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日本7级大地震预言

更新时间:2023-02-04 03:49:53 人在看 0条评论

日本7级大地震预言

长期吃知了猴有什么好处-


2023年2月4日发(作者:上海高中贵族学校有哪些)

(Source Credibility),谣言一般通过微信微博传播,受众默认消息源可靠;C代表传播者批判能

力(Critical Ability),大多数受众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加上“有图有真相”的谣言内容,造成鉴别

能力极低。从这一公式分析,地震谣言具有极高传播广度,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

有马太效应的特点,一旦谣言萌发,便会迅速发展蔓延,最后爆发以至造成社会混乱。

从谣言传播公式来看,我们无法降低地震事件重要性(I),而由于大自然的神奇,各种异常

自然现象(Ab)也是无法避免,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的模糊性(A)暂时无法降低,由于受

众对消息源认可程度无法一一改变,消息来源可信度(SC)降低难度较大,要想降低地震谣言传

播广度,只能提高公众批判能力(C)、降低谣言内容的说服力(P),例如大范围地震科普宣传可

能会提升认知水平,但是周期较长;专家在官方媒体对地震谣言进行分析并逐个击破也可降低

P值提升C值,但时效性较差且风险高。通过对历次地震谣言分析总结发现,大多谣言变换地

名内容重复出现,大多图片拼凑、视频剪辑来源于其他事件,可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这些地震

谣言进行爬取,将各类谣言进行分类,标明每类谣言发生发展的时间轴、造谣者受到的惩罚等

信息,形成谣言数据库,采用Python模块化编程技术,编写文字、图片、视频信息匹配程序,采

用无需安装、可跨平台使用HTML5技术,利用如微信、微博、官方网页接口,为公众提供谣言

信息查询推送平台,使地震谣言说服力(P)快速降低,公众了解各类谣言套路后对谣言鉴别能

力(C)提升,从而降低地震谣言传播广度。

Ⅵ-150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地震预报科普

方法存在的问题

郑黎辉※

(福建省地震局,福州 350003)

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0253-4975.2018.08.162

近几年,全国各地通过网络、手机微信平台传播的地震谣言屡见不鲜,且谣言内容主要集

中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最典型的主要有:①李四光预测中国有4次大地震,其中3次已经成

功预测并发生了,最后1次将在某时某地(涵盖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发生;②据中国地震局某预

报机构预测,未来两周内中国或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随着撞击大陆板块破裂,可能在某

省某地;③某民科日观天象,天空出现疑似“地震云”的怪异云彩,据此预测某地某时将有地

震发生。

全国各地各级地震机构坚持不懈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几十年后,地震谣言为什么仍然屡禁不

绝、屡剿不灭呢?虽然大家都认同开展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预报条例普法等是减少和抵御

地震谣言的重要手段,但本文不再重复前人的成果,而是将从社会心理学内在结构最核心的个

体心理这个维度入手,探讨地震预测预报科普方法存在的几点问题。

※ 作者信息:郑黎辉,男,高级工程师,福建省地震局,Tel:139****5682,E-mail:****************。

第 8 期地震预报科普技术与方法

187

AllRightsReserved.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著名的“谣言基础公式”,即R(谣言传播)=I(重要性)×A(模

糊性),认为谣言形成和传播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相关事件、人员的重要性”与“主题证据的

模糊性”。对应地震预报谣言R,I就是地震是万灾之首,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地

震涉及人命关天绝对是重中之重,A就是目前地震预报水平还没有完全过关,地震部门还无法

准确预报。

对于I,当前地震科普宣传中习惯于把地震定位为万灾之首,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自然灾

害。一一列举出大地震将造成如建筑物损坏倒塌,动车高铁脱轨,引发火灾、泥石流、滑坡等次

生灾害,甚至可能造成核电泄漏事故等最严重后果。这种不分震级大小的无差别宣传,应该说

成功地吓到了公众,逐渐给公众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即地震是十分恐怖的,地震会产生如此

严重的危害,相当比例的公众产生了谈震色变的恐震心理。地震部门在公众心里是权威专业的

政府管理机构,因此,在地震预测预报科普宣传中,我们觉得除了宣传教育地震常识外,更应

该注意宣传口径,注重引导公众的心理,避免使公众对地震产生一个过度、不必要的恐震心

理,而是应该对地震造成破坏的危害性和可能性有一个客观、理性和分层次的认识。

对于A,在日常的地震科普宣传中言必称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地

震预报还没有完全过关,我们认为这是基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尤其地震发生后,在面对公

众对于无法在震前发出地震预报的不满和质疑时,又往往急于解释地震的不可预报性,或是给

出“不大可能”、“可能性不大”等不确定性表达。过于简单化的解释和模糊表达容易给公众

造成一种心理暗示,即地震部门目前没有能力作出地震预报。马斯洛将“安全”归为第2层次

的需求,仅次于“生存”层次的重要性,由于公众对他们最关注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安全

需求得到的只是模糊性的答复,人类容易对未知的威胁产生恐惧,这是一种人类心理的本能保

护机制。长此以往,地震机构的权威性受到伤害和削弱,公众的不满情绪开始垒积,恐震心理

却在增强。这就为造谣的预测预报意见提供了模糊空间。实际上,全国各条战线的地震预报人

员做了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地震预报不准确并不表示没有,比如是否可以学习日本、

美国等国家的超越概率表达法,可以发布有5年、10年、20年、50年等不同周期内的概率。有

人认为,发布此类预测预报超越概率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经济生产活动,然而,人类的心

理活动是对于未知、不确定的威胁更容易引发恐惧,从而导致地震谣言的滋生和传播。

地震预测预报谣言的内容是虚假的,但谣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公众心理却是真实存

在的。这一实质值得地震预报科技人员和科普工作者认真思考。

188

国 际 地 震 动 态2018 年

AllRightsReserved.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3-111967-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2-04 03:49:53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