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八上重点文言文预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8-30 21:43:51 人在看 0条评论

八上重点文言文预习资料

2023年8月30日发(作者:个人简单辞职报告范文100字(通用15篇))

文冠果的果子能吃吗-

八上重点文言文预习资料

八上 《核舟记》学案

【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清朝涨潮编辑的《 》,作者 。

【词语解释】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高可二黍许( ) ②中轩敞者为舱( ) ③其两膝相比者( )

...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⑤尝贻余核舟一( )⑥佛印绝类弥勒( )

...⑦诎右臂支船( ) ⑧左手倚一衡木( ) ⑨其船背稍夷( )

...⑩为字共三十有四( ) ⑪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3.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而:①启窗而观(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为: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②为人五( )③中轩敞者为舱( )

之:①能以径寸之木( )②箬篷覆之( )③左臂挂念珠倚之( )

【划分语句节奏】

4.尝 贻 余 核 舟 一

5.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翻译句子】

6.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7.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8. 嘻,技亦灵怪矣哉!

【拓展阅读】

【甲】《核舟记》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观察。③逮:等到。

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佛印绝类弥勒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③一士人善画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1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1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

【中考链接】 2013年•北京市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

(2)其两膝相比者 比: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14.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 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① ”的桃核,

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②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

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④ 。

《桃花源记》(八上)学案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作者 ,名 ,字 ,东晋著名诗人。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芳草鲜美( ) ②欲穷其林( ) ③屋舍俨然( )

.....④阡陌交通( ) ⑤便要还家( ) ⑥妻子邑人( )

.....⑦缘溪行 ( ) ⑧仿佛若有光( ) ⑨来此绝境( )

.....⑩处处志之( ) ⑪欣然规往( ) ⑫无问津者( )

...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遂:①后遂无问津者( ) ②遂迷,不复得路( )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 ( ) ③属引凄异( )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

【划分语句节奏】

4. 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时 乱

5.后 遂 无 问 津 者

【翻译句子】

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课文内容理解】

9.作者生活在一个战乱纷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这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10. 文章最后一段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意在说明什么?

【中考链接】( 2012福建省南平市)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1-14题。(12分)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④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③无论魏晋( ) ④处处志之(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3.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2分)

14.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

《大道之行也》(八上)学案

【文学常识】

1. 《大道之行也》选自 ,《礼记》是 家经典,是 (朝代) (人名)编纂而成。

【词语解释】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选贤与能( ) ②人不独亲其亲( ) ③男有分( )

...④谋闭而不兴( ) ⑤是谓大同( ) ⑥女有归( )

....3.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于: ①货恶其弃于地( ) ②不必藏于己( ) ③力恶其不出于身( )

【划分语句节奏】

4.不 独 子 其 子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翻译句子】

6.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8.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课文内容理解】

9. 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10. 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

【拓展阅读】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 ) ②故外户而不闭( )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3. 大同社会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中考链接】(2013浙江宁波)(8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 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 ( )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所恶有甚于死者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7.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2分)

《三峡》(八上)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地理著作。作者是 (朝代)的 。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略无阙处( ) ②不见曦月( ) ③夏水襄陵( )

...④沿溯阻绝( ) ⑤乘奔御风( )

..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绝: ①沿溯阻绝( ) ②绝巘多生怪柏( ) ③哀转久绝( ) 或: ①或王命急宣( ) ②或以钱币乞之( )

【划分语句节奏】

4.自 非 亭 午 夜 分(一处)

5.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每个分句划一处)

【翻译句子】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7.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8.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课文内容理解】

9. 文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10. 《三峡》一文引用渔歌起到什么作用?

11. 本文是描绘三峡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的山水小品文,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中考链接】

(2013年·安徽省)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略无阙处 阙: (2)沿溯阻绝 溯:

(3)则素湍绿潭 素: (4)属引凄异 属

(5)故渔者歌曰 故: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4、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

形成照应。(每空限填一字)(2分)

15、第①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②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4分)

《短文两篇》(八上)

《答谢中书书》

【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 代的 。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四时俱备( ) ②晓雾将歇( ) ③夕日欲颓( )

...④沉鳞竞跃( ) ⑤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划分语句节奏】

3.实 是 欲 界 之 仙 都

4.未 复 有 能 与 其 奇 者

【翻译句子】

5.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文内容理解】

7. 文章后两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 本文从哪些角度写景?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中考链接】(09 浙江省 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

1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观 潮》(八上)

【文学常识】

1. 本文作者是 代的 。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既望( ) ②际天而来( ) ③吞天沃日( )

.....④乘骑( ) ⑤一舸无迹( ) ⑥披发文身( )

...⑦倍穹常时( ) ⑧僦赁看幕( )

...【划分语句节奏】

3. 方其远出海门

4. 大声如雷霆

【翻译句子】

5..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6.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课文内容理解】

7. 全文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8. 第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9. 作者对水军演习的场面进行描写时,描写的是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中考链接】(2011·南昌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15题。(10分)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0.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2.人物略不相睹(一点儿)B.吴儿善泅者数百(善于)

C.随波而逝(消失) D.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

11.下列与“溯迎而上”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广起,夺而杀尉 B.而山不加增

C.泉香而酒洌 D.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2.用现代汉语翻译“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这句话。(2分)

13.概括选文中描写浙江之潮的几个场面,并说说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与朱元思书》(八下)

风烟俱净,天山共。从( )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 )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 )天者,望峰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 )上蔽,在昼犹( )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文学常识】

3.本文作者是 ,字 , (朝代)文学家。

【词语解释】

2.在文中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翻译句子】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课文内容理解】

5.文章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 和 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突出水 的特点。第三段则主要从 和 两方面写出富春山 的特点。

6.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所展示的画面。

7.面对富春江上的奇山异水,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

”的感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中考链接】(09年泉港区)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8.整体感悟全文,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3分)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文中“ ”一句写水流势湍急,与《三峡》一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9.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6分)

⑴一百许里 许: ⑵猿则百叫无绝 绝:

遂许先帝以驱驰 许: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

杂然相许 许: 天下独绝 绝:

10.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2分)( )

A、风烟俱净,天山共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1.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最能表达作者志趣和情怀,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2分) 答:

《湖心亭看雪》(八上)学案

【文学常识】

1.张岱,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有著作《_______》和《________》等。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雾凇沆砀( ) ②上下一白( )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

更:①更:是日更定________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划分语句节奏】

4.天 与 云 与 山 与 水,上 下 一 白。

5.一 童 子 烧 炉 酒 正 沸

【翻译句子】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课文内容理解】

9. 分析“绝”字的妙处。

10. 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11. 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12. 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拓展阅读】

【甲】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 湖心亭看雪 张岱

13.请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半人家

..C.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14.【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15.①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②《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

16.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A. 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中考链接】 (2010石狮市)

(一)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6--10题。(15分)

6.课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 ,_______(朝代)文学家。(2分)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A.余拏一小舟( ) B.上下一白( )

.. C.客此( ) D.及下船( )

.. 8.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焉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而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宋无罪而攻之

C.是 是日,更定矣 D.其 问其姓氏

是进亦忧,退亦忧 其如土石何

9.翻译下列句子。(5分)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0.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

《记承天寺夜游》(八上)学案

【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 代的 。

【词语解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解衣欲睡 ( ) ②月入户( ) ③欣然起行( )④念无与为乐者( )⑤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 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划分语句节奏】

3.念 无 与 为 乐 者

4.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水 中 藻 荇 交 横,盖 竹 柏 影 也。

5.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翻译句子】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内容理解】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9.品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0.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中考链接】(2013沈阳中考试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3分)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1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过岐亭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1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

《核舟记》答案

1. 《虞初新志》魏学洢

2. ①可:大约 ②轩:高起 ③比:靠近 ④简:挑选 ⑤贻:赠 ⑥绝:极

⑦诎:通“屈”,弯曲 ⑧衡:通“横” ⑨夷:平 ⑩有:通“又” ⑪盈:满

3. 而:①表承接 ②表并列 ③表转折

为:①雕刻 ②雕刻 ③是

之:①的 ②代船舱 ③代其左膝 4. 尝贻余/核舟一

5.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 ①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

②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卷下面的衣褶里面。.

③啊,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9 ①类似,像 ② 通“屈”,弯曲 ③善于,擅长 ④早晨

10①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

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11 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县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中考链接】 2013年•北京市

12、答案:(1)高高的 (2)靠近

13、答案:抬头仰望,神情跟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同。

14、答案要点:①长不盈寸 ②各具情态 ③船舱旁边左右各四扇的小窗(或高起而宽敞的船舱) ④神奇精湛卓越的雕刻艺术

《桃花源记》答案

1. 《陶渊明集》,陶渊明,潜,元亮

2.①鲜美:鲜艳美丽 ②穷:尽 ③俨然:整齐的样子 ④交通:交错相通 ⑤要:通“邀”,邀请 ⑥妻子:妻子儿女 ⑦缘:沿着 ⑧仿佛:隐隐约约 ⑨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⑩志:做标记 ⑪规:计划 ⑫津:渡口

3.遂:①于是 ②终于 属:①类 ②类似 ③连接 为:①作为 ②对 ③对

4.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5.后/遂无问津者

6. 土地平坦宽阔,屋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一类。

8. 渔人一一对村人详细地说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村人都感叹惋惜。

9. 景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人人生活幸福安宁的社会;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争、和平安详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生活的愿望。

10.暗示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作者借此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11.(4分)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

12.(4分)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2分,重点考查“俨然”“属”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②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分,重点考查“语”“足”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

13.(2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4.(2分)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如只答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给1分。)(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

《大道之行也》答案

1. 《礼记·礼运》 儒 西汉 戴圣

2. ①与:通“举”,选举 ②亲:以…为亲 ③分:职分 ④兴:兴起

⑤大同:指理想社会 ⑥归:女子出嫁

3. 于:①在 ②到 ③从

4. 不独/子其子

5.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7.这样一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发生。

8.对于财货,人们厌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9. 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男有分,女有归)。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 10.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11.①恶:.憎恶 ②故:所以

12.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13. 开放性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

【中考链接】

14.(1)以……为亲(赡养) (2)憎恶(2分,每小题1分)15. B(2分)

16.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分,“行”与“修”各0.5分)

17.要点: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三峡》答案

1.《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2. ①阙:通“缺”,缺口 ②曦:太阳 ③襄:漫上 ④溯:逆流而上 ⑤奔:飞奔的马

3. 绝:①断绝 ②极 ③消失 或:①有时 ②有人 4. 自非/亭午夜分。

5.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6.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7.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8.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妙趣无穷。

9. 侧面描写船行之疾,突出水势之迅猛。 10. 突出了深秋“林寒涧肃”的清幽,表现了凄婉感伤的情绪。

11.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12.解析:(1)阙:通“缺”,中断 (2)溯:逆流而上 (3)素:白 (4)属:连接 (5)故:所以。

13解析:(1)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乘着迅疾的风,也没有它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14. 解析:“凄”和“哀”。

15. 解析:山: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

水: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

《答谢中书书》答案

1.南朝 陶弘景

2. ①俱:都 ②歇:消散 ③颓:坠落 ④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⑤与:欣赏

3.实是/欲界之仙都 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 夕阳将要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出水面。

6. 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了。

7. 表达了作者欣赏山川美景愉悦的心情和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8. 仰视高峰,俯览清流,平眺两岸石壁,写空间之景;四时竹林,晨昏晓雾,夕日欲颓,写时间之景;峰流、石壁、竹林、写静态之景。晓雾歇,猿猴鸣,夕日颓,沉鳞跃写动态之景。突出了山川景的神奇瑰丽,自然万物的生机勃勃。

9、B 10、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1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12、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观潮》答案

1. 宋 周密

2.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 ②际天:连接着天 ③沃:用水淋洗 ④骑:马

⑤舸:船 ⑥文:画着文彩 ⑦穹:高 ⑧僦赁:租用

3. 方其/远出海门 4. 大声/如雷霆

5. 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6.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7. 海潮图 ----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从形、、声、势四方面写出海潮的雄壮之美;

演习图----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演习场面宏大之美;

弄潮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弄潮儿精神之美;

观潮图----用路途长,人数多,物品贵衬托钱塘潮水之美(或:地域风俗之美)。 8. 总领全文,点明题旨,与杨诚斋的诗句相呼应,又为下文作铺垫。

9. 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10、C(2分)11、D(2分)

12、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2分)

13、水军演习(1分)、弄潮表演(1分)、观潮情景(1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1分)

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1.吴均,叔庠 ,南朝梁。

【词语解释】2.顺、随;上下、左右;飞奔的马;往远处伸展;同“啭”,鸟叫声;至;

筹划;通“返”;树木的枝干;像。

【翻译句子】3.湍急的江水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就像飞奔的马。

4.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课文内容理解】5.水和水态,清澈、急猛 山势 山 秀丽 高峻

6.(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和谐动听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透露出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中考链接】

8、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9、 .⑴许:上下、左右; 答应; 赞同 ⑵绝:停、断、消失 ;隔绝 ;绝妙

10. D 1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1分)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1分),有时可以见到阳光。(语义1分、表达1分)

12、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湖心亭看雪》答案

1. 宗子,陶庵,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2.①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②一:全 ③焉得:哪能

3.绝:①消失 ②隔绝 更:①古时夜间的计时单位 ②还

4.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 一童子/烧炉酒正沸

6. 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7. 不要说相公痴,还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

8.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白。

9. 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10.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1. 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 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3.D 14. 语言动作描写,表达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15. ①作者的内心孤独,对孤独的一种向往追求,对融入自然的一种愿望,厌倦了凡世生活后对生命本质原始的皈依。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6.D

17.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中考链接】

6、张岱 明末清初 7、携、带,全、都,名词活用为动词 客居,等到 8、C 9、(1)(2分,"绝"0.5分,句子翻译1分,语意通顺0.5分)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等声音都消失了。(2)(3分,"惟"0.5分,句子翻译2分,语意通顺0.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10、D(侧面烘托)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1.宋 苏轼

2. ①欲:想要 ②户:门 ③欣然:高兴的样子 ④念:考虑 ⑤遂:于是 ⑥但:只是

3. 念/无与为乐者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重点译句)

7.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8.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感情包含其中。

9.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炼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旷达闲适的情怀。

10. “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赏月感慨自己是闲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美,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一贬再贬,赏月的“闲人”只不过是被贬后的自我宽慰吧,

11.(1)遂:于是,就 (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

12.B

1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

1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5.①苏轼:被贬官; 方山子:“不遇”

②苏轼:寻友、赏景: 方山子:隐居

矛与盾的意思及注释-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724539-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30 21:43:51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