。”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
蟾蜍、蜥蜴、蜈公,也称“五毒符”。听说这五种有毒的生
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彼此斗争,得以和平共处。所以,
挂五时图就可以够避免这些毒虫作怪。
宋朝的端午节物,比起历代,更见精致。孟元老的《东
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
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
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
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第二天家家铺
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
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
“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
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和另一种“蚌粉铃”:
“端午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
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转变,从吸汗
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
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