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更新时间:2023-09-02 20:20:00 人在看 0条评论

山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2023年9月2日发(作者:赞美牡丹的诗句(精选60句))

一年级简单的看图写话图片-

⼭东省威海市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语⽂试题(有答案)语⽂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现代⽂阅读(35分)(⼀)现代⽂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材料⼀:根据不少学者的研究意见,从⼩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说主要是在史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说则与神话、史诗、传奇等有着更多的直接联系。过去,我国的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说起源于神话,⼀般来讲,这种说法似乎也是成⽴的。因为神话⼏乎是所有意识形态的始祖,⼩说作为⽂学艺术的⼀个品种也概莫能外。问题是,如果从神话与⼩说的艺术特征上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神话与⼩说之间存在着重⼤的差异。前者以充分的艺术想象和艺术虚构为前提,甚⾄可以有极度的夸张、⼤幅度的变形等等;⽽后者则与“⼤历史”相对应,被认为是“⼩历史”,注重的是“实录”,反对虚构。正因如此,有的论者认为,尽管⼩说与神话在精神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体上却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我们认为,这是⼀种客观⽽准确的表述。因为在中国的神话和⼩说之间,出现了⼤量杰出的史传作品,如《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等等,史传发展到西汉达到了辉煌的⾼峰,《史记》成为中国叙事⽂学重要的⾥程碑。我们说,正是这些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的⼩说。相⽐较⽽⾔,西⽅⼩说的形成与发展则⾛了⼀条与中国⼩说不尽相同的道路。西⽅⽂学史研究界有⼀种流⾏的观点,认为欧洲长篇⼩说是欧洲长篇叙事⽂体发展的第三代,第⼀代是史诗,第⼆代是中古传奇。⽽在这⼀发展过程中,神话明显处于欧洲叙事⽂体发展的原点上。也就是说,神话的艺术特征在史诗、传奇和⼩说中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显著的发展。因此,西⽅⼩说有史以来就强调虚构,注重创造。这与中国⼩说是⼤为不同的。⽽且,在⽂学观念上,东西⽅也有重⼤差异。例如史诗,在西⽅⽂学观念中,它已经具备了叙事⽂学的基本特征,和后来我们所理解的⼩说只是在语⾔形式上存在⼀些差异。例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长达15000余⾏,是⼀部巨型史诗,它描绘了绚丽多彩的社会⽣活画⾯,⽣动地再现了特洛伊这场古代战争。从叙事⽂学⾓度来看,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长篇⼩说可谓旗⿎相当。正因如此,西⽅⼈喜欢⽤“史诗”来衡量和评价⼩说。中西⼩说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些差异,后来在各⾃的发展中产⽣了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是形成了不同的⼩说观念。在传统的“史贵于⽂”的思想影响下,中国⼩说⾃古以来就恪守着“实录”这条底线,认为⼩说就是作为“⼤历史”的⼀种补充的“⼩历史”,属于“史书”范畴。因此,中国⾃有⼩说开始,在很长时间⾥都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说观念。⼈们⼗分看重⼩说中所写的是否为真⼈真事,仿佛只有写了真⼈真事才是最有价值的。这种观念到了明代才出现了⼀些变化。⽽在西⽅,⼩说这种⽂学体式在受到神话的启迪和滋润以后,经过史诗、传奇⼏个阶段的发展,⼗分明确地认为⼩说是⼀种艺术⽂类,它不排斥纪实,但更注重和强调虚构,是⼀种可以⽽且应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进⽽达到艺术创造的⽂类。⼆是发展了不同的叙事⽅式。在不同⼩说观念的⽀配下,中西⼩说在成长中发展了各⾃不同的叙事⽅式,中国侧重“再现”,西⽅则强调“表现”。例如,在中国古代⼩说中,即使是在像“三⾔”“⼆拍”这样描写市井⼈物的⼩说中,作者在开篇⼀般都要煞有其事地说明故事发⽣于何时何地,主⼈公姓甚名谁,试图去完整地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凡此种种,都呈现着中国⼩说的“再现”⽅式。⽽西⽅⼩说家由于确⽴了⼩说是艺术这样的观念,因⽽⼀般都能从创造的⾓度来“表现”⽣活,其叙事⽅式因此也就显得⼗分⾃由灵活。(节选⾃周成平《20世纪中国⼩说与现代西⽅⼩说的社会学⽐较研究》)材料⼆:19世纪西⽅现实主义作家,尤其是⼩说家,确实是以“真实”为其创作的最⾼宗旨。从早期的司汤达、巴尔扎克等法国现实主义⼩说家们开始,对“真实”的强调和追求就达到⼀个空前的程度。其中外部缘由是当时风尚之核⼼内容——科学精神与科学世界观和⽅法论,其内部缘由则是从17、18世纪开始的⽂学内部对真实性之追求意识的⽇渐强化,从⽽在19世纪现实主义⽂学中达到了历史新刻度。关于19世纪现实主义⽂学之“真实性”内涵及其实践价值,⽬前尚缺乏深⼊研究。⽐如19世纪现实主义强调⽂学描写的真实性,那么⽂学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到底如何区别对待?这⾥涉及对⽂学的真实和虚构的深度解说和理论阐释。“现实主义实际上也依旧是致⼒于游戏①形式的⽂学和艺术,这种游戏……意在尽可能地复制真实之物的外表和感觉。此种虚构在⼗九世纪的进程中成了标准的⼩说模式,我们仍然认为这些⼩说是伟⼤的,经典的。”“虚构”乃是艺术之创造,亦是艺术“求真”之途,虚构是最能呈现⽂学的艺术品质的元素,“求真”和“虚构”也是现实主义⽂学⽭盾的统⼀。现实主义的虚构表现得特别隐秘,“虚构”技术和⼿法的要求也更⾼(如福楼拜、契诃夫等)。在虚构的想象和抽象中提炼和结晶出逼真的效果,才是现实主义⽂学创作之艺术真谛;唯有达到逼真之效果的虚构才更显其艺术技巧之炉⽕纯青。现实主义追求镜⼦般的真实,也并⾮对⽣活的直陈;真正经典的现实主义⽂学⽂本,每每借助⾼⽔平的虚构技巧创造出合乎⽣活逻辑的逼真效果,让读者沉浸于“信以为真”的“真实性”情境中,达到审美预约乃⾄“游戏”的效果。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在这⽅⾯为后来者树⽴了榜样,其成功的经验⾄今仍未过时。(节选⾃蒋承勇《“说不尽”的“现实主义”》)【注】①这⾥所说的“游戏”是审美与艺术创作的观念。⽂学游戏与玩具游戏的区别在于⽂学中⽤来模仿的符号系统——语⾔。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中国⼩说源于史传的观点是从艺术特征上说的,这并未否认⼩说与神话间的联系。B. 西⽅⼩说形成的原点是神话,此后经历了史诗、传奇,这⼀过程中都很注重虚构。C. 中国⼩说始终以实录为底线,再现历史真相,西⽅⼩说注重从创造⾓度表现⽣活。D. 19世纪西⽅现实主义作家在虚构中追求真实,是源于时代特点与⽂学⾃⾝的特点。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A.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新的创作⽅式,在⽂学上也是⼀座永远难以逾越的⾼峰。B. 中国史传作品孕育了中国⼩说,但从某种⾓度看也限制了中国⼩说的进⼀步发展。C. “三⾔”“⼆拍”作者通过考证真实的⼈物、时间、地点,再现市井⼈物的现实⽣活。D. 处理好⽂学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是现实主义⽂学达到艺术⾼峰的决定性因素。3. 下列选项最能⽀持“中国⼩说在艺术特征上更接近于史传”这⼀观点的⼀项是( )A. 《汉书·艺⽂志》指出:“⼩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B. 诸⼦散⽂往往借助⽣动形象的故事来说理,刺激了⽂学叙事的发展,孕育了⼩说。C. 《三国演义》总体采⽤编年体框架,⼜吸收纪传体结构的特点,局部采⽤列传写法。D. 中国神话故事⼤多只有形象的描画和事迹简略的说明,不⾜以形成⼀种情节模式。4. 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5. 英国间谍⼩说⼤师勒卡雷,曾以“作家都是⾼明的骗⼦”来回应那些对他笔下的故事信以为真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观点的看法。(⼆)现代⽂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叶明之的遗书张建春叶明之在那么⼀瞬间就彻底明⽩,⾃⼰落⼊了魔掌,再也挣脱不了了。果然叶明之经受了⼗⼋般刑具,双腿齐刷刷地断了,昏死了过去,醒来时已在⼀⿊洞洞的牢房⾥了。叶明之抬抬双⼿,钻⼼的疼袭来,⼀头的冷汗披⿇样滚下。叶明之发现了⼀双眼睛,⼀眼不眨地望着⾃⼰,充满了恐惧和慌乱。叶明之还是强忍着疼,①给这双眼睛递过去⼀句淡淡的笑。眼睛躲避了下,闪烁地躲避在牢房门外的旮旯⾥。叶明之第⼆次见这双眼睛时,是在第⼆天的中午。牢门打开,慌乱的眼睛⾛了进来,是来送牢饭的。叶明之腿断了,牢饭只能送到⾯前。眼睛丢下了⼀句:叫我黄三吧。声⾳低得像蚊⼦哼,⽬光打在脚⾯上。叶明之饿极了,捧起⽡盆,饭⼏乎是倒进肚⼦⾥的。黄三站在⼀边,⽬光还是低低的。叶明之吃完了,⽤⼿擦擦嘴,轻轻道了声:谢谢!黄三头也不回地⾛了,牢门“咣”的⼀声锁死了。像⼀床破被絮⼀样,叶明之被抛在牢房⾥。叶明之安静了下来,把前前后后的事想了⼀遍,还好,没有破绽。叶明之是在通知完最后⼀个同志撤离后被捕的。出了叛徒,叶明之蹬着⾃⾏车,抢在敌⼈前头,通知了他的上下线,在稍微喘了⼝⽓时,被按在了地上。②叶明之嘴⾓有了笑,笑⼜扯得周⾝疼,⾝上没有⼀⼨地⽅是好的了。叶明之彻底暴露了,不松⼝,死肯定是唯⼀的⼀条路。不怕死。对死叶明之早就有了准备,参加地下党那天,叶明之就做好了死的准备。黄三是叶明之每天见到的唯⼀活物,送饭、送⽔,要⼤⼩便喊⼀声,黄三就进来,只是黄三的眼睛⽆处放,不敢和叶明之对视。叶明之有时黄三说话,黄三躲着,叶明之就⾃⾔⾃语,远远开开地说⼀些事。叶明之知道,黄三在听,听得静悄悄的。⼀天夜⾥,叶明之听到了低低的哭声,本以为是⾃⼰梦哭。但不在梦中,叶明之听出了这哭声来⾃黄三。早晨黄三进了门,丢下稀汤样的早饭,还丢下⼀句话:我也在坐牢。叶明之没接上话,黄三已⾛开了。叶明之能够在牢房⾥挪动⾝体了,黄三还是将牢饭送进来,此时的黄三多少眼中有了些喜⾊。是为叶明之吗?叶明之没向深处想。叶明之多了样事,黄三在牢房外时,叶明之就⾃⾔⾃语,有时背⼀⾸诗歌,有时讲些⼀点就明的道理。叶明之是说给黄三听的,黄三也明⽩是说给⾃⼰听的,俩⼈都⼼照不宣着,⼀⼈说,⼀⼈听。叶明之还是知道了黄三哭的原因,黄三的⽼母亲被⼈欺负了,向死⾥欺负。刚刚恢复的叶明之⼜⼀次被动了⼤刑,这次是双⼿,⼗指被钉了⽵签。叶明之昏迷后醒来,黄三⽴在叶明之⾝旁,这次黄三的⽬光没有躲避。黄三说话了。“就认了吧,说句怂话。”黄三的话很轻柔,也好听。“不,不,不!”叶明之没多说,吐出的字硬得如铁钉。夜⾥,叶明之发⾼烧,说胡话。黄三守在⼀边,有时捂叶明之的嘴,有时把叶明之摇醒了。下半夜,叶明之真正睡着了。可不久,⼜被哭声吵醒了,叶明之听出是黄三在哭,哭声掖在嗓眼⾥,闷闷的。第⼆天,黄三打开牢门,这次黄三敢看叶明之的眼睛了,定定地看,看得叶明之想躲避了。黄三的⽬光⾥有东西,湿湿的。黄三说:你梦中喊⼀⼈,我捂住了。叶明之⼤吃⼀惊,还是回了句:谢谢!叶明之知道喊的⼈应是⾃⼰的爱⼈加同志。到了秋天,黄叶悄悄地落,叶明之算了算,春天⼊狱,半年时间了。叶明之长长出了⼝⽓:牢底坐穿吧。黄三送来了好吃的,还有壶酒。黄三⾝⼦⽊⽊的,像是提千⽄重物。叶明之知道,⾃⼰要上路了,去好远好远的地⽅。叶明之坦然,借着黄三的⼒量席地⽽坐,理了理荒草样的乱发,将⼀壶酒⼀饮⽽尽。黄三忍不住落泪了,⽬光曲曲绕绕,将叶明之看了个遍。黄三从⼝袋⾥掏出⼀张皱巴巴的纸,和⼀⽀秃秃的铅笔,递给叶明之。叶明之愣了下,摇了摇头。“不给她留句话?”“不了,该说的,都已说过了。”③叶明之的笑从嘴⾓慢慢洇开。黄三不舍地离开,但还是站在牢房外,黄三还想听叶明之的⾃⾔⾃语。没有,⼀切都死寂。黄三只听到⾃⼰⼼的怦怦声。叶明之被活埋了,埋得不留痕迹。没过多长时间,黄三消失了,从监狱⽆影⽆踪消失了。黄三花了九⽜⼆虎之⼒,到了叶明之⾼烧时喊着的她,⼜被黄三捂回名字的⼈。她满脸泪⽔,问黄三:他留有遗书吗?黄三哽着嗓⼦回答:我就是他的遗书。春天来了,黄三透过泪眼,好多花都开得红红艳艳。(选⾃《百花园》2021年5⽉,有删减)6. 下列对⼩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 ⾯对黄三的躲避,叶明之采⽤“⾃⾔⾃语”的⽅式,⼀边试探,⼀边拉近与黄三的距离,传达⾰命思想。B. 黄三说“我也在坐牢”别有深意,此处“坐牢”并⾮指⾝体被折磨,⽽是指精神受到折磨。C. “就认了吧,说句怂话。”黄三看到叶明之再次遭受酷刑后,看似是内⼼不忍,实则想要借机劝降。D. ⼩说结尾意蕴丰富,既交代了标题“遗书”的具体所指,也寓指⾰命前景向好,深化了主题。7. 下列对⼩说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 ⼩说开头⽤“眼睛”代指黄三,和《哦,⾹雪》中⽤“北京话”代指列车乘务员的修辞⼿法相同。B. “像⼀床破被絮⼀样”,运⽤⽐喻修辞,形象描写了叶明之在狱中受酷刑后⾝体受到伤害的情状。C. ⼩说采⽤插叙⽅式介绍了叶明之被捕的过程,使情节更加完整,也为后⽂“她”的出现埋下伏笔。D. ⼩说的段落相对短⼩,⼀⽅⾯加快了叙事节奏,另⼀⽅⾯也便于转换叙述对象,推动情节的发展。8. ⽂中三次出现叶明之的“笑”,分别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本分析。9. 作者⽤⼤量笔墨写黄三的眼睛,请简要分析其⽤意。⼆、古代诗⽂阅读(35分)(⼀)⽂⾔⽂阅读(本题共5⼩题,20分)阅读下⾯的⽂⾔⽂,完成下⾯⼩题。元⿍⼆年,浑邪王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漠北,⾃盐泽以东空⽆匈奴,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乌孙王昆莫本为匈奴⾂,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远之。今单于新困于汉,⽽故浑邪地空⽆⼈,蛮夷俗恋故地,⼜贪汉财物,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其西⼤夏之属皆可招来⽽为外⾂。”天⼦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以万数,赍⾦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乌孙,昆莫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破也。”乌孙⾃以远汉未知其⼤⼩素服属匈奴⽇久且⼜近之其⼤⾂皆畏匈奴不欲移徙骞留久之,不能得其要领,因分遣副使使⼤宛、康居、⼤⽉⽒、⼤夏、安息、⾝毒、于阗及诸旁国。乌孙发译道送骞还,使数⼗⼈,马数⼗匹,随骞报谢,因令窥汉⼤⼩。是岁,骞还,拜为⼤⾏。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初,张骞⾃⽉⽒还,具为天⼦⾔西域诸国风俗:“⾂在⼤夏时,见邛⽵杖、蜀布,问⽈:'安得此?’⼤夏国⼈⽈:'吾贾⼈往市之⾝毒。’以骞度之,⼤夏去汉西南万⼆千⾥,今⾝毒国⼜居⼤夏东南数千⾥,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夏,从羌中,险,羌⼈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寇。”天⼦欣然,以骞⾔为然。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于是汉以求⾝毒道,始通滇国。滇王谓汉使者⽈:“汉孰与我⼤?”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各⾃以为⼀州主,不知汉⼴⼤。使者还,盛⾔滇⼤国,⾜亲附。天⼦注意焉,乃复事西南夷。(节选⾃《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10. 下列对⽂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乌孙⾃以远/汉未知其⼤⼩/素服属匈奴⽇久/且⼜近之/其⼤⾂皆畏/匈奴不欲移徙/B. 乌孙⾃以远汉/未知其⼤⼩/素服属匈奴/⽇久且⼜近之/其⼤⾂皆畏/匈奴不欲移徙/C. 乌孙⾃以远/汉未知其⼤⼩/素服属匈奴/⽇久且⼜近之/其⼤⾂皆畏匈奴/不欲移徙/D. 乌孙⾃以远汉/未知其⼤⼩/素服属匈奴⽇久/且⼜近之/其⼤⾂皆畏匈奴/不欲移徙/1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完全相同的⼀项是( )A. 随骞报谢⼠ 不敢弯⼸⽽报怨B. 具为天⼦⾔西域诸国风俗 得夜见汉使,具⾃陈道C. 吾贾⼈往市之⾝毒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D. 则为匈奴所得 汝为⼈⾂⼦,不顾恩义12. 下列对原⽂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张骞审时度势。汉军将匈奴军队驱逐到⼤漠以北后,他建议朝廷联络乌孙,共同抵御匈奴,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B. 张骞随机应变。他带⼈到达乌孙后,乌孙王态度谦和恭敬,却⼀直没给予他明确答复,他便派副使向别国联络。C. 张骞善于推断。通过与⼤夏⼈谈话,他分析⾝毒距蜀地不远,如取道蜀地出使⼤夏应便捷安全,得到皇帝认可。D. 张骞不辱使命。他与使者们寻访去往⾝毒的道路,从此开启了与滇国的交流之路,皇帝重视滇国,重新经营西南夷。13. 把⽂中画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2)“汉孰与我⼤?”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各⾃以为⼀州主,不知汉⼴⼤。14. 张骞认为汉可以招乌孙东迁的依据什么?请分条概括。(⼆)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阅读下⾯两⾸宋诗,完成下⾯⼩题。⼭村五绝(其五)苏轼窃禄忘归我⾃羞,丰年底事汝忧愁。不须更待飞鸢坠,⽅念平⽣马少游①。次韵⼦瞻⼭村五绝(其五)苏辙贫贱终⾝未要羞,⼭林难处便堪愁。近来南海波尤恶,未许乘桴⾃在游②。【注】①后汉马援素有⼤志,堂弟马少游却劝他说,做⼈何必胸怀⼤志,徒然⾃苦。后马援出征,在未开发地区毒⽓熏蒸的环境中,看到⾼飞的⽼鹰被感染掉⼊⽔中,想起堂弟的话。②桴:类似⽊筏。语出《论语·公冶长》“道不⾏,乘桴浮于海”。15. 下列对这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 “窃禄”是苏轼的⾃谦之语,⾸句表达了诗⼈在其位却未能尽其⼒的羞惭之意。B. 变“我”为“汝”,苏轼⾃问丰收之年为何⽽愁,委婉表达了诗⼈对时局的不满。C. 苏辙诗标题点明这是按照苏轼诗韵脚作的唱和诗,两⾸诗的形式与内容形成呼应。D. 两⾸诗风格迥异,苏轼诗器宇轩昂不失浪漫旷达,苏辙诗冷静客观充满殷殷深情。16. 清代诗⼈赵翼有⾔:“⼀典⾃有⼀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然倍觉深厚。”请分析这两⾸诗的⽤典之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卫灵公》中孔⼦⽤“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解释“恕”,倡导我们⽤⼀⽣来践⾏。(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国风》《⼩雅》作出了评价,并表明《离骚》兼有⼆者的特点。(3)“杜鹃”,因鸣声极其哀切,成为凄凉、哀伤象征,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字运⽤(20分)(⼀)语⾔⽂字运⽤Ⅰ(本题共3⼩题,10分)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出县城便是沙漠。转⼏个弯,再直上⼀道沙坡,近旁正有⼀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这是⼀个俯瞰四野的制⾼点。西北风浩荡万⾥,直 ⽽来,踉跄⼏步,⽅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齿打战的声⾳,呵⼀⼝热⽓到⼿掌,捂住双⽿⽤⼒蹦跳⼏下,才定下⼼来睁眼。这⼉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看见的⼟墩。⼟墩已坍了⼤半,可以看见⼀层层泥沙,⼀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 )。眼下是西北的⼭,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在这⼉的⼈,都会感觉到⾃⼰是站在⼤海边的礁⽯上,那些⼭,全是冰海冻浪。王维实在是 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只是 地写到:“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他瞟了⼀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看了看友⼈已打点好的⾏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杯吧,阳关之外,就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朋友了。这杯酒,友⼈⼀定是毫不推却,⼀饮⽽尽的。这便是唐⼈风范。他们多半不会( )。他们的⽬光放得很远,他们的⼈⽣道路 得很⼴。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适、岑参那⾥,焕发得越加豪迈。18. 依次填⼊⽂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 )A. 扑 温厚 缠绵淡雅 铺展 B. 扫 温暖 缠绵悱恻 铺展C. 扑 温暖 缠绵淡雅 延伸 D. 扫 温厚 缠绵悱恻 延伸19. 依次填⼊⽂中括号处的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A. 千百年来抖动寒风中 策马扬尘,慷慨赋诗B. 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洒泪悲叹,执袂劝阻C. 在寒风中抖动了千百年 开怀畅饮,把酒⾔欢D. 千年之后在寒风中抖动 望眼欲穿,黯然神伤20. 请分析⽂中画波浪线句⼦的修辞效果。(⼆)语⾔⽂字运⽤Ⅱ(本题共2⼩题,10分)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①下⾯两种曾经在歌德⾝上产⽣过辉煌效果的⾼尚品质,是我们按照⾃我教育,应当认真学习并⾝体⼒⾏的。⼀是不断奋进的⼈⽣态度。歌德有⼀条著名的箴⾔:“在⼀切德⾏之上的是永远努⼒向上,与⾃⼰搏⽃,永远不满⾜地追求更伟⼤的纯洁、智慧、善和爱。”②他的⼀⽣就是对这条箴⾔的实践过程,其中宁愿在错误、危险和觉悟中摸索前进也绝不⽆所作为的精神,正是歌德为历代后⼈所颂扬的现代精神。⼆是感情与理智的平衡。歌德的⽣活与创作⼀贯基于感性和直观,对抽象思辨抱着疏离的态度。③但是,他不但没有把敏感和多情发展成为沉迷与狂放,⽽且处处讲求节制。④他更教导世⼈,⼈⽣的最⾼境界不在于像⼤海⼀样包容和持重,⽽在于像⽕⼭⼀样爆发。⽤通俗的话说,⼈逢顺境要节制,逢逆境则要忍耐,亦即保持感情与理智的平衡,这是可与各国智者的教诲相印证的。21. 上⾯语段画横线句⼦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提出修改建议,使语⾔表达准确流畅。22. 上⾯语段中提到了两种⾼尚的品质。在⽂学长廊中,有很多⼈物具备这样的品质,也有⼀些⼈与这样的品质相去甚远。这让你联想到《复活》《悲惨世界》或《⼤卫·科波菲尔》中的哪⼀个(类)⼈物?请就其中⼀种品质,谈谈你对所联想到的⼀个(类)⼈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举例恰当,条理清晰,200字左右。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问卷显⽰,76.5%的受访者感觉⾃⼰的语⾔越来越贫乏,⽐如遇到好笑的事情只会说“哈哈哈”,看到美景只会拍照或说“真美”等,不会使⽤成语或修辞。有⼈认为,年轻⼈这种“失语”现象跟互联⽹时代的氛围和流⾏⽂化的传播语境有关系,⽐如⽤表情包聊天,复制别⼈的观点等,这些便捷⼿段让⼈的思想越来越简单;也有⼈认为,思维惰性才是语⾔贫乏的根本原因,“常常思考应该怎么去表达,⾃觉去积累和运⽤的⼈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还有⼈说,传统教育⽅式下,孩⼦表达⾃⼰的机会很少,这会导致很多⼈成年后更加“不善⾔辞”……班级⾥举⾏关于“你'失语’了吗”的讨论会,现场有全班同学、⽼师及部分学⽣家长。请你任选⼀个⾝份,写⼀篇发⾔稿,体现你的联想和感悟。要求:选准⾓度,确定⽴意,⾃拟标题;不要宿构,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现代⽂阅读(35 分)(⼀)现代⽂阅读Ⅰ(19 分)1.(3 分)C(“始终”“再现历史真相”错)2.(3 分)B(A 项“永远难以逾越”错。C 项“考证真实的⼈物、时间、地点”错。D 项“决定性因素”错)3.(3 分)C(A 项强调的是⼩说家的来源,⽽⾮⼩说来源。B 项强调诸⼦散⽂与⼩说的联系。D 项强调神话与⼩说的联系)4.(4 分)⾸先提出观点,中西⼩说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不同;(1 分)然后通过对⽐论述,具体分析中国⼩说在艺术特征上起源于史传,⽽西⽅⼩说起源于神话;(2 分)最后总结中西⼩说在发展中的两个不同影响。(1 分)5.(6 分)说作家是“骗⼦”,是就⼩说创作的虚构特点⽽⾔,⼩说创作基于事实,但并不强调真⼈真事,相反注重创造与想象;(3 分)⽽“⾼明的骗⼦”则强调了虚构技术和⼿法的⾼⽔平,作家能够创造出合乎⽣活逻辑的逼真效果,让读者“信以为真”,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3 分)(⼆)现代⽂阅读Ⅱ(16 分)6.(3 分)C(“看似内⼼不忍,实则想要借机劝降”错)7.(3 分)C(“为后⽂'她’的出现埋下伏笔”错)8.(4 分)①是⾯对黄三的恐惧和慌乱,他⽤“笑”来传达善意,有安慰之意;(1 分)②意识到⾃⼰保护了战友且没有破绽后,感到安⼼;(1 分)③是完成使命后的坦然赴死,也透露出对黄三转变后的欣慰。(2 分)9.(6 分)①眼睛鲜明体现了黄三的内⼼世界,从恐惧、慌乱、不敢对视到没有躲避、将叶明之看了个遍,体现了黄三从害怕、不理解到逐渐接受和认识,进⽽崇敬、留恋的⼼理变化,侧⾯表现叶明之的精神感染⼒量。(3 分)②着⼒写眼睛符合叶明之的观察视⾓和关注重点,他通过观察黄三眼睛的变化来判断其⼼理与变化,体现他敏锐的洞察⼒和丰富的⽃争经验。(3 分)⼆、古代诗⽂阅读(35 分)(⼀)⽂⾔⽂阅读(20 分)10.(3 分)D11.(3 分)B(A. 答复,回访;报复。B.完全,详尽。C.到;主谓之间,取消句⼦独⽴性。D.被;作为)12.(3 分)B(“态度谦和恭敬”错。)13.(8 分)(1)⼀年多以后,张骞派出出使⼤夏等国的副使们,⼤部分都与该国使⾂⼀同回来,这以后西域各国就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每句 1 分,共 4 分)(2)“汉朝与我国相⽐,谁⼤呢?”夜郎王也向汉朝使者提出相同的疑问。因为道路不畅通,他们都各⾃做⼀⽅的霸主,不知汉朝的宽⼴辽阔。(每句 1 分,共 4 分)14.(3 分)①乌孙兵⼒渐强,不肯再事奉匈奴。②浑邪王过去的辖地空旷⽆⼈,乌孙⼈依恋故地,可以移居。③贪图汉的财物,可以⽤丰厚的礼物拉拢。(每点 1 分,共 3 分)(⼆)古代诗歌阅读(9 分)15.(3 分)D(对苏轼诗风解读有误)16.(6 分)两⾸诗都不直接表情达意,⽽是借⽤典故曲尽其妙。苏轼诗化⽤马援典故,以马援⾝处险境才想起堂弟劝诫之语,既传达出对⾃⼰⾝处险境的担忧,⼜表明趁危险未到及早辞官归隐的想法。(3 分)苏辙诗没有直接劝阻兄长,⽽是借⽤《论语》典故,以“南海波恶”暗⽰政局险恶,其归隐之愿很难实现,以此委婉表达劝诫之意。(3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17.(6 分)(每空1 分,错⼀字该空不得分)(1)⼰所不欲 勿施于⼈(2)《国风》好⾊⽽不淫 《⼩雅》怨诽⽽不乱(3)庄⽣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托杜鹃或者: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猿哀鸣;⼜闻⼦规啼夜⽉ 愁空⼭三、语⾔⽂字运⽤(20 分)(⼀)语⾔⽂字运⽤Ⅰ(本题共 3 ⼩题,10 分)18.(3 分)A19.(3 分)B20.(4 分)运⽤⽐喻⼿法,将沙漠⽐作⼤海,将阳关古址⽐作海边的礁⽯,将⼭⽐作冰封凝固的海浪,(2 分)形象写出了沙漠⼀望⽆际、⼭负雪重叠绵延的特点,⼜写出凛冽北风中阳关古址的寒冷之态。(2 分)(⼆)语⾔⽂字运⽤Ⅱ(本题共 2 ⼩题,10 分)21.(3 分)(⼀处1 分,只写序号、修改错误不得分)序号:① 修改:在“⾃我教育”后加“要求”(或者把“按照”改为“进⾏(通过)”)序号:③ 修改:将“⽽且”改为“反⽽”序号:④ 修改:把“不在于”“⽽在于”后⾯的分句内容颠倒过来22.(7 分)(观点明确并有简要阐释 2 分;举例恰当,能围绕观点夹叙夹议 4 分;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1 分。)⽰例⼀:感情与理智的平衡是⼀种⾼尚品质,它使⼈在热烈的情感下保持克制。《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在感情上他极度抗拒服苦役,但当他发现商马弟被误认为是⾃⼰⽽被指控为苦役犯时,理智让他艰难地选择了⾃⾸,再次被捕服苦役。他的⽼对⼿警长沙威,如恶魔般追捕他,在感情上他是极端痛恨沙威的,但当有机会置其于死地时,他却理智地选择了宽恕。⾯对两难的选择,冉·阿让⽤理智克制住恣肆的情感,维护了精神和道德的洁净。他⽤⾼尚的品质,赢得了尊敬。⽰例⼆:不断奋进的⼈⽣态度是⼀种⾼尚的品质,它促使⼈不断地追求纯洁、智慧、善和爱。然⽽《复活》中腐败的司法制度催⽣了⼀与进取⼼绝缘的司法⼈员。法官与被审判者进⾏⾦钱交易,书记员对案件轻忽怠慢,副检察官被名利⼼驱使置“犯⼈”于绝地,陪审员⼀个疏忽致使⽆罪者被流放,庭长为了与情⼈约会对错案不闻不问。这类⼈各谋私利,他们放弃对职责的坚守,放弃对纯洁、智慧、善和爱的追求,在他们⾝上看不到⾼尚,只有卑劣和⾃私。四、作⽂(60 分。作⽂ 57 分,卷⾯3 分)23. 参考2021 年⾼考作⽂评分标准。【参考译⽂】汉武帝元⿍⼆年,浑邪王归降汉朝以后,汉军将匈奴势⼒驱逐到⼤沙漠以北,从盐泽向东没有了匈奴的踪迹,前往西域的道路可以通⾏。于是张骞建议说:“乌孙王昆莫原本是匈奴的藩属,后来兵⼒逐渐强⼤,不肯再侍奉匈奴,匈奴攻打乌孙没能取胜,于是远去。如今匈奴单于刚刚受到我朝的围困,并且过去的浑邪王辖地⼜空旷⽆⼈,少数民族的习俗是依恋故地,⼜贪图我朝的财物,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丰厚的礼物拉拢乌孙,招引他们向东增加⼟地,让他们到过去的浑邪王辖地居住,并与我朝结为兄弟之国,他们势必会听从我朝的调遣。听从了就等于断了匈奴的右臂⼀般。与乌孙结盟之后,它西⾯的⼤夏等国也都能招来成为我朝的藩属。”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便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带着⽤万数来计算的⽜⽺,并赠送价值数千万的黄⾦缯帛。⼜任命多⼈为⼿持天⼦符节的副使,沿途如有通往别国的道路,即派⼀副使前往。张骞到达乌孙之后,乌孙王昆莫接见了他,但态度⼗分傲慢,礼数不周。张骞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如果乌孙能够向东返回故⼟居住,那么我⼤汉将把公主许配给国王为夫⼈,两国结为兄弟之邦,共同抗击匈奴,则匈奴必定被攻破。”乌孙⾃⼰因远离汉朝,不知汉朝是⼤是⼩,长久以来⼀直服从归属于匈奴,并且与匈奴相距很近,乌孙的⼤⾂都畏惧匈奴,不愿东迁。张骞在乌孙待了很久,⼀直得不到明确的答复,便派出副使出使⼤宛、康居、⼤⽉⽒、⼤夏、安息、⾝毒、于阗及附近各国(分别进⾏联络)。乌孙派翻译、向导送张骞回国,⼜派⼏⼗⼈,带⼏⼗匹马跟随张骞到汉朝回访答谢,乘机让他们暗中察看汉朝的⼤⼩强弱。这⼀年,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任命他为⼤⾏。⼀年多以后,张骞派出出使⼤夏等国的副使们,⼤部分都与该国使⾂⼀同回来,这以后西域各国就开始与汉朝相来往了。当初,张骞从⽉⽒国回到汉朝后,详细地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民情:“我在⼤夏时,曾见到我国邛⼭出产的⽵杖和蜀地的布,问他们:'这东西是从哪⾥得来的?’⼤夏⼈说:'是我国商⼈去⾝毒买来的。’据我估计,⼤夏距离我国西南⼀万⼆千⾥,⽽且⾝毒国⼜距离⼤夏东南⼏千⾥,有我国蜀地的东西,说明⾝毒距蜀地不太远。如今我国出使⼤夏,如取道羌中,道路险恶,羌⼈⼜厌恶;如从稍北⼀些的地区⾛,便会落⼊匈奴⼈⼿中;⽽通过蜀地,是最合适的路,⼜没有强盗。”汉武帝⾮常⾼兴,认为张骞说得对。于是命令张骞从蜀郡、犍为派使者分四路迅速向⾝毒国同时进发。这次汉朝使者为寻访去往⾝毒国的道路,才第⼀次穿过滇国。滇王对汉朝使者说:“汉朝与我国相⽐,谁⼤呢?”夜郎王也向汉朝使者提出相同的疑问。因为道路不畅通,他们都各⾃做⼀⽅的霸主,不知汉朝的宽⼴辽阔。使者回国后,⼀再强调滇国是⼤国,值得使它归属依附我国。这些话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于是重新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

初中文凭怎么升成人大专-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784186-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9-02 20:20:00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