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六单元复习讲学稿
2023年9月8日发(作者:木兰诗优秀教案)
三年级赞美老师的名句-
东庐中学九年级(上)语文讲学稿
课题:第六单元复习 课型:复习 执笔:甘玉香 时间:2013-2-28
复习目标:
1.积累本单元的重点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并能做到分类整理,系统掌握推断实、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2.通过翻译本单元的一些重点、特殊的文言语句,掌握结合文言语境对文句、文意作出正确理解与判断的方法并会正确断句。
3.通过复习掌握概括古诗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的方法。
复习策略:
分类整理法。文言文知识点主要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包括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句式涉及文言常用句式和特殊句式;翻译涉及直译、意译。建立知识网会让你对文言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从字、词、句及对文意的理解)
复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解释下面的实词和虚词,并进行分类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多义、词类活用)。
《陈涉世家》:
实词:辍 怅恨 苟 安 会 唱 度 失期 法 举大计 等 数 谏 死国 故 将 怜 亡
诚 诈 然 罾 固 间令 篝火 狐鸣 往往 指目 素 忿恚 比 刑
虚词:之 其 以 而
《唐雎不辱使命》:
实词:谓 许 逆 抢 跣 休祲 易 错意 怫然 缟素 挠 谢 谕 然 若 徒 使
虚词:于 以 而 其 之
《隆中对》
实词:信 已 顾 凡 殆 猖獗 可以 谓 然 为 因 诚
虚词:之 而
《出师表》
实词: 痛恨 卑鄙 感激 谨慎 涕 开张 所以 疲弊 诚 恢弘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 是以 简拔 遗 咨 阙 倾颓 躬 苟全
猥 许 驱驰 倾覆驽钝 效 涕
虚词:之 于 以 而
(二)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1 《陈涉世家》: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唐雎不辱使命》: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隆中对》
1.欲信大义于天下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出师表》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陈涉世家》:
1.苟富贵,无相忘。
2.失期,法皆斩。
3.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天下苦秦久矣。
5.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唐雎不辱使命》: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2.秦王挠,长跪而谢之。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5.安陵君其许寡人!
《隆中对》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因屏人曰。
3.君与俱来。
4.时人莫之许也。
5.欲信大义于天下。
6.贤能为之用。
《出师表》
1.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四)阅读课文,完成表格。
2 课文
《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
命》
《隆中对》
《出师表》
《望江南》
《渔家傲》
《江城子》
《武陵春》
《破阵子》
内容理解
人物形象 思想感情
艺术特点
二、复习研讨:
(一)交流预习,总结方法。
1.结合语境推测文言字词意思的方法:
2.文言语句准确断句的方法:
3.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
3 (二)练习巩固,直击中考。
1.精读课文,完成练习
《陈涉世家》
(1)起义的导火线是 ,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2)陈胜、吴广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用了什么办法?(可用原文回答,也可将原文之意加以概括后回答)
①
②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唐雎和秦王的形象的。试着概括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出师表》
从全文看,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吗?
《望江南》
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所描绘的画面。
《渔家傲》
体会“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江城子》
说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中“会”字的表达效果。
《武陵春》
简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两句的妙处。
《破阵子》
简析“可怜白发生!”一句中“可怜”一词的表达效果。
2.熟悉考点,掌握答题方法。
(1)文言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4
(2)古诗、词、曲考点及答题方法:
三、巩固延伸:
(一)积累本单元中的古诗文名句。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诗后面的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句中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组是 (
A、茅檐/长扫/静/无苔 B、花木/成畦/手自/栽 C、一水/护田/将绿/绕 D、两山/排闼/送/青来
5
)
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1.诗的一、二句表现了秋水 的特点。(2分)
2..“一雁度南楼”一句是如何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2分)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1分)
书湖阴先生①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王安石寓居金陵紫金山下时的邻居。②排闼:推开门。
请你展开合理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2分)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①
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6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②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①博山:今江西广丰县西南。王氏庵:姓王人家的破旧小草庵(茅屋)。②归来:指作者淳熙八年冬弹劾落职归隐。
简要赏析“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这两句的妙处。(3分)
(三)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2006年南通市海门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数讨山越 ( ) ⑵君宜顾之 ( )
..⑶遂往诣蒙 ( ) ⑷肃于是越席就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⑵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7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六、大禹治水
[甲]禹父鲧者,帝颛顼①之后。鲧娶于有莘氏②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③,嬉于砥山,得薏苡④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⑤。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
(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乙]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⑥人,兽蹄鸟跡⑦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⑧治焉。舜使益⑨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⑩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注释:①颛顼:传说中黄帝的后裔。 ②有莘氏:当时的一个部落。 ③8 孳:生养、繁殖。 ④薏苡:禾本植物。果仁可食,又可入药。 ⑤高密:即禹。 ⑥偪:古“逼”字。 ⑦跡:同“迹”。 ⑧敷:遍。 ⑨益:即伯益,舜的大臣。 ⑩瀹:疏通。
1.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鲧娶于有莘氏之女 B.嬉于砥山 C.家于西羌 D.交于中国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3.[乙]文中最能反映禹公而忘私的精神的句子是:
4.这两则神话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5.有人说,与希伯莱神话传说中有关洪水为害的故事相比,大禹治水的神话更令人感奋。联系[乙]文,说说这是为什么。
[甲]不敢以私害公
范文忠公镇为谏官,赵清献公抃为御史,以论事有隙。王荆公数毁范公,.且曰:“陛下问赵抃,即知其为人。”他日,神宗以问清献,对曰:“忠臣。”上曰:“卿何以知其忠?”对曰:“嘉祐①初,仁宗违豫②,镇首请立皇嗣③,以安社稷,岂非忠乎?”既退,荆公谓请献曰:“公不与景仁④有隙乎?”清献曰:“不敢以私害公。”
.[乙]许仲平义不苟取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⑤树下自若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9 注释:①嘉祐:宋仁宗年号。 ②违豫:身体不适,患病。 ③皇嗣:皇位继承人。 ④景仁:范镇的字。 ⑤危坐:正襟而坐。 ⑥自若:安然如常,毫不动心。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数( ) 既( ) 啖( ) 或( )
2.下列句中加点“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敢以私害公
.A.以论事有隙 B.神宗以问清献 C.卿何以知其忠 D.以安社稷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公不与景仁有隙乎?
②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4.谈谈你对“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这句话的理解。
5.试比较范景仁和许仲平的共同点。
6.[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