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朗读为什么男主不救女主
泰安花海公园在哪里-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关于描写桃花的诗句(精选120句))
最新电影生死朗读(《TheReader》)观后感
最新电影生死朗读(《TheReader》)观后感
其实,我们在爱上一部电影作品时,很难区分自己是爱上角色还
是演员,我个人更多的是被角色迷住。
很遗憾,观影这么多年,竟然错过了这么有深意的一部好影片。
最近机缘巧合,幸得一位同样喜欢观影的姐姐推荐,一口气看了两遍。
并且花了好几个小时整理了时间线:
有人私聊我,让我赶紧把这个坑填上,我还是比较开心,因为这
些年确实有人在认真看我写的观后感(正如我专栏所描述,我写的是
观后感,并不是影评,因为自认为远远没达到写影评的专业水准,不
敢班门弄斧)。本着认真负责的原则,尽管月末月初是我工作最忙的
时候,但很乐意打算花2个小时填完《生死朗读》(《TheReader》)
的坑。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阅历、文学修养等不
一样,所以在对待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是符合社会科学
原理的。并没有谁对谁错,欢迎大家一起参与讨论。
很多人把这部片当成爱情片看,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跟爱情关系
并不大。一个15岁的少年真的懂什么是爱吗?有没有可能只是在对
SEX非常好奇的年纪,刚好有了可以不断尝试的机会。而女主这位熟
女主动给了他这个机会,这是各取所需的结果,由于男主处于懵懂阶
段,疯狂迷恋着女主的身体。由于心智相差比较大,完全是女主控制
着进度(比如必须先阅读,才能ML,这些都是绝对控制的表现)。一
个35岁的女人和一个15岁的少年在一起,难道不应该接受道德和伦
理的谴责?很难想象,如果处于15岁少年时期的男主,被父母知道了
这个情况,也许后果不堪设想。由于本人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研究
不多,难道与中国古代一样,十几岁结婚生子很正常?
刚认识的时候,女主单纯只是利用他。在集中营她就喜欢挑孩子
给她阅读。当他说卧床养病,看书觉得没意思时,她顿了一下,让她
在客厅等她换衣服一起走,她应该是故意穿丝袜给少年男主看的,因
为她知道那个年纪的的男主会忍不住偷看的(演员们太优秀,演技太
赞,这些细节是透过屏幕感觉到的)。
他们之间是互相喜欢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一起骑车去郊游,两
个人都笑得很开心,那是真的开心,男主毫不保留,大方在餐厅女老
板面前亲吻女主的唇,昭告天下。女主点菜依然守着自己不识字的秘
密,那点在她看来高于一切的自尊,哪怕后来接受审判,不惜担下战
犯的罪名也要守住的秘密。这里能看出来,男主对她的喜欢是远胜于
她对男主的喜欢的。
女主一直很自我。如果守住最初的伦理底线,她就不应该去引诱
15岁的孩子。15岁,在如今的社会,还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自控力可言,她格局太低,屈服于自己的欲望。在有机会得到升职
的时候,她果断离开了男主,没有正式跟男主道别,也不去考虑会对
男主这辈子产生多大的心理创伤。这点从男主生日当天,放弃和同龄
朋友们去玩儿,选择去找她却冷眼相待也能看出点端倪。她更在乎她
自己。
其实能看出来她心理也有挣扎。毕竟对男主是有留恋的,但意识
到自己跟男主不可能在一起,男主有更好的前途,所以选择了默不
作声离开。但是有考虑过男主需要什么吗?
快进到1966年,女主和其他一众人接受法庭审判。
面对最后的幸存者的指控,同样被审的其他人全都把矛头统一指
向女主。这最后的幸存者真的简单吗?为何她能生存?我查过有限的资
料(仅供参考,不喜勿喷),据描述集中营的生活很恐怖,很多时候
为了自己能生存下来不得不残害其他受害者,虽然这是为了活下去不
得不选择的方式,但又能说完全无辜吗?回归正题。。。
在所有人都把矛头对向她一个人的时候,她明明有机会证明自己
没有签署那份文件,因为她不识字啊,男主很清楚,她自己也很清楚,
但是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自尊,宁愿背上战犯的罪名,宁愿让其
他战犯逃脱本该严厉的法律的制裁,格局这么低吗?难道看守集中营,
着火了也不得开门,这点生命与工作原则之间真的难以判定吗?真的
那些生命对她来说只是职责所在吗?那点可怜的自尊真的比人的生命
更重要吗?当她义正言辞指责法官她是为了履行工作指责,如果是他
(法官),他会怎么做的时候,我觉得这种行为是可耻的!是可悲的!
这是对生命的漠视。
当判决结果公布后,小男主那经典的一哭,很多人都以为是爱她,
心疼她,替她感到不平的眼泪。而我个人理解的是那是小男主对她彻
底失望、心碎的一种情感表现。他也许当时心里在想她依然那么自私,
依然一成不变。
攒够了失望,也就该离开了,这就是为什么小男主约见了女主,
却在最后关头选择了离开,不再相见。
1976年,男主离婚,带着女儿回到了原来的镇子,这个遇见影
响他一生的女人的地方。那时候女主已经服刑10年。
1980年,中年男主开始朗读磁带邮寄给女主,很多人也觉得是
因为依然爱着女主,我也在赞成他做这些事带有爱的成分,但更多的
是想挽救她的灵魂,也弥补自己的遗憾,也许他愧疚当初不该放弃她,
现在想弥补。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女主思想开始转变,开始有了真正
意义上的反省,以前她一直不觉得她不开门是错误,依然斩钉截铁认
为那是工作指责所在。就连根据男主的磁带朗读自学文字给男主回
信,在我们看来如此高难度、如此有毅力、有诚意的行为,都没有激
起男主回信的想法。为什么?因为从回信内容看,女主依然没有忏悔,
男主依然失望。他想看到的不是女主像年轻时候的玩笑话和小关心,
他想看到女主灵魂升华,他想看到女主为自己做过的错事真正意义上
的忏悔,但他又何尝知道,这对女主是多么难,无论是文字还是思想!
1995年,女主刑满,在释放前一天,男主探望了女主。女主伸
手握住男主的手,男主抽开,万万不可简单地理解为女主人老珠黄而
嫌弃她。男主从来就不是一个肤浅的人,纵然他还是少年的时候,也
从来不是单纯因为女主的美丽才选择喜欢她,深陷其中。也正是这一
次男主抽开手这一行为的刺激。女主灵魂得到了彻底升华,彻底意识
到自己错了,真正感觉对当初的幸存者的愧疚。把自己存的为数不多
的钱请男主带给幸存者家人,自己站在书上选择上吊自杀,莫大的讽
刺。同时也证明了她的悔悟之心,也许对这么一个不识字的普通社会
底层女人来说,唯有自杀才能表达自己的悔悟。
男主再到监狱接她出狱时,哭了,这时候的哭带有对女主悔悟后
的尊重和心底里的情分。
男主代替女主把钱交给幸存者女儿时,女儿拒绝接受钱,选择留
下了普通的茶盒,并且摆在了她母亲的照片面前,虽然嘴上说不原谅,
实际上也放下了吧,毕竟当事人全都已经去世了。这个女人和女主的
格局形成鲜明对比。你们记得男主说的那句话吗?
WhenIwasyoung,IhadanaffairwithHanna.。affair
这个词在英语里有露水情缘的意思,如果是正式的恋爱,会用
relationship,充分证明这段不被世俗接受的感情,同样不被男主所
接受,至少他不敢正视。但我想,当幸存者女儿问她知道她对你生活
有什么影响吗?男主回答她对其他人的生活影响更坏(worse),我赞
成以前看过的其他说法女主其实对男主也是一种纳粹行为。男主的感
情不顺,和思想、文化背景各方面都很匹配的女人并没有happy
ending。谁又能确定跟这段夏日affair没有关系?
当男主向女儿娓娓道来他和女主的故事时,我想他的心那一刻是
无比温柔的,他真的爱过女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