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散文名篇
老谭为什么不喜欢魏渭-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形容十二月的唯美句子)
第1页共11页
朱自清春的课文
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
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润山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
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
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
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
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
中,快乐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
第2页共11页
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喷
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
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
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育得逼你的眼。
黄昏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出一片安静而
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渐渐走着的
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
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
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
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
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强健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
前去。
赏析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
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
第3页共11页
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该书1933年7
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陈述:“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
记。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
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
阅读的文章。”〔《关于〈春〉的出处》,《临沂师专学报》
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
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
册,也收录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
语句不够“标准化”,因之对其进展了“加工润色”。这样,
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
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经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
国南方春天特有的风光: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
雨连绵,呈现一派活力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
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春》
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
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
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
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
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第4页共11页
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
象。
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
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
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
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
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
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
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
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
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
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
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
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
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将来角度渲
染了春花的得意。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
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
第5页共11页
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
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
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
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
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潮湿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
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气氛,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
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
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
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
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
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衬托出一片安静
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
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
风光为主,这幅画面那么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
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
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
“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
第6页共11页
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
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根底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
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强健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
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颖、
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
伐,去创造美妙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
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
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风格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
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
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那么轻
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测至少有这样两个原
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
年积极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
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
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遨游
第7页共11页
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
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
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风格产生影
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
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
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
《春》的语言那么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
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
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
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
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局部,便是这方面
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
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赏析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
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
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
陶。19___年入高等小学,19___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
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
第8页共11页
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
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
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
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
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消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
创作那么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
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遨游欧洲,回国后
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
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
《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
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朱自清生前却没有
将它收入自己的散文集中。据考证,《春》最早发表在上海中
华书局1933年7月印刷发行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
并标注“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朱自清应《初中国文读
本》一书编辑特约撰写给中学生作为示范文的文章。还据说,
第9页共11页
本文最早其实是朱自清在任中学教员时写给自己学生看的示范
作文,即老师的“下水作文”。
《春》没有朱自清初期散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是
鲜明地表现出新颖的风格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
演变痕迹的散文。
《春》是一篇诗情画意相交融的散文名篇。全文围绕一个
“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局部。这三局部的顺序
与事情开展规律一致。
一、开头一节是盼春。
春天尚未降临,就热盼春天的来到。通过重复的“盼望
着,盼望着”,既直抒了人们对春的渴望,也为全文定下热情
活泼的基调。
二、此后是绘春。
作者先从概括总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春天特点,然
后用笔细致入微地描绘有春天特征的五幅图——
1.春草图
描绘出春天嫩草勃发如茵风光。先写出了春草的旺盛、多
和新,接着写出人在春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点明春草带给人
们的欢乐。
2.春花图
第10页共11页
描绘了春天百花竞放争春的景象,特别着力于色彩与香味
的描绘,又通过详细的三种花与无名的各种野花相照应,进一
步展示了春意的浓郁。
3.春风图
描绘了春风的温暖与清新。春风无形、无色、无味的,如
何描写?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和视觉把空灵的春风居然描绘
得有声有色,有味有感,有情有形。
4.春雨图
描绘了春雨的细密轻柔和润物无声的特点。先突出春雨
多、细、密、柔特点,然后描绘春雨中特有的景象,特别是雨
中夜景图更是把细密绵绵的春雨描绘得如此静谧、安详、平
和,另人不禁对南方的春雨格外向往。
上述四幅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风、雨
完美和谐交融为一体,而每幅画又都写到人,但人又是景的一
局部,人与自然显得如此和谐。
5.迎春图
是五幅图中唯一主要写人的。它抓住中国民间“春早人
勤”的特点,从“天上”引向“地上”,引出地上“城里乡
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热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春意
盎然闹人间的图画,在写人时又突出了景,再次显示了人与自
然的和谐。
第11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