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蔷薇全文免费阅读
2023年1月17日发(作者:清明节放假通知)
茅盾早期小说集《野蔷薇》的特征
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成为文学表达的主流,这可以
说是现代作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的呼应,是一种破除愚昧,
“睁眼看世界”的强烈承担,话语中充满了解放和启蒙的热烈呼唤。中
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是超越了单纯生命之观察以及人情之体
悟,杂糅着中国特有的来自于儒家文化中“家与社会”的信仰,投注于
政治与道德、审美与文化的思辨之中的创作和自省态度。在当时,现
实主义被赋予了改造社会和改变国民性的重大使命,承载着中国知识
分子改造旧世界的迫切愿望。在这样的文学观念下,茅盾的现实主义
写作显然带有强烈的社会分析性质。他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野蔷薇》
就已经鲜明地显示出了“社会分析小说”的特征。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茅
盾文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茅盾的中长篇小说的层面,对于其短篇小说
研究以及从文本层面体会其短篇小说艺术创作特色的论述较少。本文
尝试以茅盾前期代表作品《野蔷薇》为主要文本,试图从文本本身挖
掘其前期短篇小说的艺术价值与创作特色。
一、《野蔷薇》的社会分析色彩
王德威教授曾经在《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
一书中肯定了茅盾作为“早期介绍西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进入中国
的推手”①的地位,称之为“五四以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②。茅盾
的小说创作延续了俄国19世纪经典写实主义创作手法,并吸收了自
然主义的姿态,在“为人生”的理想观照下,抒写时代与人物命运。他
的作品通过对细节和内心的无限探索,文本时空与现实生活的深刻交
叠,以各阶层人物的命运抒写对抗空洞“大英雄”的故事,以政治、历
史、革命三个层次作为空间坐标轴,敏捷而又准确地抓住整个社会的
律动脉搏,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深沉力量。正如捷克著名的汉学家
普实克所说:“茅盾的创作总是与最近发生的事件紧紧地联系在一
起……在现实还没有成为历史前就迅速而且准确地抓住它。”③
将“阶级、经济、时代”作为三大创作出发点,近距离全景式的叙
事风格和典型人物的塑造形成了茅盾小说的重要特点,无论是他的短
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创作,都贯穿着这一显著特征。著名的茅盾作品
研究学者、中国社科学院的黄侯兴教授这样评价茅盾之作品——“茅
盾的短篇小说,同他的长篇小说一样,主题思想和时代斗争是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如果说,茅盾以他的长篇小说作品构成了一幅现代中
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图画,那么他的短篇小说作品便是这个广阔的社会
生活的某些侧影。”④与他的长篇小说相比,茅盾的短篇小说更是网罗
了社会万象,揭露了各式各样人物的心理和思想,缩影了20世纪三
四十年代时代风貌和社会进程。而与鲁迅短篇小说的冷峻风格相比,
茅盾的风格显然更温和,他的短篇小说常常可以在冷静的理性剖析下
看到对人物的同情和赞美。中国著名学者王瑶就茅盾当时的创作提出
更为中肯的评价:“就作者的创作实迹说,他有多方面的生活经验,也
善于分析社会现象,又不断地努力写作,作品的质量是超过当时一般
水平的。”⑤
茅盾前期的短篇作品具有浓郁的现实观照色彩。比如说《野蔷薇》
中最广为人所知的《自杀》,该小说格调阴郁,呈现悲剧性的结局,
塑造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女性,承担着现实与理想的背离冲突。结合当
时的社会环境,正是大革命失败、五四热潮退却的时期,女主公苦闷、
纠结的病态心理都是当时整个社会必然之产物。
小说《自杀》塑造一个新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女性——环小姐,她
追求自由新思想的同时却被传统礼教所束缚,不敢在实际行动上向传
统妇女观念挑战,让她最终以一条丝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新旧交
替的时代中,“环小姐”正是当时千万新旧纠结的女性的缩影。五四运
动之后新思潮进入,环小姐也适时地接受了当时的自由风气,“她记
起十七岁那年的新潮流怎样激动了她的灵魂!怎样渴望着新的光
明!……怎样暗示给姑母和表哥她自己的婚姻要听她自由!怎样的半
惊半喜地接近了男性……”⑥当她正在享受初恋美好的时候,她所爱的
人为了革命,留下一张纸条悄然离开。本来她应该坚强勇敢地去生活,
接受这份他们的爱情结晶,但是她却被旧思维禁锢着——“我已经不
是故我。已经丧失了我之所以为我的最宝贵的资格。已经是破碎的白
璧……”⑦封建的忠贞情结让她困于人生的迷茫和摇摆之中,她开始憎
恨自己曾经追求过的进步。如环小姐这般接受过新思想,个性解放的
女性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旧观念成为她无法突围自
身的困境。正是因为如此,该小说也具有了历史记述和现实描绘上的
双重意义。茅盾对于环小姐并不是一味的同情,而是具有一定抽离式
的批判和反省。当她意识到自己失去了清白,天真地以为赎罪式的死
亡就是一种“本位的回归”,但是死并不能挽回任何东西,只能展示软
弱。作者正是以其的死来对位思考我们的生活和价值定位。小说的结
局中,作者给环小姐的死亡状态以狰狞的展示,这种毫不带感情的残
酷写实是作者对软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反思。
二、《野蔷薇》多方面的艺术特色
在《野蔷薇》中,茅盾塑造了一系列现实的女性群像,通过对女
性内心的独特描写,结合第一次国内革命的巨大复杂的社会背景,描
绘了一组反映当时女性乃至社会景象的独具风格的图画,让读者得以
用独特的视角来了解和剖析当时的中国社会与革命。
(一)政治寓意的抒写
具有政治寓言意味的是《创造》,女主人公娴娴是君实的姨表妹,
是当时一位旧式女子,她与君实的亲戚关系似乎暗示着这两个人都与
封建社会和陈旧思想有着关系的,然而两个人的分道扬镳却更有其深
刻的政治内涵。正如君实所愿,她正是他所期待可以去改造的璞玉,
娴娴聪明直率,读完了君实所要求的指定书目,留心国际大事,关注
政治评论。而当他发现自己的“理想”在实现之际就已经“破碎”——走
上新思潮道理的娴娴以更加广博的心态和气量接受新时期的观念,远
远超过了君实的“改良”境界。君实对娴娴从改造之热情到最终的后悔,
也体现出当时社会人们在新旧文化选择和反思之中的阵痛。
作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君实的失败其实暗喻着作者的观
念,在一个迷乱矛盾的社会,改良是不能引导中国向前的。尤其是在
文章最后,君实发现娴娴书桌上的象牙小兔子上“丈夫”二字有被刀刮
过的痕迹,这其实隐喻着君实之存在的不存在,存在之落后和空洞,
这是作者对其深刻否认。而对于娴娴,作者给予了肯定,首先在外在
的身躯上赋予她以生命力和新鲜的健康气韵——比如说开头部分,作
者透过君实的眼光去看娴娴,她“两颊绯红,像要喷出血来”“……只穿
了一件羊毛织的长及膝盖的贴身背心,所以臂和腿都裸浴在晨气中了,
珠络纱筛碎了的太阳光落在她的白腿上就像是些跳动的水珠。”⑧这
具有“肉的香热”的躯体装裹着新时代的革命新观念,也唯有接受过彻
底的洗礼的人才具有这一种向前饱满的生命气息。于是在这里,娴娴
成为作者表达其政治思维的一大符号,承担着作者“美/政治”的双重表
达和寓意。在最后,洗完澡的娴娴不愿意永远当成丈夫的“璞玉”被创
造,她宁愿先走一步——“她叫我对少爷说:她先走了一步了,请少爷
赶上去罢,少奶奶还说,倘使少爷不敢上去,她也不等候了。”⑨改良
主义是无法阻挡新思潮的,娴娴的“娜拉式”出走,暗示着解放的思想
只会越来越有独立性和前进性——这不仅仅是对中国当时女性政治
觉醒的单纯观照,更是寓意着整个中国社会对于传统与现代道路的选
择。
(二)动态的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度观照
人物性格的动态塑造往往与文本时空中的整个环境乃至当时社
会有着深刻的关系。最有代表性的小说莫过《一个女性》——琼华的
性格变化其实是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紧张、彼此恶意相迎的真实写照。
琼华刚刚出场的时候是个代表毕业同学致答辞结束中享受着热烈掌
声的小姑娘。她的身上具有浪漫主义的气息,她醉心的是卢骚的“复
归自然”。然而社会给了她三次转折,每一次转折都让她的内心更为
扭曲,她最终一步一步走到了一个自我沦陷的困境之中。当她的纯真
可爱遇上第一次的世态炎凉时,是因为围绕她身边的男生在给其中一
个尚未出生就失去父亲的张彦英取外号为“遗产”。彦英对她的悲愤吐
露——“在这里,姨太太,童养媳,都看作良风美俗;丈夫在外边宿娼,
妻子在家里偷汉,生了的儿子,因为有名义上的父母,社会便不以为
怪;然而我……”⑩这无奈而悲凉的话语让琼华在美幻的梦中惊醒,传统
宗族与家的观念造成了个人了的迷失。张彦英最终如同一个“亡命客”
一般,悄悄地离开这里,永别这个可憎可恨可鄙的故乡/社会,他对琼
华的爱与尊重,因为离开而成为了一种幻想而最终破碎,随之破碎的
还有她当初因为卢骚而引发的“爱人类”的思考。
虽然张彦英已经走了,但是琼华的身边依旧传来“遗产”的笑话,
而她所要接受的第二次转折,却是因为她为彦英的辩护。曾经围绕在
她身边的男生却成为了传播她的谣言的制造者,琼华感觉到了“眼前
有一个大黑坑张开了吞噬的大嘴等着她跳下去”。每个人相互倾轧,
人心艰险,即使是身边安慰自己的张小姐也是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
她全身被一种异样荒凉感所包裹——他人即恶魔,她决定从那些“恶
魔”中学会生存,她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一步一步地登上了社会
上层,她所有的骄傲和胜利在十七岁古微园的生日宴会中达到了顶峰。
这么一个“不憎不爱”的虚无主义者,最终还是被那个比她所想象
的还要黑暗和可怖的社会所吞灭了。由于父亲被烧死,她变卖家产,
昔日所得到的荣光全部灰飞烟灭,脸上红色的烧痕,瘦削的身躯,内
心强烈的复仇欲望,在受人冷淡奚落的话语中变得越发狰狞。这第三
转折是最为深刻和沉重的。她最终病了,在恍惚之间,苦涩的眼睛给
她一个“梦中的婚礼”,其配偶是张彦英,与其说是他代表了她昔日纯
真的少女情怀,倒不如说是她曾经美好的人生憧憬和信仰,她最终死
去,被社会吞噬,被自己伤害,这所有一切的悲剧的根源在于当时社
会的黑暗和沉重。深不可测的人际关系和残忍的生存游戏最终让琼华
不得不死去,回归到母亲的怀抱,以求释然和重塑。
茅盾对于人物内心的细微探究和把握的熟稔,通过梦境、幻想、
内心独白等多种方式,使整个人物性格变化得到细致入微的披露。比
如说,在《自杀》中,环小姐对于爱情的迷恋和逝去甜蜜的渴望,在
爱人离开之后,她想入非非地误把吸血的蚊子当成爱人捏着她的手心。
在作者看来,这折磨人的爱情和思念也正如蚊子一般吮吸着她的新鲜
血液,让她开始颓废。相类似的描写还出现在夜晚环小姐做梦梦到爱
人回归,却劝她“把我们的关系忘得干干净净”,她惊叫而醒,却发现
自己抱着枕头,她深怕自己梦中的秘密被他人所知,在极度紧张和惊
恐之中,她才发现自己误把“蝉噪”当成了他人,这种细腻而又形象的
描写,充实了文本的结构,增加了文章的纹理,使文字具有女性独特
的体验感。
当然,茅盾对于女性内心的探究并不是仅仅体会为单纯的展露,
而是更深层次地揭示其产生的根源。环小姐从小父母双亡,在其最绝
望的时候,没有人可以给她支持,微薄的新希望和自由思想的萌芽抵
抗不了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对女性忠贞的束缚。与其说环小姐借病躲
避了姑妈的盘问,倒不如说是逃避整个社会的谴责。但是我们知道,
最终让环小姐走上自杀的原因,不是她无法完成救赎,而是在那个时
代,她没有真正的力量去完成自我的新生和传统封建思想的更新。她
无法在亲人之间得到理解,更不能被整个社会和大时代所接纳,正如
电影院中表哥对“马振华/环小姐”一般的人物评价——她们所经历的
悲情故事,大多都是无法冲破整个时代和环境的禁锢,而这种悲剧在
他者看来,不过是生活中的一桩日常之事罢了。正是这些细腻的心理
揭露,反映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作者丰富的创作经验,提升了整
个作品的表达层次。
(三)细节与象征的深化使用
茅盾的小说细节丰富,铺层饱满,非常善于捕捉生活的气息,然
而每一个物件的存在又尤其独特的叙事和表征价值。尤其是《创造》
中的第一部分,作者的笔如同一台灵活游走记录的摄像机,琐碎地捕
捉着整个时空环境。在娴娴的房间里,有着墨绿色的桌布,红玫瑰半
开着如同“淘气的女郎的笑脸”,镜头继续将娴娴书桌上书稿和笔墨进
行了详细的特写,而那个象征着夫妻关系破裂的一只刻镂精致的象牙
小白兔第一次出现。接近,笔尖又转到了“织金绸面沙发榻”,开始对
整个空间和物件布局的描绘刻画上。一个猛推,笔尖如同镜头一般将
娴娴杂乱无章的衣服鞋袜进行了一番刻画,这些衣物的摆放打破了传
统女性的规矩和束缚,具有自由和自我的强烈色彩。紧接着,那本《妇
女与政治》的杂志被着重突显出来,更暗示着房间的主人具有新时期
社会性和向外性的自由女权思维。这些细节为小说最后娴娴抛下君实
出走奠定了基础和前提。
在《诗与散文》中,象征和细节的使用更为明显和深刻。玫瑰花
代表着冰雪聪明的表妹,让丙少爷“灵魂洗澡”,而绿手帕则代表“肉欲
和沉重”的桂奶奶。玫瑰/表妹给了丙少爷一个诗的爱情幻想,桂奶奶
/绿手帕却代表着单纯肉欲快感。这对于纯粹爱情的欣喜和对轻浮肉
欲的追逐,使丙少爷始终处于两种极端情绪交替之中,最后一节的开
头句:“玫瑰花束已经萎了,绿手帕依旧并排地蹲在旁边”,更加将表
妹和桂奶奶与丙少爷的关系含蓄地体现出来。
新文化运动不仅仅只是促进“人的觉醒”,更是“女人的觉醒”,在
《野蔷薇》中的女性承担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冲击,在自我意识与社
会选择中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路口,她们的结局书写着当时社会女性内
心与外在世界的微妙联系。
①②王德威:《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复
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第2页。
③[捷克]雅罗斯拉夫·普实克:《论茅盾》,顾忠清译,见《茅盾研
究》第二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89页。
④黄侯兴:《试论茅盾的短篇小说创作》,《北京大学学报》1964
年第1期,第22页。
⑤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12月
版,第227页。
⑥⑦⑧⑨茅盾:《茅盾作品经典》,中国华侨出版社2021年版,
第436页,第436页,第390—391页,第416页。
⑩茅盾:《茅盾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版,第242页,
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