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23年8月30日发(作者:建议书格式怎么写范文大全)
千古第一骈文-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3分×15=45分)
1.林则徐主张对外商“正常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利诛”。材料表明林则徐( )
①支持正常贸易②反对走私③反对开放口岸④维护民族利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 )
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
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
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
3.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富国强兵 B.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4.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下列侵略与抗争史实搭配错误的是( )
A.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 B.第二次战争——左宗棠收复新疆
C.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迎战敌舰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廊坊大捷
5.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鸭片战争前像一个“大葡萄叶”,可后来由于东北、西北大片土地割让。变成了一只“大公鸡”。版图的变化主要与哪国有关( )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6.战争后,中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这次运动是一次( )
A.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B.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C.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D.反帝反侵路的农民运动
7.蒋廷黼曾写道: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作者强调了当时中国( )
A.军备落后 B.国力贫弱 C.政治腐败 D.急需改革
8.有人用《增广贤文》中“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来比喻洋务运动。这里的“花”和“柳”分别指( )
A.自强、求富 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
B.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创协中国近代工业
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
D.维护清朝统治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9.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
A.战争 B.第二次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屈辱史。下列选项对应合理的是( )
A.战争和《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第二次战争——协定关税
11.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 )
选项 事件 结果
A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
B 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C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揭开
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废除变法法令 维新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
12.“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该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B.提倡“自强”“求富”,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
13.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 B.太平军抗击洋队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14.1840年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下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共同影响的是( )
A.巨额赔款,加重人民的经济负担
B.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C.开设工丁,便利了列强资本输出
D.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5.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技能。下面是某同学编制的历史知识结构示意图。对该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C.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二、材料分析题(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
材料二 1894年德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材料三 “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惨风凄雨,流血斑地,尸骨委于鹰犬,万骨枯而何人凭吊。”
——日本记者1900年日记
(1)阅读材料一回答: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能与哪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哪项规定有关?(6分)
(2)材料二中“三军败绩”指的是中国在哪次战争中的失败?“割地求和”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材料三记载是哪一历史事件的结果?后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4分)
(4)清政府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17.“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透过李鸿章洋务历程,体验洋务自强的艰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8分)
材料一 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
1865年 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1866年在福州船政局附设海军军官学校
1872年 建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
1876年 派福建船政生出洋学习,1877~1890年共派三批海军学员赴英国学习
1878年 筹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厂—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0年 在天津创立北洋水师学堂
1888年 北洋舰队正式成立
(2)根据材料二,列举李鸿章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各一例,并概括材料二中李鸿章其它方面的强国举措。(6分)
材料三 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建之事”
(3)根据材料三概括轮船招商局在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2分)
材料四 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清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厂”
(4)根据材料四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有哪些?(4分)
(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角度简要评价李鸿章。(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①处辇毂之下②,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③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
【注释】①狎:轻慢,轻侮;拥挤。②辇毂之下:京都的代称。③亟亟:急迫。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历史理解: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性质及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外国“狎处辇毂之下”的罪行,并说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是什么。(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5 CCCBC 6-10 BDDCB 11-15 BCCAC
16.(1)《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或《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17.(1)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
(2)江南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或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划海防(“建北洋舰队”“建立海军”等也可);创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培养近代人才。
(3)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吞并美国旗昌行”“同外国经济势力展开竞争”等也可)。
(4)中国封建制度落后(“惟中国政体落后”“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等也可);日本等列强的侵略(“日军侵占”“外国侵略”也可)。或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5)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步伐”“近代学习西方技术的先驱”“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18.(1)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陷天津,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抢劫后并烧毁圆明园。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落后于西方。
(2)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试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康有为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
(3)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众的支持,归于失败。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