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教案
2023年9月6日发(作者:综合素质个人能力评价(精选10篇))
最美的声音作文600字-
一、教学目标
1、 在涌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全文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2、 品位和推敲文中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与作用。
3、 认识“通感”修辞方法,体会通感在文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4、 会背《荷塘月》第四、五、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手段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音响
五、课型
教读课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铮铮铁骨,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就是写出了《背影》、《绿》等著名作品的散文大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名作《荷塘月》。
一、导入课文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首诗是江总书记在1998年11月11日为纪念某位作家诞辰100周年而亲笔题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晨鸣共北门,谈校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那大家猜得出,江总书记是为纪念谁而题的诗吗?
生:朱自清。
师:完全正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生:有《背影》,有《荷塘月》。
师:很好,大家非常聪明。《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我们在初中就学过了。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文章没有?
生:《春》、《匆匆》„„
师: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更加有名的文章——《荷塘月》。(板书:题目及作者)
一、导入新课
春兰,秋菊,冬梅,夏?→荷,请说出有关写荷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宋)《小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宋)《爱莲说》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唐)《齐安郡中偶题》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板书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作品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祖籍浙江绍兴。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改名“自清”是想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取《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以自勉。)
其作品主要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美、对光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春》《绿》《威尼斯》《匆匆》《荷塘月》(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1948年病逝于北京。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别了,司徒雷登 》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整理出作者的行踪,并说说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明确:明线是游踪:家 里——煤屑路——荷塘月——想起采莲——家里
暗线是心情:不宁静——寻宁静——得 宁 静——不宁静
借助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寻求超脱而不得的心情。
1、作品以游踪为线索结构全文,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呢?(提示:可以出文中表示地点转移的词句进行概括)
出家门―小煤屑路―观荷塘―回家 (板书:外结构图,家─小路─荷塘─回家)
2、结合课文线索,文章可划分为哪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明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颇不宁静”——点明作者的心境,交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缘由。
第二部分:第2—3段:概括描写荷塘周围的景象以及作者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美景。
第四部分:第7—8段,怀想江南采莲,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到现实。)
3、作者在游荷塘月的过程中,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一成不变的吗?咱们一段一段,
2 一起寻。
3、作者的情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请出文中与情感有关的关键句并作简要分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不但是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颇”字表明不宁静的程度之深。作者不宁静的心绪笼罩全篇。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比较自由。说明作者出了门独处时的心态。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好了。
“且” 表现出作者暂且得到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字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之后,心里又不宁静。“什么也没有”极写内心的失落与空虚。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 “无福消受”暗示作者的无奈和悲哀。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句话表明作者内心又走向不平静。
3、请简要地概括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寻求宁静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好了。 暂得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失去宁静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文章结构小结:
明确:明线是游踪:家 里——煤屑路——荷塘月——想起采莲——家里
暗线是心情:不宁静——寻宁静——得 宁 静——不宁静
借助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寻求超脱而不得的心情。
文章结构小结:求宁静小径不宁静小径得宁静失宁静文章明线:空间变化圆形线索暗线:情感变化结构
5、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确: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
3 调。
6、作者为什么不宁静?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之后,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共产党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正是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矛盾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这篇文章。可以这样说,《荷塘月》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四、具体研讨
(一)、朱自清先生曾自信地说过:“就是再寻常、再普通的事物,他也能从中发现并创造出令人感到惊异的美来。”荷塘普通吧,“月”普通吧,大家都非常熟悉,这种景物,他竟然能创造令人感到惊异、感到震惊、感到新奇的美来,猛一听,难以自信,那我们慢慢欣赏。同时也细细品味一下作者在赏景过程中寻求超脱而不得的心情。
首先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
1、看课题,题目是“荷塘月”,4-6段集中写了荷塘月的美景,那一段具体写荷塘,那一段具体写月?
第四段是月下的荷塘,第五段是荷塘上的月,第六段是写月下的荷塘四周
小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妙处。没有月,荷塘不会这么美,没有荷塘,月怎么体现呢?①②③
2、第四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明确:荷叶 比喻 效果:舒然展放
荷花 比喻,拟人 效果: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三个喻体,三个侧面)
荷香 比喻,通感 效果:若有若无、清淡飘逸
荷波 拟人 效果:凝碧,脉脉
①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荷叶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
②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呢?
明确:因为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它亭亭玉立,灵动飘逸的状态正好表现出了荷叶柔美的风姿.
③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荷花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拟人)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比喻或博喻)
④为什么要用“袅娜”和“羞涩”来形容荷花?
4 明确:将用来描写女子姿态和神情的词语用在花身上,赋予了物以灵动的生命力.
⑤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
明确: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晶莹剔透、冰清玉洁,闪闪发光、忽明忽暗,纤尘不染、优雅高贵)
⑥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荷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又叫移觉。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是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清香”与“歌声”,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通感例子
1、例:“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听觉转为味觉)
2、例:陈水扁的名声很臭。(听觉转为嗅觉)
3、例: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4、例: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5、例:“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转听觉)
6、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7、塘中的月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⑦课文又是怎样描写荷波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比喻:把荷波的移动比喻成闪电。(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⑧课文又是怎样描写流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言有尽而意无穷
3、原文改文对照
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4、品读第4段,看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
5 先写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以及阵阵传来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脉脉的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这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了月下荷塘上的恬淡优美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淡淡的喜悦而又略带淡淡的哀愁的情感。
总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映射下形成的。
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来写的。
这段文字写得形、味、、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应。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二)、
1、第五段描写了荷塘上的月,然而月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借助其它景物)作者运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月光的呢?
明确:叶子和花 青雾 树
2、哪些动词运用得非常巧妙?
2、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1、第六段作者描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具体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写作顺序?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写了树、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先描绘出了淡月下树木繁多蓊郁,树阴暗迷蒙的特点。
然后再按照树梢,树缝,树上,树下的顺序来描写景物。
1、第六段描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
树:一团烟雾
远山:隐隐约约
小路灯: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热热闹闹
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中的“带”字好,好像带子那样绵延。“带”将名词活用成量词,使它要修饰的中心语也带上了这个量词的意味,将远山那连绵飘逸的感觉写出来,比常见的量词“座、”更有表现力。
6 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仿造一个以名词代量词的句子?
他有一饼圆脸。
叠词的使用
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 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第6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作者想寻美景,使自己的心态宁静平和,但寻的结果不能令他十分满意,所以又带些淡淡的伤感。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