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2019秋冀教版科学五上第7课《燕子南飞》word说课稿

更新时间:2023-08-30 23:59:33 人在看 0条评论

2019秋冀教版科学五上第7课《燕子南飞》word说课稿

2023年8月30日发(作者:关于训练计划方案三篇)

交谊舞并四步教学-

2019秋冀教版科学五上第7课《燕子南飞》word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说教材

《燕子南飞》是河北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内容。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有四个内容:葵花向阳、燕子南飞、仙人掌的刺以及奇妙护身术,这四课共同告诉了学生一个大自然总法则,“适者生存”。燕子南飞这一课探究的主要问题是通过指导学生对动物各种迁移方式的研究,理解环境对生物生长及生活习性方面的影响以及生物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说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都曾不同程度地体验过寒冷的滋味,都了解或感受过多种多样的御寒方法。本课从学生熟知的御寒方式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的生活习性是怎样与环境相适应的。

说教学目标

⑴科学探究目标

① 通过讨论总结出人们抵御严寒的各种办法。

② 能提出与鸟类迁徙的有关问题。

③ 能对鸟类迁徙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④ 能根据动植物的迁移习性,总结出动植物生长与生活习性和环境的变化有关。

⑵科学知识目标

① 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什么是动物的迁徙、洄游等习性。

② 能解释动植物迁移与环境的变化有关系。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① 能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② 能关爱生物,感受到生物生活的多样性。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什么是迁徙、洄游

难点

认识环境对生物生长及生活习性的影响,以及生物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

说教法学法运用

根据科学课标、教参和学生学习情况,我采用的教法为:以教师为主导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供素材,引导发现;设计方案,帮助探究;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学法:学生为主题发现问题;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方法

1.教学导入。

冬天马上就要来临了,我们怎么抵御严寒,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呢?小组讨论总结出你们了解的或感受过的御寒的方法,选出你们认为合适的内容填写在课本上。(如穿棉衣、羽绒服、减少外出活动,适量多吃热量高的食物,多运动…)

2.提出问题。

当我们穿上厚厚的棉衣,守在温暖的火炉旁,度过寒冷的冬天,我们适应了周围寒冷的环境。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懂动物,它们是怎样适应寒冷的冬季呢?

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自由发言。如动物去温暖的地方过冬,长出厚毛、冬眠…

板书课题:燕子南飞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出自己了解的御寒方法,为学生猜想动植物过冬方法打下基础,为学生学习本课指出了研究方向和探究方法。

二、猜想假设,鸟类为什么要迁徙

1.认识什么是迁徙。

我讲述:说到燕子,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唱:“小燕在,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确实如歌词所说,许多鸟类跟小燕子一样,每年要进行两次“旅行”。春天,它们陆续从温暖的南方飞回北方繁衍后代;秋天,它们又陆续飞到南方度过寒冬。生物学家们把这种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大多数鸟类会有规律地停下来休息和进食。

2.了解本地有迁徙习性的鸟。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鸟。

(学生可能会说出布谷鸟、杜鹃、大雁、鸳鸯等,我会给以纠正和补充,并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加深认识。)

3.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视频播放《鸟的迁徙》让学生思考想:为什么许多鸟类都有迁徙的生活习性?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鸟类迁徙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寻食物、繁殖地等。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假设。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了学生熟知的燕子在春秋两季“旅行”现象,介绍了迁徙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本地有哪些迁徙性的鸟。接下来观看视频《鸟的迁徙》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踊跃的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三、综合分析,形成知识兴趣,让他们积极踊

1.分析综合,形成概念。

我会给学生分析:事实上,不仅有些鸟类为了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每年不辞辛苦的迁徙,有些鱼类也有类似的生活习惯,生物学家称之为——洄游。有些鱼平日生活在海里,到了生殖季节,它们会逆着河流返回淡水中去产卵,例如大马哈鱼;还有些鱼类大部分时间栖居淡水,只是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例如鳗鲡。

除了鱼类外,能长途洄游的还有其他动物,如南极鲸类,海龟。 最后我给学生综合: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2.阅读资料,探究原因。

⑴我给学生播放动物迁移的资料,让他们思考还有哪些动物通过迁移来适应生存的环境呢?并将分析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动物名称

迁移方式 时间及地点

迁移原因

其他

⑵让孩子们小组讨论,整理结果。我对学生整理的内容进行补充。

3.归纳综合:动物迁移的方式主要有迁徙和洄游;迁移的时间有时在夏季,有时在秋季;迁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食物和繁殖,是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鱼的洄游行为,组织学生交流,老师综合概括,让学生轻松地获得了本课要学的的知识,深刻认识了一切生物要想生存,必须要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环境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1.植物的迁移。

⑴我给孩子们讲述植物虽然不能像动物一样自由运动,但也有迁移现象。 学生自由阅读“科学在线”。

⑵设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为了生存而进行迁移?学生自由发言。

⑶播放视频短片《植物的迁移》。

设计意图:通过科学在线将探究的范围扩大到植物的迁移现象。播放视频短片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扩大知识面。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想了很多的办法去适应周围的环境。我们这节课学到的远远不够,正如刚才视频中所说,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奥妙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六、板书设计

迁徙

动植物怎样过冬 迁移

洄游

七、说教学反思

《燕子南飞》这一课我分两个课时进行,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分四个层次。首先,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出自己了解的御寒方法,为学生猜想动植物过冬方法打下基础,为学生学习本课指出了研究方向和探究方法。第二,利用了学生熟知的燕子在春秋两季“旅行”现象,介绍了迁徙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本地有哪些迁徙性的鸟。接下来观看视频《鸟的迁徙》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跃的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第三,通过介绍鱼的洄游行为,组织学生交流,老师综合概括,让学生轻松地获得了本课要学的的知识,深刻认识了一切生物要想生存,必须要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变化环境的道理。第四,通过科学在线将探究的范围扩大到植物的迁移现象。播放视频短片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扩大知识面。

五年级

科 学

我的课说完了,谢谢各位老师!

二里半小学 李冬颖

《燕子南飞》说课稿

二里半小学

李冬颖

附送:2019秋冀教版科学五上第8课《仙人掌的刺》word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2.推测动物某种形态结构与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相适应,并为自己的推测说明理由,能提出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3.能从其他同学的发言中发现比自己更好的解释。

4.在交流中发现最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一盆仙人掌,请同学们观察后提出问题:

1、一它的叶子和茎在哪里呢?

2、它的外部形态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回答。

教师:你们知道仙人掌为什么长着这么多的刺?学生回答。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仙人掌的刺。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活动1:仙人掌的刺

1.指导学生认识仙人掌与莲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P28,观察这两幅图,然后小组讨论,回答两个问题。 问题①:仙人掌与莲分别长在什么地方?

问题②:仔细观察仙人掌与莲,比较这两种植物在形态上的区别。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学生观察并相互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在课文P28的表格中。

学生记录。

2.汇报交流。

教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他的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教师:试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小组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出示提前做好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罩着仙人掌的塑料袋内水珠很少,罩着天竺葵的塑料袋内的水珠很多,以此来受启发。

(四)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教师:哪位同学汇报一下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旱生或水生植物,分析它在形态上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3.讨论:假如将旱生和水生植物的生活环境对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活动2: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1.指导学生认识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①让学生把自己的右手大拇指与手掌紧贴在一起,试着做些简单的事。 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让学生说说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

④让学生讨论:鱼、骆驼或其他动物适应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⑤关于动物身体结构的适应性,还想研究哪些问题?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五)、当堂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评)

1.填空。

(1)莲是我们熟悉的( )植物(填水生、陆生),为了适应( ) 的生活,它的茎中间有( ) ,有利于水分运输和在水下吸收空气;叶面宽大有利于 ( ) 。

(2)仙人掌适合生活在 ( )的沙漠中,仙人掌的刺实际上是它的( )。仙人掌的茎比较 ( ),有利于( )水分。

(3)人们把骆驼的驼峰又叫做( ) 。

2.选择(请你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1)下列植物中( )为适应干旱环境叶子消失。

A.光棍树 B.睡莲 C.百岁兰 D.菱

(2)水中生活的鱼靠( )运动,用( )呼吸。

A.肺 B.腮 C.皮肤 D.鳍

(3)骆驼为适应干旱的沙漠,主要靠( )储存脂肪转化成水分。

A.粗颈 B.驼峰 C.肚子

(4)流线型的汽车外形是仿生( )。

A.鱼 B.骆驼 C.大象

3. 问答题。

如果北极的气候发生变化,气温升高,冰雪融化,长出茂密的植物。推想十万年后生存下来的北极熊的体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我曾经在五年级4个班进行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令我欣慰:

1、学生足够的活动时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保证。如:在“学生自己推测假设仙人掌和莲的形态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原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学生体验自己的身体结构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动手体验。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落到实处,更没有发展思维的空间。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推测假设——小组讨论——汇报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寻“仙人掌和莲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原因”,就远胜过老师讲解十倍甚至百倍。虽然在这节课中,我们并没有知识点的传授,但教给了学生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的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科学课程的魅力!

但是,在本节课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尤其是小组讨论不充分,学生汇报交流不积极等方面还要加强。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 13 页 共 13 页

湛江科技学院寸金校区-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726674-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30 23:59:33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