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大全

更新时间:2023-08-31 00:34:09 人在看 0条评论

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大全

2023年8月31日发(作者:90后非主流伤感语录精选60条)

篮球入门教学.从零开始-

【 导语】古诗词以其最浓缩的情感、最醉⼈的意境在⽂学宝库中熠熠⽣辉。欣赏前⼈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种⽂学熏陶。下⾯是分享的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全。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  峨眉⼭⽉歌  李⽩〔唐代〕  峨眉⼭⽉半轮秋,影⼊平羌江⽔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于开元⼗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诗意境明朗,语⾔浅近,⾳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然天成,为李⽩脍炙⼈⼝的名篇之⼀。  “峨眉⼭⽉半轮秋,影⼊平羌江⽔流。”前两句是说,⾼峻的峨眉⼭前,悬挂着半轮秋⽉。  诗从“峨眉⼭⽉”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韵关系倒置句末。秋⾼⽓爽,⽉⾊特别明亮。以“秋”字⼜形容⽉⾊之美,信⼿拈来,⾃然⼊妙。⽉只“半轮”,使⼈联想到青⼭吐⽉的优美意境。在峨眉⼭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江,源出于四川芦⼭县,流⾄乐⼭县⼊岷江。次句“影”指⽉影,“⼊”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影映⼊江⽔,⼜随江⽔流去。⽣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中⽉影,任凭江⽔怎样流,⽉影却是不动的。“⽉亮⾛,我也⾛”,只有观者顺流⽽下,才会看到“影⼊江⽔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船之事。意境空灵⼊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第三句中⼈已露⾯: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对故国故⼈不免恋恋不舍。江⾏见⽉,如见故⼈。然⽽明⽉毕竟不是故⼈,于是只能“仰头看明⽉,寄情千⾥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幅千⾥蜀江⾏旅图。除“峨眉⼭⽉”以外,诗中⼏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峨眉⼭⽉”这⼀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与⼈万⾥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可亲⽽不可近,可望⽽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处,皆抒发江⾏思友之情,令⼈陶醉。连⽤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流转⾃然,恰似“清⽔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由的境地,⼆⼗⼋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个字,这在万⾸唐⼈绝句中是仅见的,⼈们不但不感到重复,⽽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处不渗透着江⾏的经验和思友之情,⽆处不贯穿着⼭⽉这⼀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平羌江⽔”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然⼊妙。【篇⼆】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  岐王宅⾥寻常见,崔九堂前⼏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逢君。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宗初年的歌⼿,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句是追忆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对开元初年⿍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中,李龟年正是和⿍盛的开元时代,也和⾃⼰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活紧紧联结在⼀起的。⼏⼗年后他们⼜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衰落,他们⼆⼈的晚景也⼗分凄凉。这种会见,⾃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限沧桑之感。这⾸诗跨越了⼏⼗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寻常见,崔九堂前⼏度闻。”当年在岐王宅⾥,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句虽然是在追忆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的深情怀念。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经常出⼊皇宫,是唐⽞宗的宠⾂,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道出,但在当事者⼼⽬中,这两个开元⿍盛时期⽂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以勾起昔⽇的美好回忆。当年出⼊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不可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好像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蕴含的天上⼈间之感,需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相识。昔⽇不再,梦⼀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其间,⾯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的流落艺⼈。“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意之间的寄兴。熟悉时代和杜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和诗⼈的衰病漂泊,⽽丝毫不觉得诗⼈在刻意设喻。因⽽,这种写法显得浑成⽆迹。“正是”和“⼜”这两个虚词,⼀转⼀跌,更在字⾥⾏间,寓藏着⽆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年的时代沧桑、⼈⽣巨变。尽管诗中没有⼀笔正⾯涉及时世⾝世,但透过诗⼈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的阴影,以及它给⼈们造成的巨⼤灾难和⼼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如同旧戏舞台上不⽤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像⼩说⾥往往通过⼀个⼈的命运,反映⼀个时代⼀样。这⾸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度艺术概括⼒和丰富⽣活体验的⼤诗⼈那⾥,绝句这样短⼩的体裁可以具有很⼤的容量,⽽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迹的艺术境界。【篇三】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  秋词⼆⾸·其⼀  刘禹锡〔唐代〕  ⾃古逢秋悲寂寥,我⾔秋⽇胜春朝。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刘禹锡的《秋词》,⼀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佩服刘禹锡的待⼈处世。原诗两⾸,这是其第⼀⾸。  “⾃古逢秋悲寂寥,我⾔秋⽇胜春朝。”⾃宋⽟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种⾊调,⼀种情绪;愁,也就成了⼼上的秋了。然⽽,诗⼈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悲秋的观念,表现出⼀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说出的是诗⼈的⾃信,这种⾃信,尽管染上的,是⼀种不幸的⾊彩,然⽽,诗⼈阔⼤的胸襟却⾮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仅仅是⼀时的感性冲动,⽽是融⼊了诗⼈对秋天的更⾼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抓住秋天“⼀鹤凌云”,这⼀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爽,万⾥晴空,⽩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的诗情,⼀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它所呈现出来的⽓势,却是⾮凡的。⼀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中了。也许,诗⼈是以“鹤”⾃喻,也许是诗⼈视“鹤”为不屈的化⾝。这⾥,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发⼈深思,耐⼈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机和素⾊,更多的是⼀种⾼扬的⽓概和⾼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头的,绝⾮什么悲凉的⽓息,我们随着诗⼈的“诗情”,借助诗⼈想象的翅膀,天马⾏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起,所获得的全然是⼀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炉,表现出的⾼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留下的,却是⼀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篇四】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代〕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如霜。(回乐烽⼀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夜征⼈尽望乡。  赏析  这是⼀⾸抒写戍边将⼠乡情的诗作。这⾸诗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下景⾊。如霜的⽉光和⽉下雪⼀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望乡之情。“⼀夜征⼈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是以⼈物的情态⾏为展现其⼼理,写出了⼈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如霜。”描写了⼀幅边塞⽉夜的独特景⾊.举⽬远眺,蜿蜒数⼗⾥的丘陵上耸⽴着座座⾼⼤的烽⽕台,烽⽕台下是⼀⽚⽆垠的沙漠,在⽉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城之外⽉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雪原,诗⼈偏说它“似雪”,⽉光并⾮秋霜,诗⼈偏说它“如霜”。诗⼈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袭⼈的景物来渲染⼼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边塞绝域的孤独,⽽⽣发出思乡情愫。  “不知何处吹芦管,⼀夜征⼈尽望乡。”则正⾯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想到:是哪座烽⽕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触动了多少征⼈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个个披⾐⽽起,忧郁的⽬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地,久久凝视着远⽅。“不知何处”,写出了诗⼈⽉夜闻笛时的迷惘⼼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夜”和“尽望”⼜道出征⼈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般就⽤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拟想中的征⼈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感到句绝⽽意不绝,在戛然⽽⽌处仍然漾开⼀个⼜⼀个涟漪。这⾸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声⾳、感情三者融合为⼀体,将诗情、画意与⾳乐美熔于⼀炉,组成了⼀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诗语⾔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眼前之景,⼼中之情,感⼈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回味⽆穷。刘禹锡《和令狐相公⾔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唐诗纪事》说这⾸诗在当时便被度曲⼊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被谱⼊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的名篇之⼀。【篇五】经典初中古诗词赏析  黄鹤楼  崔颢〔唐代〕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赏析  这⾸诗前写景,后抒情,⼀⽓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代“诗仙”之称的李⽩,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还是暂时⽌笔为好。为此,李⽩还遗憾得叹⽓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名蛇⼭)⽽得名。传说古代仙⼈⼦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云费⽂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发开去。仙⼈跨鹤,本属虚⽆,现以⽆作有,说它“⼀去不复返”,就有岁⽉不再、古⼈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这⼏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们常有的感受,⽓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有“⽂以⽓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说出,⼀⽓旋转,顺势⽽下,绝⽆半点滞碍。“黄鹤”⼆字再三出现,却因其⽓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挥五弦,⽬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忌,诗⼈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乎全⽤仄声;第四句⼜⽤“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也曾写过。是诗⼈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教⼈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崔颢是依据诗以⽴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唱⼊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散调变格,后半⾸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七律,⽽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势是从头⼀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联要紧承⾸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联),要如骊龙之珠,抱⽽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体。杨载⼜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五、六句应有突变,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黄鹤,杳然已去,给⼈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对⽐,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势因此⽽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化,取得极⼤成功,它被⼈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登楼时,也诗兴⼤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的感怀:“⼀拳捶碎黄鹤楼,⼀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讥笑李⽩:“黄鹤楼依然⽆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上天哭诉⽟帝,才⼜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亭,名⽈李⽩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热爱黄鹤楼,到了⽆以复加的程度,他⾼亢激昂,连呼“⼀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川⼈⽂,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英国为什么一定要脱欧-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727155-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31 00:34:09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