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aifamei

12.人教版八上《唐诗五首》知识点及默写题doc

更新时间:2023-08-30 16:23:42 人在看 0条评论

12.人教版八上《唐诗五首》知识点及默写题doc

2023年8月30日发(作者:英语6级作文开头结尾优秀范文)

深圳居住证没有写有效期-

12《唐诗五首》知识点

班级 姓名 座号

《野望》复习要点

1.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 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不到知音、得不到 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 家秋晚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 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 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 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7.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 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 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 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 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 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9. 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 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 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黄鹤楼》知识点总结

1.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 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

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3.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 茂盛,生机盎然。

4“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 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 分)

答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 分)仙人驾鹤离去 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 独感。

(1 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 载白云,1

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答 2:(1)“空余”的“空”意义是:略带遗憾之情,有只、仅仅的意思

的“空”意义是:有辽远的味道

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 分)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 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 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2 分)尾联情景水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 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 分)

6 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 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 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 分,共 2分。)

7 从诗词的对偶的角度看,这首诗对偶最工整的一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表达方式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__写景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上使人愁”是__抒情_。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是诗的__尾__联,这是__疑__问句,“使人愁”,

诗人的“愁”是_乡愁__

《使至塞上》知识点总结

1 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可从诗 题“使至塞上”,诗句“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 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 颔联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 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3 描绘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 并赏析。 画面: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 奇壮观。

赏析: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 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 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4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 落日(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

5 赏析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 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 而止,给人留下回味余地。

6 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 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侧面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总结

1.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 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 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 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 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 分)

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a. 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

2

(2)“空悠悠”

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b. 赏字词:“随”表现出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

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 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

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 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移情于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抒发了诗 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诗人乘船前行,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 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 外,气势磅礴。

6. 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句中“飞”字的妙处。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 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生动形象。

7.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记叙,它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8. 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 诗。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 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 了无际的旷野。

9. 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

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

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 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10. 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 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 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 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钱塘湖春行》 知识点归纳:

1、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答: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 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 出了春行的特点。

2 颔联中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 答:不能,因是初春,乍暖还寒,飞鸟不多,故不是处处、家家。

3、颔联中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 答: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 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就会到来。

4 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生机盎然。你认为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为什么? 答:颔联,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 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或:颈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 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

5、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 答: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 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 低处的花草,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 堤。抒发了作者被景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6、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你还积累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 并注明出处。

3

答: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苏轼《饮湖上初晴 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2《唐诗五首》理解默写

1、《野望》/王绩

(1)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2)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3)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④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崔颢 (1)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 余黄鹤楼。 ②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③诗中描写了自己站在黄鹤楼上所见的景象的句子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使至塞上》/王维 (1)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的两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 (5)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笔力苍劲,意境雄浑的两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渡荆门送别》/李白 (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化静为动,用游动的视觉描写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 活力的语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彩的语句: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2)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描写所见早春景象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电脑主题照片-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本文链接:https://www.en369.cn/fanwen/xinxi-2-719882-0.html

来源:范文频道-369作文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023-08-30 16:23:42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评论列表 (有 条评论
2人围观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