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故事写作城市打工人

更新时间:2023-02-04 04:42:25 人在看 0条评论

故事写作城市打工人

1~3分钟的党史小故事-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致老师一封信200字(精选17篇))

1

打工文学,寻梦城乡

——来自深圳的打工文学报告

阅读提示

打工文学,记录着打工者的心路历程,是城市化进程的文学写照。

本期‚走基层〃艺文采风‛,作者将视线集中到打工文学的重要发源

地深圳,将笔触深入到打工文学作者的内心世界,以期让更多人走近

这一文学创作群体,分享他们的梦想与成功。

(一)

唐成茂,大家都叫他老唐。老唐不老,40多岁。‚我跟黄继光是

老乡。‛他憨厚地笑着说。上世纪90年代初,老唐在家边种田边教书,

如果不是看到报纸上说,一个人在东莞靠一本诗集找到工作,老唐或

许仍在老家过着不紧不慢的日子。靠写诗就能过上城里的生活,对爱

写东西的老唐来说无疑是一大鼓舞。他当机立断,怀揣300元‚巨款‛

以及一大包手稿出川,坐了5天5夜火车,辗转至深圳。感谢时代,

他心想事成,跟报纸上说的一样,既能写作又因此找到了工作。

此时,曾楚桥从广东化州农村到珠海打工。一天,他的老乡在当

地报纸上发了一个‚豆腐块‛,全厂沸腾,老乡马上被提拔。‚他是初

中文凭,我还是高中毕业呢!‛曾楚桥业余时间也开始埋头写,终于,

他获得了某广播电台征文一等奖。不过,他并未就此实现自己的升职

梦——为了写作,他经常晚上私拉电线,‚不好管‛。1994年,他来

2

到深圳,被查暂居证时就说:我是作家。这句话当时挺奏效。在后来

的日子里,他当过保安、摆过摊卖过菜,一直到2003年,他被一份

打工文学刊物聘为编辑。

如今的老唐,已是深圳市宝安区作协副主席,曾楚桥是广东文学

院签约作家。他们不是名气最大的,其文学命运在早期打工文学中却

是普遍的:通过写作获得一个镇长、一个车间主任的垂青。

这总让我想起当年的巴尔扎克,前往大都会巴黎,渴望着文学的

冠冕,这样的梦想在今天看来很可爱。这也让我想起余华的《18岁

出远门》,如果说那本书写的是知识分子的青春怀想,那么老唐他们

出远门,书写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深圳故事,也是

中国故事。因为这关涉的是2.25亿人及其家庭。

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构成了‚人民‛中的重要部分;这样的书

写,无论稚嫩还是粗糙,都客观上成为中国从乡土向现代转型的心灵

史。

他们走出故乡的时候,可能叫大狗、黑皮、水生、秋香、荷花,

到了城里,叫电工、泥工、洗头妹;他们写熟悉的人和事,比如工头,

同乡,小贩,有光明,有黑暗。多年前,曾楚桥则因为写了自己熟悉

的身边人而丢掉工作。那天,村治安队长拿着一本《佛山文艺》劈头

盖脸地对曾楚桥说:‚我平日对你那么好,你居然把我写得那么坏,

赶紧收拾东西走人!我在深圳见你一次就打你一次!‛

打工作家们暂时无法驾驭恩格斯所说的‚福斯塔夫式背景‛,展

现出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也无法达到茅盾、柳青、路遥等对大时代

3

描摹的现实主义高度,但却在机器的轰鸣与都市的奢华中,撕开一道

伤口,宽度正如离乡背井对他们的灼伤。程鹏,装修工,80后,初

中肄业。‚我觉得自己每一首诗都写得很好。‛他自信地说。《榔头歌》、

《大铺歌》、《冲凉歌》,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工地生活,钢筋、斧头、

锤子等意象,或焦虑、咆哮的情绪,突显别样的力与美。

对比‚娘娘很累,雍正很忙‛的市井文学、你侬我侬的小资文学

和浮华雕琢的权贵文学,打工文学的粗砺与莽撞呈现出中国都市生

活、都市文学的另一种特色。

(二)

老亨,黑边眼镜,《深圳青年》副总编辑。他认为,早期打工文

学之所以能引起轰动,是因为与时代潮流紧密结合在一起。90年代

初的深圳处在城市化初期,那时进城打工,内心似乎只有喜悦。90

年代中后期,喜悦逐渐被焦虑所取代,打工者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早

期打工者不怕苦累,家里还有几分薄田;如今往往几代人倾巢出动,

年轻一代对工作比较挑剔。

这些变化影响着打工文学主题的变迁。陈再见,‚80后‛打工者,

他认为打工文学不能被窄化为工厂文学,而应关注农民工生活的多个

侧面,如留守老人和儿童、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灵挣扎等等。他的小说

《瓜果》就写打工父亲接儿子到城里相聚,心灵上却彼此隔膜——在

他看来,打工文学应关心人的心是否‚进城‛了,很多打工者积累了

财富,但内心自卑,其子女既没有融入城市,又已不适应农村生活……

这些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心灵成长,恰恰是未来都市文学的重要内容。

4

而这一切正关乎打工作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在这一点上他们寻找

得很艰难。鲁迅在《彷徨》中说,‚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

只能算一个客子‛,写的是心灵漂泊,打工作家面对的则是现实和精

神的双重漂泊。正如许多农民工一样,打工作家的内心既进不了城,

也回不了乡。这种身份认同焦虑,首先表现为‚打工文学‛、‚打工作

家‛的命名,参加文学活动,‚作家‛会跟‚作家‛寒暄,‚打工作家‛

则躲在角落很沉默。

不过,打工作家大多有文学自信:只要是好作品,为什么非得要

用身份来评价呢?对于评论界所谓的‚底层写作‛的说法,他们并不

认同。正如曾楚桥所言:‚打工文学自从被那些饱食终日的批评家冠

之以底层叙事后,一切便显得似是而非。我极度讨厌‘底层’这个词,

但是我无法躲避这个词对我的围攻。‛面对他们,我常常感到理论描

述的无力和失效。

打工,这个社会学意义的词汇,能够最大程度地有效定义、诠释

一个群体。而社会学对模型、框架建构的冲动,恰恰与文学的变动不

居格格不入。比如,‚打工作家‛一词将他们定位为低学历、见识少、

乡土的,可是他们的文学资源与喜好却跟当今许多作家一样,十分广

泛:一位打工诗人说,他最爱的是法国诗人兰波;一位打工小说家说,

他最爱的是王小波。我内心设想的柳青、路遥或者赵树理都没有出现。

他们有着为自己这个群体树碑立传的文学雄心,但是,对时代与

民族做史诗式的开掘似乎并未成为共识,也并未显现。从文学状态来

说,他们更接近鲁迅所说的‚侨寓‛作家:他们被生活放逐于城市,

5

既具备现代都市眼光,又无法脱离故土情结。这种纠结生发出的内心

张力,恰恰是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普遍心理。相对于上世纪二

三十年代侨居北京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在城乡之间的失重感、断裂

感与漂泊感更强烈。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乡土文学、移民文学与

都市文学的混合体;其突出的文学特征,是机器工业大背景下的群体

流浪、疼痛与伤痕。

当然,这种疼痛是有局限的,同质化比较普遍。‚这是我读一些

来稿时的苦恼。‛诗人、《特区文学》资深编辑费新乾认为,作家写的

东西对个人来说可能意义非凡,但是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你要张扬的

是挣扎还是人性之光?你作品的脉动是否与时代的一样?这些都值

得每个打工作家思考。《深圳特区报》综艺副刊部副主任齐霁则从这

份痛感中,看到都市文学的可能性,在他看来,文学正是来自生命的

痛感与号叫。而在当前媚俗的都市文学里,我们难以看到这一点。因

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年轻的打工作家群体,或许正是将来能

写出真正的都市文学的人。

(三)

文学自我生产固然重要,文学组织与传播同样不可忽略。深圳之

所以成为打工文学的沃土,离不开政府支持。深圳打工文学的发源地

和大本营是宝安区。这个人口大区70%左右的人都是中学学历及以下。

如何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增进他们对城市的融入感,该区很重视文

学的功能。据老唐统计,宝安区有100多份文学刊物,打工文学创作

者超过2000人,其中100多人加入地市级以上作家协会,每年有上

6

千件富有生活气息的打工文学作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部分作品获得

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宝安日报的《打工文学》周刊,更是为许

多创作者提供起飞的平台。去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

在深圳考察,专门听取了宝安打工文学情况的汇报。

深圳市出钱资助打工文学,一份文学刊物一年经费少的大约30

万;一些有文学自觉的官员每到一个街道任职,就都会办起一份文学

刊物,给打工者提供自我抒发的平台,也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客观上成为社会的润滑剂、减压阀。打工文学的组织者,除了政府,

还有大量文学爱好者。比如老唐参与组织了许多打工者的文学联谊和

研讨,热衷提携年轻人;比如《开放导报》编辑廖令鹏,业余时间发

表了大量关于深圳打工文学的评论,成为自我成才的文学评论家;比

如胡帝,自费开设‚中华文化复兴网‛,自费开办文学内刊,自费请

来专家颁发自己的文学奖,受到许多打工创作者的认同与喜欢。

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让文艺服务于广大群众,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始终是文

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文学如何真正地聚焦于普通百姓,如何表现与塑

造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不仅是文学课题,还需各方的关注与扶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记者吕绍刚)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4-112141-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2-04 04:42:25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